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底栖藻类提升水质的处理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体修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底栖藻类提升水质的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废水排放量逐年加大,大量的工业废水排放到环境中去,会对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现行的废水处理方法中,达到消除黑臭效果较为容易实现,但再进一步提升水质、达到V类水标准以上则较为困难,难点在于污染源的控制。外源污染可以通过管网截污等措施控制,内源污染(主要是底泥污染释放)目前主要是通过清淤实现。然而清淤具有成本高、淤泥后期处理困难等问题,因此寻求一个合理有效的实现内源污染控制的方法是本领域的一项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底栖藻类提升水质的处理方法,利用底栖藻类的生长来消耗水体及底泥的污染,同时在河床表面形成一层稳定的生物膜而控制底泥污染释放和底泥上浮,从而实现对内源污染的控制及水体净化。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底栖藻类提升水质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采集底栖藻类并放入培养皿中培养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底栖藻类提升水质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1)采集底栖藻类并放入培养皿中培养至密度达到0.5×1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底栖藻类提升水质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采集底栖藻类并放入培养皿中培养至密度达到0.5×105-1×105cells/ml;
(2)将底栖藻类藻液按1-10‰的体积比转移至生物反应器中,并加入培养液培养,所述培养液中包括:NaNO375-120mg/L、NaH2PO46-8mg/L、Na2SiO310-30mg/L、Na2EDTA4-5mg/L、FeCl3·6H2O3-5mg/L、CuSO4·5H2O0.01-0.03mg/L、ZnSO4·7H2O0.02-0.027mg/L、CoCl2·6H2O0.01-0.015mg/L、MnCl2·4H2O0.18-0.2mg/L、Na2MoO4·2H2O0.07-0.08mg/L、维生素B1100-1000ug/L、维生素B121-25ug/L、维生素H1-5ug/L;
(3)当所述生物反应器中底栖藻类密度达到105cells/ml及以上时,将70-90%的底栖藻类藻液投放至水体中;
(4)重复步骤(1)-(3),直至水体底层上形成一层底栖藻膜时停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栖藻类提升水质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培养液包括NaNO380-100mg/L、NaH2PO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金林,黄亮,郑现成,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瑞星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