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撑板带与临时围护体的防水连接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41350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8 04: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建筑基坑支护和基础领域的一种换撑板带与临时围护体的防水连接构造,技术方案为:换撑板带设置在地下室外墙与临时围护体之间的槽体空间内,换撑板带悬挑出地下室外墙,换撑板带的悬挑端抵住临时围护体,在临时围护体与悬挑端之间设有预留防水材料;位于换撑板带下的下部防水材料贴地下室外墙沿换撑板带的下方弯折,弯折预留防水材料的下部分,使下部分与下部防水材料的下方弯折段互相搭接;位于换撑板带上的上部防水材料贴地下室外墙沿换撑板带的上方弯折,弯折预留防水材料的上部分,使上部分与上部防水材料的上方弯折段互相搭接。该构造解决了留设肥槽的多层地下室基坑工程换撑板带位置建筑外包防水难以贯通的技术问题。

A waterproof connection structure between the bracing plate and the temporary enclos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撑板带与临时围护体的防水连接构造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基坑支护和基础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换撑板带与临时围护体的防水节点构造,可广泛应用于采用临时围护体的基坑工程中。
技术介绍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正式进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时代,大规模地下空间开发所引发的高层建筑地下室、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大型地铁车站、地下变电站等的建设伴随着产生大量的深基坑工程;并且基坑规模越来越大、开挖深度越来越深。周边围护体可选择与主体结构相结合的形式,如“两墙合一”、“桩墙合一”等,也可选择与主体结构相互分离的临时围护形式。针对后者:空间上,临时围护结构与地下室外墙之间通常设置一定宽度的肥槽,作为后期外包防水及保温层的施工空间;时间上,待多层地下室结构施工出正负零后,方开始进行防水及保温施工。在多层地下室的基坑开挖至基底,主体地下室结构回筑过程中,为确保周边临时围护体的水平受力、传力可靠,需设置一定厚度的换撑板带,换撑板带平面上沿地下室外墙设置于肥槽空间内;竖向上一般同地下室结构梁板面标高。换撑板带与临时围护体常规的连接方法是在临时围护体之间等间距地设置吊筋以满足竖向承载,吊筋的上端固定在临时围护体上,下端固定在换撑板带边缘,但换撑板带及吊筋的存在造成外包防水材料在各层楼板标高位置被打断而无法连续。当地下室防水等级较高,对实际使用过程中的防水效果要求较严格时,换撑板带位置的外包防水施工质量往往成为明显的薄弱点,严重时将影响项目的工程品质与形象。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换撑板带与临时围护体的防水连接构造,该构造解决了留设肥槽的多层地下室基坑工程换撑板带位置建筑外包防水难以贯通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换撑板带与临时围护体的防水连接构造,换撑板带设置在地下室外墙与临时围护体之间的槽体空间内,换撑板带悬挑出地下室外墙,换撑板带的悬挑端抵住临时围护体,在临时围护体与悬挑端之间设有预留防水材料;位于换撑板带下的下部防水材料贴地下室外墙沿换撑板带的下方弯折,弯折预留防水材料的下部分,使下部分与下部防水材料的下方弯折段互相搭接形成下搭接段;位于换撑板带上的上部防水材料贴地下室外墙沿换撑板带的上方弯折,弯折预留防水材料的上部分,使上部分与上部防水材料的上方弯折段互相搭接形成上搭接段。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在下搭接段外侧设置增设防水加强层。基于上述技术特征:在上搭接段外侧设置增设防水加强层。基于上述技术特征:预留防水材料的上部分的长度满足伸出换撑板带的悬挑端顶部不小于500mm;预留防水材料的下部分的长度满足伸出换撑板带的悬挑端底部不小于500mm。本专利技术的基本构思为:取消常规换撑板带与临时围护体之间的吊筋,换撑板带作为悬挑板承担上覆土体自重(即相邻两层换撑板带之间土体重量),可根据抗弯、抗剪计算结果在板根部设置下方加腋或不加腋。换撑板带施工阶段,与临时围护体之间设有预留防水材料。待地下室结构施工出正负零后,施工地下室外包防水,当施工至换撑板带以下时,下部防水材料沿换撑板带下方弯折,同时弯折预留防水材料的下部分,使二者形成可靠搭接;换撑板带的上方防水材料沿换撑板带的上方弯折,同时弯折预留防水材料的上部分,使二者亦形成可靠搭接。搭接要求可参见《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要求。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对换撑板带的设计调整和设置换撑板带与临时围护体之间预留防水材料的做法,有效避免了地下室外包防水施工的断层及薄弱点,使防水材料得以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杜绝了永久使用阶段地下室发生因外包防水无法贯通而产生的渗漏隐患,可以有效保障项目的工程品质和形象。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中预留防水材料弯折前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剖面示意图。图中标号示意为:换撑板带1,临时围护体2,预留防水材料3,地下室外墙4,下部防水材料5,上部防水材料6,防水加强层7。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并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换撑板带及临时围护体之间预留防水材料的做法,起到使防水材料得以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杜绝永久使用阶段地下室发生因外包防水无法贯通而产生的渗漏隐患。结合附图,具体实施例如下:如图1所示,换撑板带1设置在地下室外墙4与临时围护体2之间的槽体空间,换撑板带1悬挑出地下室外墙,换撑板带1的悬挑端抵住临时围护体2,在临时围护体2与悬挑端之间设有预留防水材料3,预留防水材料3的高度宜满足伸出换撑板带1顶部和底部均不小于500mm,防水材料性能和类型由具体工程的防水要求确定,预留防水材料3可以通过钢钉或工程胶等与临时围护体2进行临时固定或直接卡在临时围护体与悬挑端之间,其临时固定方式属于现有成熟技术。如图2所示,地下室结构全部施工出正负零后,施工地下室外包防水,当施工至换撑板带1以下时,换撑板带1下的下部防水材料5贴地下室外墙4沿换撑板带1的下方弯折,弯折预留防水材料3的下部分,使下部分与下部防水材料5的下方弯折段互相搭接形成下搭接段;换撑板带上部防水材料6贴地下室外墙4沿换撑板带1的上方弯折,同时弯折预留防水材料3的上部分,使二者亦形成可靠搭接。实施时,还可根据现场情况,作为一种优化,在换撑板带2的下搭接段和/或上搭接段的外侧设置防水加强层7进行二次防水。最终确保地下室外包防水材料得以形成一个整体,从而杜绝了永久使用阶段地下室发生因外包防水无法贯通而产生的渗漏隐患。以上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撑板带与临时围护体的防水连接构造,换撑板带(1)设置在地下室外墙(4)与临时围护体(2)之间的槽体空间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撑板带(1)悬挑出所述地下室外墙(4),所述换撑板带(1)的悬挑端抵住所述临时围护体(2),在所述临时围护体(2)与所述悬挑端之间设有预留防水材料(3);位于所述换撑板带(1)下的下部防水材料(5)贴所述地下室外墙(4)沿所述换撑板带(1)的下方弯折,弯折所述预留防水材料(3)的下部分,使所述下部分与所述下部防水材料(5)的下方弯折段互相搭接形成下搭接段;位于所述换撑板带(1)上的上部防水材料(6)贴所述地下室外墙(4)沿所述换撑板带(1)的上方弯折,弯折所述预留防水材料(3)的上部分,使所述上部分与所述上部防水材料(6)的上方弯折段互相搭接形成上搭接段。/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撑板带与临时围护体的防水连接构造,换撑板带(1)设置在地下室外墙(4)与临时围护体(2)之间的槽体空间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撑板带(1)悬挑出所述地下室外墙(4),所述换撑板带(1)的悬挑端抵住所述临时围护体(2),在所述临时围护体(2)与所述悬挑端之间设有预留防水材料(3);位于所述换撑板带(1)下的下部防水材料(5)贴所述地下室外墙(4)沿所述换撑板带(1)的下方弯折,弯折所述预留防水材料(3)的下部分,使所述下部分与所述下部防水材料(5)的下方弯折段互相搭接形成下搭接段;位于所述换撑板带(1)上的上部防水材料(6)贴所述地下室外墙(4)沿所述换撑板带(1)的上方弯折,弯折所述预留防水材料(3)的上部分,使所述上部分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翁其平张佶刘若彪徐中华
申请(专利权)人: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