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液面覆盖装置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双层膜式柔性浮顶,包括上膜板,下膜板,所述上膜板与下膜板截面均呈匚型,上膜板与下膜板两端固定,所述上膜板与下膜板之间设有连接管,所述上膜板、下膜板之间形成空腔,所述空腔内部采用空气鼓入,所述上膜板上开设有与连接管相配合的通孔,所述下膜板上同样开设有与连接管相配合的通孔,所述通孔内部设有进取液结构;通过上膜板与下膜板之间的空腔,增加整个浮顶的浮力,同时上,下膜板上均开设通孔,内部放置连接管,连接管内部设置进取液结构,方便液体的通入与取出;上、下膜板上均设置弹性包边,可有效防止膜板的卷曲。
A double membrane flexible floating roof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层膜式柔性浮顶
本技术属于液面覆盖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双层膜式柔性浮顶。
技术介绍
在液体贮存设备中,为防止和减少气液两相界面发生两相物质交换,减少液体的挥发损失,常常在贮存设备内部安装浮顶装置浮于液体表面使气体与液体隔离,从而达到减少液体被空气二次污染的目的,在基于传统的组合式浮顶,现有出现的新型柔性浮顶:整个浮顶由一层单层膜构成,柔性密封带由单层膜经过剪切加工而成条状结构,条状之间用专用胶粘合从而形成以个整体浮膜经边缘裁剪处理根据设备形状自由设计形状,但是现有的柔性浮顶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实际使用中会出现整体强度不高,使用一段时间后检修维护时折叠再伸展很容易出现开胶断裂等情况并且几乎很难修复。二是在使用过程中液面降低后贮存设备进液流量大时非常容易被冲卷曲导致浮顶整体卷成一团失去效果,如要恢复只能打开下人孔盖检修人员进入贮存设备人力恢复非常麻烦。三是因为是拼装粘合形状与原材料形状不一导致封边与密封条等容易产生小块材料,后期使用中很容易产生材料脱落引发其他设备故障。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层膜式柔性浮顶。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双层膜式柔性浮顶包括上膜板,与上膜板固定的下膜板,所述上膜板与下膜板截面均呈匚型,所述上膜板与下膜板之间设有连接管,所述上膜板、下膜板之间形成空腔,所述空腔内部采用空气鼓入,所述上膜板上开设有与连接管相配合的通孔,所述下膜板上同样开设有与连接管相配合的通孔,所述通孔内部设有进取液结构。作为本技术一种双层膜式柔性浮顶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上膜板与下膜板外沿均固定有弹性包边,所述弹性包边外侧固定有橡胶密封圈。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在膜板外沿设置弹性包边,有效防止在大流量液体进入时,膜板发生卷曲,同时在弹性包边外部设有橡胶密封圈,有效密封液体,防止液体渗出。作为本技术一种双层膜式柔性浮顶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进取液结构包括穿设在连接管内部的封板,封板可在连接管内壁上进行滑动,所述封板下端固定有竖杆,所述竖杆半径小于封板半径,所述连接管内壁上开设有供封板滑移的滑槽,所述封板上端设有拉环,拉环内部固定有拉绳。采用上述方案;通过拉绳可控制封板的上下移动,在封板移出连接管时,可通过封板与连接管之间的间隙向连接管内部通入或去除液体,在通入或取出液体完成时,将封板重新置于连接管内部进行封闭,方便进行进取液体结构的操作。作为本技术一种双层膜式柔性浮顶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封板内部设有配重块,所述竖杆长度大于连接管的长度。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在封板内部设置配重块,防止封板在置入连接管内部的时候受液体浮力影响浮出连接管上端,而影响浮顶的功能,同时竖杆的长度大于连接管的长度,在封板被拉伸出连接管上端时,整个进取液体结构处于连接管内部,防止竖杆脱离连接管。作为本技术一种双层膜式柔性浮顶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上膜板开设有通气孔,所述通气孔内部设有进气顶针。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进气顶针向上膜板与下膜板之间充入空气,增加整个浮顶的浮力,且通过进气顶针便于空气的充入与防止空气的卸出。作为本技术一种双层膜式柔性浮顶优选的技术方案,该双层膜式柔性浮顶不限定于形状。采用上述方案;双层膜式柔性浮顶不限定于形状,可安装于多种储液罐内部,使用范围广。本技术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1)上膜板与下膜板之间的空腔,增加整个浮顶的浮力,且在上膜板上内部设有通气孔,可进行空气的充入,便于内部空腔的气体的补充,持续保持内部的浮力,(2)上,下膜板上均开设通孔,内部放置连接管,连接管内部设置进取液结构,方便液体的通入与取出;(3)上、下膜板上均设置弹性包边,在大量液体通入时,可保持膜板的张力,可有效防止膜板的卷曲。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下膜板组装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整体结构截面图;图中:1、上膜板;2、下膜板;3、连接管;4、空腔;5、进取液结构;501、封板;502、竖杆;503、滑槽;504、拉环;505、拉绳;6、弹性包边;7、橡胶密封圈;8、配重块;9、通气孔;10、进气顶针。具体实施方式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作详细的描述。如图1至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双层膜式柔性浮顶包括上膜板1,与上膜板1固定的下膜板2,所述上膜板1与下膜板2截面均呈匚型,所述上膜板1与下膜板2之间设有连接管3,所述上膜板1、下膜板2之间形成空腔4,所述空腔4内部采用空气鼓入,所述上膜板1上开设有与连接管3相配合的通孔,所述下膜板2上同样开设有与连接管3相配合的通孔,所述通孔内部设有进取液结构5。参照图1,上膜板1与下膜板2固定连接,上膜板1与下膜板2上均连接弹性包边6,弹性包边6包覆于上膜板1与下膜板2边缘处,弹性包边6周边固定橡胶密封圈7,上膜板1上端开设通气孔9,通气孔9内部固定进气顶针10,便于气体的充入。参照图2,上膜板1与下膜板2之间形成空腔4,空腔4内部通过进气顶针10通入气体填充,上膜板1与下膜板2之间固定连接管3,连接管3内部设置进去液结构5,其中,进取液结构5包括穿设在连接管3内部的封板501,封板501可在连接管3内壁上进行滑动,封板501下端固定有竖杆502,竖杆502半径小于封板501半径,连接管3内壁上开设有供封板501滑移的滑槽503,封板501上端设有拉环504,拉环504内部固定有拉绳505,同时,封板501内部设有配重块8,竖杆502长度大于连接管3的长度。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在使用时,根据储液罐内部的形状,制作相对应的上膜板1与下膜板2,将上膜板1与下模板2组装完成放置于储液罐内部,在需要进行充入液体时,通过拉绳505拉伸封板501置于上膜板1上端,将拉绳505固定,从连接管3与竖杆502之间空隙充入液体,充入完成将拉绳505接触固定,放置封板501置于滑槽503内部,依靠配重块8将封板501与滑槽503底部固定;在进行取出液体时,重复上述操作。以上所述仅是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层膜式柔性浮顶,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膜式柔性浮顶包括上膜板(1)、与上膜板(1)固定的下膜板(2),所述上膜板(1)与下膜板(2)截面均呈匚型,所述上膜板(1)与下膜板(2)之间设有连接管(3),所述上膜板(1)、下膜板(2)之间形成空腔(4),所述空腔(4)内部采用空气鼓入,所述上膜板(1)上开设有与连接管(3)相配合的通孔,所述下膜板(2)上同样开设有与连接管(3)相配合的通孔,所述通孔内部设有进取液结构(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层膜式柔性浮顶,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膜式柔性浮顶包括上膜板(1)、与上膜板(1)固定的下膜板(2),所述上膜板(1)与下膜板(2)截面均呈匚型,所述上膜板(1)与下膜板(2)之间设有连接管(3),所述上膜板(1)、下膜板(2)之间形成空腔(4),所述空腔(4)内部采用空气鼓入,所述上膜板(1)上开设有与连接管(3)相配合的通孔,所述下膜板(2)上同样开设有与连接管(3)相配合的通孔,所述通孔内部设有进取液结构(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双层膜式柔性浮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膜板(1)与下膜板(2)外沿均固定有弹性包边(6),所述弹性包边(6)外侧固定有橡胶密封圈(7)。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双层膜式柔性浮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取液结构(5)包括穿设在连接管(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广清,李德峰,陈自卫,邓瑞霞,刘洋,陈雨,高杰,
申请(专利权)人:高鹏,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内蒙;1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