管状构件间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50761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8 08: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管状构件间的连接结构,包括位于上方的上连接管和位于下方的下连接管,所述下连接管的上端插在上连接管的下端中,所述上连接管上设有上连接孔,所述下连接管上设有下连接孔,所述上连接孔和下连接孔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相对应,所述上连接孔中安装有连接块,且所述连接块也嵌在下连接孔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连接结构利用连接块与上连接孔的孔壁及下连接孔的孔壁的接触作用,传递沿上下方向上的连接力,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利用螺栓及螺纹连接传递沿上下方向的连接力,本连接结构不易失效,进而保证本管状构件间的连接结构的连接可靠性更高。

Connection structure between tubular member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管状构件间的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管状构件间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大尺度管状构件结构简单、具有良好的强度和刚度、加工制作简便、成本相对低廉,因此广泛的应用于各类工程实践:如陆上及海上风机塔筒及风机基础,海洋工程的桩基和主立柱,石油化工设施中各类大尺度管道、塔等等。现在的工程实践中,大尺度管状构件的连接一般采用法兰盘及螺栓进行连接,此种连接方式存在施工难度大、质量不易保证、且后期运营维护要求高的特点。特别是在承受动态荷载的连接中,变化的载荷对于法兰连接的螺栓提出了相当高的可靠性要求;运维过程中需要定期检修,一旦发现问题需要及时处理,否则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但是,大尺度管状构件一般都是结构或设备设施中的关键部件,在工作状态下进行修理是非常困难的。同时,由于大尺度管状构件采用法兰盘及螺栓进行连接时,其螺栓及相应的螺纹连接直接承受结构载荷,导致此种连接形式容易失效,并导致此种连接结构的可靠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靠性更高的管状构件间的连接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管状构件间的连接结构,包括位于上方的上连接管和位于下方的下连接管,所述下连接管的上端插在上连接管的下端中,所述上连接管上设有上连接孔,所述下连接管上设有下连接孔,所述上连接孔和下连接孔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相对应,所述上连接孔中安装有连接块,且所述连接块也嵌在下连接孔中。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块包括位于上方的上连接块、位于下方的下连接块、及位于上连接块和下连接块之间的中间楔块,所述中间楔块能推动上连接块和下连接块相互远离。进一步地,所述中间楔块有两个,当两个中间楔块相互靠近时,能推动上连接块和下连接块相互远离。进一步地,两个中间楔块通过螺栓相连接。进一步地,两个中间楔块沿下连接管的径向依次分布,当两个中间楔块沿下连接管的径向相互靠近时,将推动上连接块和下连接块相互远离。进一步地,所述上连接块的下表面设有两个上斜面,两个上斜面呈倒八字形,两个中间楔块的上表面分别与两个上斜面相贴合。进一步地,所述下连接块的上表面设有两个下斜面,两个下斜面呈八字形,两个中间楔块的下表面分别与两个下斜面相贴合。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块还包括挡板。进一步地,所述上连接管的下端设有上连接部,所述上连接孔位于上连接部上,所述上连接部上设有定位凹槽,所述下连接管的上端嵌在定位凹槽中。进一步地,所述下连接孔有多个,全部下连接孔沿下连接管的周向均匀分布。如上所述,本技术涉及的管状构件间的连接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中管状构件间的连接结构的工作原理为:将上连接管与上管状构件进行固接,并将下连接管与下管状构件进行固接;将上管状构件及上连接管吊起,并使下连接管的上端插入上连接管的下端中,即上连接管的上端套设在下连接管的上端,以限制上连接管及上管状构件相对于下连接管及下管状构件沿径向移动,且上连接孔和下连接孔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相对应;将连接块装入上连接孔中,且连接块嵌在下连接孔中,以利用连接块与上连接孔的孔壁的接触作用、及连接块与下连接孔的孔壁的接触作用,限制上连接管及上管状构件相对于下连接管及下管状构件沿上下方向移动,从而实现上连接管及上管状构件与下连接管及下管状构件间的固定连接,且此种连接结构利用连接块与上连接孔的孔壁及下连接孔的孔壁的接触作用,传递沿上下方向上的连接力,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利用螺栓及螺纹连接传递沿上下方向的连接力,本连接结构不易失效,进而保证本管状构件间的连接结构的连接可靠性更高。本技术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施工方法,该施工方法能实现上管状构件与下管状构件间的连接,且连接可靠性更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实现所述管状构件间的连接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将上连接管与上管状构件进行固接,并将下连接管与下管状构件进行固接;S2、将上管状构件及上连接管吊起,并使下连接管的上端插入上连接管的下端中,且上连接孔和下连接孔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相对应;S3、将连接块装入上连接孔中,且连接块嵌在下连接孔中。如上所述,本技术涉及的施工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中施工方法,基于上述步骤S1至S3,实现了上管状构件与下管状构件间的连接,且此种施工方法所形成的连接结构,利用连接块与上连接孔的孔壁及下连接孔的孔壁的接触作用,传递沿上下方向上的连接力,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利用螺栓及螺纹连接传递沿上下方向的连接力,此种连接结构不易失效,进而保证此种连接结构的连接可靠性更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管状构件间的连接结构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中管状构件间的连接结构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中管状构件间的连接结构的正视图。图4为本技术中管状构件间的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上连接管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中下连接管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中连接块的结构示意图。元件标号说明1上连接管31上连接块11上连接孔311上斜面12上连接部32下连接块121定位凹槽321下斜面2下连接管33中间楔块21下连接孔34螺栓3连接块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1至图7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管状构件间的连接结构,包括位于上方的上连接管1和位于下方的下连接管2,下连接管2的上端插在上连接管1的下端中,上连接管1上设有上连接孔11,下连接管2上设有下连接孔21,上连接孔11和下连接孔21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相对应,上连接孔11中安装有连接块3,且连接块3也嵌在下连接孔21中。本技术中管状构件间的连接结构的工作原理为:将上连接管1与上管状构件进行固接,并将下连接管2与下管状构件进行固接;将上管状构件及上连接管1吊起,并使下连接管2的上端插入上连接管1的下端中,即上连接管1的上端套设在下连接管2的上端,以限制上连接管1及上管状构件相对于下连接管2及下管状构件沿径向移动,且上连接孔11和下连接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状构件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上方的上连接管(1)和位于下方的下连接管(2),所述下连接管(2)的上端插在上连接管(1)的下端中,所述上连接管(1)上设有上连接孔(11),所述下连接管(2)上设有下连接孔(21),所述上连接孔(11)和下连接孔(21)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相对应,所述上连接孔(11)中安装有连接块(3),且所述连接块(3)也嵌在下连接孔(21)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状构件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上方的上连接管(1)和位于下方的下连接管(2),所述下连接管(2)的上端插在上连接管(1)的下端中,所述上连接管(1)上设有上连接孔(11),所述下连接管(2)上设有下连接孔(21),所述上连接孔(11)和下连接孔(21)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相对应,所述上连接孔(11)中安装有连接块(3),且所述连接块(3)也嵌在下连接孔(21)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管状构件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块(3)包括位于上方的上连接块(31)、位于下方的下连接块(32)、及位于上连接块(31)和下连接块(32)之间的中间楔块(33),所述中间楔块(33)能推动上连接块(31)和下连接块(32)相互远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管状构件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楔块(33)有两个,当两个中间楔块(33)相互靠近时,能推动上连接块(31)和下连接块(32)相互远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管状构件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中间楔块(33)通过螺栓(34)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管状构件间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中间楔块(33)沿下连接管(2)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盛黄键洪全子姜翠萍
申请(专利权)人:博飏上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