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窗玻璃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31610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8 01:18
本申请涉及一种车窗玻璃和车辆,所述车窗玻璃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封装层、光致变色层和第二封装层,所述光致变色层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具有不同的透光率。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窗玻璃随着环境光线强度的变化调节透光率,缓解了因强光照射导致光线干扰视线及强紫外线提升车内温度的问题,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延长了车辆的使用寿命。

Window glass and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窗玻璃和车辆
本申请涉及车辆
,具体涉及一种车窗玻璃和车辆。
技术介绍
驾驶车辆的过程中遇到强光环境会严重干扰驾驶人的视线,影响行车安全。如白天驾驶车辆时,在强烈日光照射下逆光行驶,驾驶人的视线往往不够清晰,依赖墨镜或车辆挡光板的遮阳效果有限。在夜晚驾驶车辆时,常常遇到对面驾驶的车辆未关闭远光灯的情形,驾驶人受远光灯影响出现视线盲区,不易察觉近距离的障碍物,极易造成安全事故。此外,车辆在强紫外线照射下易出现车内升温严重,造成车辆内饰老化加速。可见,现有的车窗玻璃无法对进入车辆的光照强度进行调节,不利于驾驶安全以及内饰保养。前面的叙述在于提供一般的背景信息,并不一定构成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窗玻璃和车辆,其可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能够对进入车辆的光照强度进行调节。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车窗玻璃,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封装层、光致变色层和第二封装层,所述光致变色层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具有不同的透光率。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封装层与第二封装层之间还设有至少一太阳能薄膜电池层。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封装层位于所述光致变色层的入光侧,所述至少一太阳能薄膜电池层位于所述第二封装层和所述光致变色层之间。进一步地,所述太阳能薄膜电池层的面积小于所述车窗玻璃的面积。进一步地,所述至少一太阳能薄膜电池层设置在所述车窗玻璃的边缘区域。进一步地,所述至少一太阳能薄膜电池层与所述光致变色层位于同一层。进一步地,所述光致变色层为包含光致变色材料的薄膜层,所述光致变色层的不同区域含有的光致变色材料的成分和/或浓度不同。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封装层和所述第二封装层均为玻璃基板。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至少一车窗玻璃,所述车窗玻璃为前文任一项所述的车窗玻璃。进一步地,所述至少一车窗玻璃包括挡风玻璃、顶窗玻璃、门窗玻璃中的至少一种。进一步地,所述车辆中不同位置的车窗玻璃的光致变色层包含的光致变色材料的成分和/或浓度不同。本申请的车窗玻璃和车辆,所述车窗玻璃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封装层、光致变色层和第二封装层,所述光致变色层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具有不同的透光率。本专利技术的车窗玻璃随着环境光线强度的变化调节透光率,缓解了因强光照射导致光线干扰视线及强紫外线提升车内温度的问题,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延长了车辆内饰的使用寿命。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车窗玻璃的剖面图;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车窗玻璃的剖面图;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包含太阳能薄膜电池层的车窗玻璃的剖面图;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包含太阳能薄膜电池层的车窗玻璃的正视图;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包含太阳能薄膜电池层的车窗玻璃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申请为达成预定申请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申请车窗玻璃及车辆提出的具体实施方式、方法、步骤、结构、特征及其效果,详细说明如下。有关本申请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呈现。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当可对本申请为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得以更加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所附图式仅是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申请加以限制。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车窗玻璃的剖面图。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窗玻璃,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封装层1、光致变色层3和第二封装层2,光致变色层3为添加有光致变色材料的透明薄膜,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具有不同的透光率。具体地,在紫外线或者可见光的照射下,光致变色层3吸收光线,透光度降低或者产生颜色变化,并且在光照停止后又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透明状态。常见的光致变色材料为含有感光性晶体的物质,包括微小的卤化银(AgX)、卤化铜(CuX)、卤化钛(TiX)、氯化镉(CdCl)晶体等,各个不同的暗化(着色)中心,都有暗化、褪色、劣化的特征。通常光致变色材料以微晶状态均匀地分散在光致变色层3中,在日光照射下分解,降低光致变色层3的透光度。当光致变色层3在暗处时,光致变色材料再度化合,恢复透明度。光致变色层3的着色和退色是可逆和永久的。光致变色层3在接收到不同强度的光线时,可以对应调整自身的着色程度,即通过吸收光线使光致变色层3产生不同化学反应强度的实现变色,光线越强,透光率越低,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实现对不同位置的车窗光线透光率的调整。以光致变色材料是卤化银(AgX)为例,本实施例的光致变色层经紫外线或短波长的可见光照射后,在可见光区引起透过率减少(暗化或着色),照射停止后又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褪色)。当光照到光致变色层3时,引起AgX的光分解,卤素自反应体系中逸出,生成的银原子(Ag)聚集在一起,生成胶体银(Ag)n,胶体银不透明,其分布在光致变色层3中会形成均匀阻挡光线的现象,使得光致变色层3变暗。该暗化现象在光照射后微秒间就开始,随着照射光量的增加而变深。当照射到光致变色层3的光线减少时,卤素和银又重新结合成卤化银,使得光致变色层3呈现无色透明状态。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又一种车窗玻璃的剖面图。如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车窗玻璃包括从上到下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封装层1、光致变色层3和第二封装层2,光致变色层3为包含光致变色材料的薄膜层,光致变色层3的不同区域含有的光致变色材料的成分和/或浓度不同,从而在光照下实现不同的透光率。光致变色层3可根据其对应的车窗玻璃所在的位置添加不同成分或浓度的光致变色材料,以实现更好的遮挡效果。具体地说,以车辆的门窗玻璃为例,在靠近车头的一端需要较高的透明度,可在该区域降低光致变色材料的浓度,或添加着色程度浅的光致变色材料,在其他区域逐步加深车窗玻璃的着色程度,是车窗玻璃的整体颜色呈现渐变的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根据车窗玻璃在车辆的不同位置设置光致变色材料的成分和/或浓度不同的光致变色层,如顶窗玻璃和乘客位的门窗玻璃可设置为着色程度深的光致变色层,挡风玻璃和驾驶位的门窗玻璃则设置为着色程度浅的光致变色层。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包含太阳能薄膜电池层的车窗玻璃的剖面图,如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封装层1与第二封装层2之间还设有至少一太阳能薄膜电池层4。本实施例中,太阳能薄膜电池层4用于将太阳光辐射能转换为电能,该电能可储存在车辆中为整车供电。太阳能薄膜电池质量小,厚度薄,可弯曲,可设置于车窗玻璃中储存电能,常见的太阳能薄膜电池包括硅基薄膜电池、碲化镉(CdTe)薄膜电池、铜铟镓硒(CIGS)薄膜电池和铜铟铝硒薄膜(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窗玻璃,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封装层、光致变色层和第二封装层,所述光致变色层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具有不同的透光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窗玻璃,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封装层、光致变色层和第二封装层,所述光致变色层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具有不同的透光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窗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装层与第二封装层之间还设有至少一太阳能薄膜电池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窗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装层位于所述光致变色层的入光侧,所述至少一太阳能薄膜电池层位于所述光致变色层与所述第二封装层之间。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窗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太阳能薄膜电池层设置在所述车窗玻璃的边缘区域。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窗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太阳能薄膜电池层与所述光致变色层位于同一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焦文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擎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