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可转位浅孔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31804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8 01: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浅孔机械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可转位浅孔钻,包括钻体、刀柄,钻体包括第一刀体和第二刀体,第一刀体、第二刀体、刀柄依次连接,钻体上设有两个环绕在钻体外周的螺旋排屑槽,两个螺旋排屑槽沿钻体的轴心呈中心对称分布,并沿第一刀体顶端延伸至第二刀体末端,两螺旋排屑槽外侧壁上部设有螺旋槽倒角,每个螺旋排屑槽内设有一个刀片槽,刀片槽底面设有刀片槽底面圆角,第一刀体外周面上有刀片侧出水孔,刀片侧出水孔通过钻体内设置的双螺旋水孔与刀柄上端面的进液口相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出屑流畅且不损伤刀体,有效防止堆屑,能在高负荷条件下实现高稳定性切削,切削平稳,保证了孔的加工效率和质量。

A new type of indexable shallow hole dril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可转位浅孔钻
本技术属于浅孔机械加工设备
,尤其涉及直径要求严格、表面加工质量好的浅孔加工,具体为一种新型可转位浅孔钻。
技术介绍
自工业革命开始,制造行业已有了长足的发展,机械制造技术是各国经济竞争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经济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然而机械加工必然会涉及到孔加工。其中,浅孔加工是最为常见的,其主要由可转位浅孔钻、整体硬质合金钻,焊接硬质合金钻等来加工完成。钻削工艺中,孔的精度和粗糙度直接影响了产品的后序加工、外观及使用性能,这对于制造行业来说就是有待解决的普遍难题了,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技术水平及加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麻花钻加工有的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硬质合金整体磨制的普通钻头成本高,易损坏很不经济,磨损后需要修磨刃口很不方便,旧钻头磨损后直径变小导致加工误差严重。由于可转位浅孔钻的刀片摆到一定的角度达到了受力平衡获得了良好的定心效果,每一片刀片合适进刀量及转速,使钻体获得了良好的稳定性,因此合适的切削参数及合理的结构,保证了高效优质的加工效果,其优势逐渐凸显,我国自80年成都工具研究所可转位钻头研制成功以来,虽然国内外可转位钻头已有很大程度的发展,然而现有可转位浅孔钻仍存在排屑问题或者是强度刚度不够、造价高一系列问题,国内钻头还普遍存在刀具寿命和加工质量上的问题,不能很好的满足加工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可转位浅孔钻,大大提高了刀具刚性的同时也满足了刀具内冷的需求,出屑流畅并且不损伤刀体,有效防止堆屑现象,能在高负荷条件下实现高稳定性切削,切削平稳,保证了孔的加工效率和质量。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可转位浅孔钻,包括钻体和与钻体固定连接的刀柄,其特征在于所述钻体包括第一刀体和第二刀体,所述第一刀体、所述第二刀体、所述刀柄依次连接,所述第二刀体一端的端面直径与所述第一刀体端面直径相同,另一端的端面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刀体的端面直径,所述钻体上设有两个环绕在所述钻体外周的螺旋排屑槽,两个所述螺旋排屑槽沿所述钻体的轴心呈中心对称分布,并沿所述第一刀体顶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刀体末端,两所述螺旋排屑槽外侧壁上部设有螺旋槽倒角,每个所述螺旋排屑槽内设有一个刀片槽,所述刀片槽底面设有刀片槽底面圆角,所述刀片槽下端边角处设有刀片槽空刀,每个所述螺旋排屑槽靠近所述第一刀体尖端的部分具有两个切削平面,所述刀片槽设置在其中一个切削平面上,在所述刀片槽所在切削平面上、所述刀片槽侧边附近设有刀片定位面,所述第一刀体外周面上有刀片侧出水孔,所述刀片侧出水孔通过所述钻体内设置的双螺旋水孔与所述刀柄上端面的进液口相通。优选地,所述钻体与刀柄之间设有刀具定位面,所述刀柄上对称设置有两个扁平面。优选地,一个所述刀片槽靠近所述第一刀体轴心,其内设有中心刀片,另一个所述刀片槽靠近所述第一刀体外周,其内设有周边刀片。优选地,所述刀片槽所在的切削平面上设有螺纹孔,所述刀片设置在所述刀片槽内并通过刀片螺钉与所述刀片槽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周边刀片的轴向角为5°,主偏角为3°。优选地,所述中心刀片的径向平衡角为4°,主偏角为5°。优选地,所述中心刀片的高度低于所述钻体中心0.1mm、低于所述螺旋排屑槽0.05mm。优选地,所述螺旋排屑槽采用U型分段式螺旋槽。优选地,所述刀柄为ISO9766系列直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周边刀片轴向角5°,使刃口锋利,切削轻快;主偏角3°,使刀尖切削,4个刀尖可用,经济性增强;中心刀片的径向平衡角为4°,用以平衡螺旋排屑槽深度差异,主偏角5°,与周边刀片切削受力平衡;中心刀片低于中心0.1mm,切削过程中使中心位置获得线速度便于加工,低于螺旋排屑槽0.05mm,保护刀片。引入了双螺旋水孔结构,大大提高了刀具的刚性同时也满足了刀具内冷的需求,排屑槽采用分段式螺旋槽形式,以保证其排屑流畅,合理的H面设计,经过完美的表面处理以满足出屑流畅并且不损伤刀体,还有足够的壁厚。双螺旋水孔配合足够深的分段式U型螺旋槽保证了刀具足够的排屑空间,足够的内冷,足够的刀具刚性。刀片采用螺钉高强度夹持方式,高负荷条件实现高稳定性切削,合理的刀片槽拐角空刀保证了刀片定位面的长度,避免加大制造误差引起定位问题导致刀片螺钉夹持不稳定,刀片槽底部采用导圆去应力设计加工出刀片槽底面圆角,避免应力集中从而开裂。本技术的钻体具有极好的精密度,经测试其加工孔径圆柱度在0.02mm以内,2、3倍径孔公差孔为实际钻头尺寸4、5倍径孔为实际钻头尺寸另外,在大大提高了刀具刚性的同时也满足了刀具内冷的需求,能在高负荷条件下实现高稳定性切削,切削平稳,保证了孔的加工效率和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装有刀片时的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装有刀片时的左视图;图4为本技术装有刀片时的右视图;图5为本技术装有刀片时的后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7为本技术不装刀片时的主视图;图8为本技术图7的局部放大图;图9为本技术不装刀片时的左视图;图10为本技术图9的局部放大图;图11、图13为本技术不装刀片时的后视图;图12为本技术图11的局部放大图;图14为本技术图13的局部放大图。图中,1、周边刀片,2、周边刀片螺钉,3、周边刀片侧螺旋槽出刀位置,4、周边刀片侧螺旋槽,5、刀具定位面,6、刀柄,7、扁平面,8、中心刀片侧螺旋槽,9、中心刀片,10、中心刀片第一切削平面,11、中心刀片第二切削平面,12、周边刀片第一切削平面,13、周边刀片第二切削平面,14、周边刀片侧出水孔,15、中心刀片螺钉,16、中心刀片侧螺旋槽出刀位置,17、中心刀片侧出水孔,18、周边刀片定位面,19、刀片槽底面圆角,20、周边刀片槽空刀,21、中心刀片定位面,22、中心刀片槽空刀,23、螺旋槽倒角,24、双螺旋水孔,25、第一刀体,26、第二刀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仅用于解释本技术,是对本技术实施例的示意性说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所做出的描述,仅是为了便于简单清晰的描述本技术,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描述所用到的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1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可转位浅孔钻,包括钻体和与钻体固定连接的刀柄6,钻体与刀柄6之间设有刀具定位面5,钻体采用优质特种合金钢,经热处理后钻杆硬度达到HR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可转位浅孔钻,包括钻体和与钻体固定连接的刀柄,其特征在于所述钻体包括第一刀体和第二刀体,所述第一刀体、所述第二刀体、所述刀柄依次连接,所述第二刀体一端的端面直径与所述第一刀体端面直径相同,另一端的端面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刀体的端面直径,所述钻体上设有两个环绕在所述钻体外周的螺旋排屑槽,两个所述螺旋排屑槽沿所述钻体的轴心呈中心对称分布,并沿所述第一刀体顶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刀体末端,两所述螺旋排屑槽外侧壁上部设有螺旋槽倒角,每个所述螺旋排屑槽内设有一个刀片槽,所述刀片槽底面设有刀片槽底面圆角,所述刀片槽下端边角处设有弧形的刀片槽空刀,每个所述螺旋排屑槽靠近所述第一刀体尖端的部分具有两个切削平面,所述刀片槽设置在其中一个切削平面上,在所述刀片槽所在切削平面上、所述刀片槽侧边附近设有刀片定位面,所述第一刀体外周面上有刀片侧出水孔,所述刀片侧出水孔通过所述钻体内设置的双螺旋水孔与所述刀柄上端面的进液口相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可转位浅孔钻,包括钻体和与钻体固定连接的刀柄,其特征在于所述钻体包括第一刀体和第二刀体,所述第一刀体、所述第二刀体、所述刀柄依次连接,所述第二刀体一端的端面直径与所述第一刀体端面直径相同,另一端的端面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刀体的端面直径,所述钻体上设有两个环绕在所述钻体外周的螺旋排屑槽,两个所述螺旋排屑槽沿所述钻体的轴心呈中心对称分布,并沿所述第一刀体顶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刀体末端,两所述螺旋排屑槽外侧壁上部设有螺旋槽倒角,每个所述螺旋排屑槽内设有一个刀片槽,所述刀片槽底面设有刀片槽底面圆角,所述刀片槽下端边角处设有弧形的刀片槽空刀,每个所述螺旋排屑槽靠近所述第一刀体尖端的部分具有两个切削平面,所述刀片槽设置在其中一个切削平面上,在所述刀片槽所在切削平面上、所述刀片槽侧边附近设有刀片定位面,所述第一刀体外周面上有刀片侧出水孔,所述刀片侧出水孔通过所述钻体内设置的双螺旋水孔与所述刀柄上端面的进液口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浅孔钻,其特征在于所述钻体与所述刀柄之间设有刀具定位面,所述刀柄上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汉青
申请(专利权)人:百斯图工具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