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体发酵工厂的除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827276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8 00: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体发酵工厂的除臭装置,包括活性炭吸收罐以及串联设置的第一吸收塔和第二吸收塔,第一、第二吸收塔均采用喷淋塔结构,喷淋塔结构包括塔本体,塔内底部设置储液槽,塔本体上设置进气管,进气管的出口设置于储液槽内,储液槽的上方设置若干倾斜交错布置的复合板,塔本体的塔内由复合板构成由下往上的蛇形气体通路,塔本体的顶部设置出气管,复合板与塔本体的内壁构成的间隙上方设置喷淋管,第一吸收塔的出气管与第二吸收塔的进气管连通,第二吸收塔的出气管与活性炭吸收罐的进气口连通。本装置能满足大流量气体的除臭处理,除味净化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体发酵工厂的除臭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气体除臭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液体发酵工厂的除臭装置。
技术介绍
餐厨垃圾在处理和发酵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异味气体,这些其他通常为有害气体,直接排放不仅会污染环境,对人体也会产生较大伤害。现有的垃圾处理站在处理这些气体时常采用喷淋塔喷淋吸收的方式对有害气体进行分解或吸附,以求达到无害排放。公开号为CN206746307U的中国专利“垃圾处理站用生物喷淋除臭装置”,该装置包含塔体、营养循环液、臭气布气区、离心风机、生物填料、喷淋头、循环泵、分离层、吸附层、净化空气出口;塔体的底部设置有营养循环液,营养循环液的上方设置有臭气布气区,离心风机通过管道与臭气布气区连接,臭气布气区的上方设置有数层生物填料,每层生物填料的上方均布设置有若干喷淋头,最上层的喷淋头上方设置有分离层,分离层内设置有吸附层;所述的喷淋头通过管路与循环泵连接,循环泵的一端通过管路与营养循环液连接;所述的塔体的顶部设置有净化空气出口。该装置与多数喷淋塔结构类似,采用了多层吸附并结合喷淋的方式对气体进行净化,这类装置净化效果较好,但是塔内结构较复杂,多层吸附区对气流阻碍作用较大,不利于大流量气体的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缺陷,本技术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液体发酵工厂的除臭装置,以满足大流量气体的除臭处理需求。本技术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液体发酵工厂的除臭装置,包括活性炭吸收罐以及串联设置的第一吸收塔和第二吸收塔,所述第一吸收塔和第二吸收塔均采用喷淋塔结构,所述喷淋塔结构包括塔本体,所述塔本体的塔内底部设置储液槽,所述塔本体上设置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出口设置于所述储液槽内,所述储液槽的上方设置若干倾斜交错布置的复合板,所述复合板的一端与所述塔本体的内壁固定,所述复合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塔本体的内壁留有间隙,所述塔本体的塔内由所述复合板构成由下往上的蛇形气体通路,所述塔本体的顶部设置出气管,所述复合板与所述塔本体的内壁构成的间隙上方设置喷淋管,所述第一吸收塔的出气管与所述第二吸收塔的进气管连通,所述第二吸收塔的出气管与所述活性炭吸收罐的进气口连通。进一步地,所述复合板由上层泄水板和下层活性炭板构成。进一步地,所述上层泄水板在所述复合板与所述塔本体留有间隙的一端向下弯折。进一步地,所述复合板与水平面夹角为10°~40°,所述复合板与所述塔本体固定的一端高于另一端。进一步地,包括引风机,所述引风机连接于所述活性炭吸收罐的出气口。进一步地,所述喷淋塔结构设有循环泵,所述喷淋管与循环泵的出口连通,所述循环泵的入口与所述储液槽连通。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通过蛇形布置的气体通路加大了气体在吸收塔内流动路程,使气体与喷淋液得以充分接触。设置在复合板与塔本体间隙处的喷淋管喷射喷淋液,此处气体流动转向,流速较慢,进一步使气体与喷淋液充分反应。伸入储液槽的进气管也使刚进入吸收塔的气体就可以与喷淋液反应,综合以上特点,该装置对气体净化处理效果好,能满足排放要求。另外两级设置的吸收塔能根据处理气体特点设置不同的喷淋液以完成处理,采用带有活性炭板的复合板构筑气体通路,在气体与喷淋液接触同时,活性炭板也能对气体异味进行吸附,以提升处理效果。该装置在末端设置活性炭吸收罐,除此以外不设置需要气流穿透的吸收层,减小了对气流的阻碍作用,各吸收塔内结构也得以简化,满足大流量气体的除臭处理需求,便于检修维护。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液体发酵工厂的除臭装置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请结合图1所示,本实施例涉及的液体发酵工厂的除臭装置,包括引风机1、活性炭吸收罐2以及串联设置的第一吸收塔3和第二吸收塔4,引风机1的进风口1a连接于活性炭吸收罐2的出气口2a,活性炭吸收罐2的进气口2b连接第二吸收塔4的出气管4a,第二吸收塔4的进气管4a连接第一吸收塔3的出气管3a。如此,当启动引风机1后,在第一吸收塔3、第二吸收塔4和活性炭吸收罐2内均形成一定的负压,待除臭气体从第一吸收塔3的进气管3b进入后依次经过第一吸收塔3、第二吸收塔4和活性炭吸收罐2进行除味净化。其中,第一吸收塔3和第二吸收塔4均采用喷淋塔结构,喷淋塔结构包括塔本体和循环泵5。塔本体的塔内底部设置储液槽6,储液槽6用于储存酸性或者碱性的喷淋液,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吸收塔3内采用酸性喷淋液,第二吸收塔4内采用碱性喷淋液。塔本体上在中下部设置进气管,进气管的出口设置于储液槽6内,因此气体从进气管进入喷淋塔结构后立即与喷淋液接触反应,可以提高除臭效率。在储液槽6的上方设置若干倾斜交错布置的复合板7,复合板7的一端与塔本体的内壁固定,复合板7的另一端与塔本体的内壁留有间隙8。塔本体的塔内由复合板7构成由下往上的蛇形气体通路。塔本体的顶部设置出气管,复合板7与塔本体的内壁构成的间隙8上方设置喷淋管9。复合板7与水平面夹角为10°~40°,复合板7与塔本体固定的一端高于另一端。由喷淋管9喷出的酸性喷淋液或碱性喷淋液在与气体接触反应后,下落至复合板7,通过倾斜的复合板7逐级向下流回至储液槽6。循环泵5的入口与储液槽6连通,喷淋管9与循环泵5的出口连通,储液槽6内的酸性喷淋液或碱性喷淋液即可通过喷淋管9反复喷淋与气体接触。为了增强气体在第一吸收塔3和第二吸收塔4内的吸附除味效果,复合板7由上层泄水板7a和下层活性炭板7b构成,上层泄水板7a在复合板7与塔本体留有间隙8的一端向下弯折。气体在两层复合板7之间流动时,先由活性炭板7b吸附部分异味,在间隙8位置,气流转向,同时与喷淋液接触达到更好的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体发酵工厂的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活性炭吸收罐以及串联设置的第一吸收塔和第二吸收塔,所述第一吸收塔和第二吸收塔均采用喷淋塔结构,所述喷淋塔结构包括塔本体,所述塔本体的塔内底部设置储液槽,所述塔本体上设置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出口设置于所述储液槽内,所述储液槽的上方设置若干倾斜交错布置的复合板,所述复合板的一端与所述塔本体的内壁固定,所述复合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塔本体的内壁留有间隙,所述塔本体的塔内由所述复合板构成由下往上的蛇形气体通路,所述塔本体的顶部设置出气管,所述复合板与所述塔本体的内壁构成的间隙上方设置喷淋管,所述第一吸收塔的出气管与所述第二吸收塔的进气管连通,所述第二吸收塔的出气管与所述活性炭吸收罐的进气口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体发酵工厂的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活性炭吸收罐以及串联设置的第一吸收塔和第二吸收塔,所述第一吸收塔和第二吸收塔均采用喷淋塔结构,所述喷淋塔结构包括塔本体,所述塔本体的塔内底部设置储液槽,所述塔本体上设置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出口设置于所述储液槽内,所述储液槽的上方设置若干倾斜交错布置的复合板,所述复合板的一端与所述塔本体的内壁固定,所述复合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塔本体的内壁留有间隙,所述塔本体的塔内由所述复合板构成由下往上的蛇形气体通路,所述塔本体的顶部设置出气管,所述复合板与所述塔本体的内壁构成的间隙上方设置喷淋管,所述第一吸收塔的出气管与所述第二吸收塔的进气管连通,所述第二吸收塔的出气管与所述活性炭吸收罐的进气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发酵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瞿建东王强杨小麟汪守成毛静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绿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