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继峰专利>正文

一种废水回收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826816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7 23: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废水回收利用系统,包括:沉砂池、第一水管、第一储水仓、净水设备、储水装置和出水管;沉砂池与外部的废水进水管连接,用于对废水进水管排出的废水进行沉砂过滤,第一水管的一端与沉砂池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储水仓连接,用于将沉砂过滤后的废水输送至第一储水仓;第一储水仓连接净水设备的进水端,净水设备的出水端连接储水装置,储水装置密封设置于第一储水仓内,出水管的一端连接储水装置,另一端接入用水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有效回收利用了建筑物所产生的污水以及建筑物附近降落的雨水,节省了水资源。

A waste water recycling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废水回收利用系统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废水处理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废水回收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66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110多座严重缺水;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多个长期受缺水困扰;在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有9个严重缺水。缺水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因素。除了缺水外,我国的部分城市还面临着严重的水患,在降雨充沛、台风暴雨频繁的城市中,其不仅面临着缺水的难题,在雨季还面临着洪涝灾害的隐患。目前,无论是商业建筑物还是小区居民建筑物都受容积率的限制,因建筑面积紧张,无法将建筑物内所产生的生活污水以及建筑物附近降落的雨水等废水集中回收利用,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流失的同时也难以缓解雨季洪涝带来的灾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废水回收利用系统,所述系统建造于基坑的外侧壁和地下结构的外墙之间的空隙,包括:沉砂池、第一水管、第一储水仓、净水设备、储水装置和出水管;所述沉砂池与外部的废水进水管连接,用于对所述废水进水管排出的废水进行沉砂过滤,所述第一水管的一端与所述沉砂池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储水仓连接,用于将沉砂过滤后的废水输送至所述第一储水仓;所述第一储水仓连接所述净水设备的进水端,所述净水设备的出水端连接所述储水装置,所述储水装置密封设置于所述第一储水仓内,所述出水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储水装置,另一端接入用水系统。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沉砂池以及净水设备,对收集并储存于第一储水仓内的废水进行沉砂以及过滤后,获得可供人们使用的净水并储存于储水装置中,最终经出水管进入到建筑物内供人们使用,有效回收利用了建筑物所产生的污水以及建筑物附近降落的雨水,节省了水资源。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废水回收利用系统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废水回收利用系统建造于小区内的结构示意图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废水回收利用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废水回收利用系统的第一储水仓的底部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沉砂井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螺旋推杆清理沉砂的剖面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推板清理沉砂的剖面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器驱动升降杆带动排水软管升降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浮球带动排水软管升降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还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66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110多座严重缺水;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多个长期受缺水困扰;在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有9个严重缺水。这个数字无疑是十分惊人的,中国目前的水利工程面临严峻的挑战,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已成为主要的问题。此外,有专家预测,当我国人口增至16亿时,人均水资源将下降到1750立方米,接近国际公认的水资源紧张标准。除了缺水外,我国的部分城市还面临着严重的水患,以某市为例:由于地理条件比较特殊,境内无大江大河大湖大库,蓄滞洪能力差,本地水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七成以上的用水需从市外的江河引入,因此成为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与此同时,该市又是一个降雨充沛、台风暴雨频繁的城市,多年平均径流深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数值。据统计,该市年降水日数平均值140多天,暴雨日近10天,年降水量为30多亿立方米,而水库、河流等多年年平均蓄水利用量却只有5亿立方米,大量降水白白流走。因此,该市不仅面临着缺水的难题,在雨季还面临着洪涝灾害的隐患。建立雨水回收利用系统以及修建水库、塘坝等蓄水工程虽然可以取得较为不错的成效,但是由于前期投入大且需要大面积动土开工,占用城市土地空间资源,因此,雨水回收利用系统以及水库、塘坝等蓄水工程往往难以在快速发展的城市中推广建造。经技术人研究发现,在现代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中,为便于基础施工(如地下结构、地下室等)以及为地基的建造提供空间,往往需要在开建前开挖基坑。基坑具体为在批地范围内,先建立基坑支护体系,基坑支护体系是为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而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确保邻近建筑物及市政设施正常使用;然后按设计图纸尺寸及基坑底部标高开挖土坑。由于基坑支护体系的存在,基坑的外侧壁上往往与所建造建筑物的地基或地下室等主体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在建筑物的地下结构工程施工完毕后,需要回填土方至基坑的外侧壁和地下结构的外墙之间的空隙。可以理解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建筑物开发对地下空间的应用也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大,建设多层地下室、地下商业街等各种地下建筑也越来越常见。当需要建造多层地下室或地下商业街等对地下空间利用较大的建筑物时,需要回填的基坑的外侧壁和地下结构的外墙之间的空隙也相应的较深,若将空隙利用起来,还降低了回填土方的成本。有鉴于此,本技术中提供一种建造于基坑的外侧壁和地下结构的外墙之间的空隙的废水回收利用系统,通过收集雨水(如小区内的雨水、市政道路上的雨水)、生活排放污水(如厨房污水、卫生间污水、空调排水)等废水,将废水经过多级沉砂、微生物处理、消毒杀菌、过滤,并储存于废水回收利用系统的储水空间内,最后用于可供居民使用的生活用水或饮用水,实现废水的回收利用,节省了水资源的同时,有效节省了建设海绵城市的建造成本;同时,由于废水回收利用系统建造于基坑的外侧壁和地下结构的外墙之间的空隙,不占据地面空间,不占用建筑面积,实用且值得推广应用。如图1和图2所示,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废水回收利用系统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废水回收利用系统建造于小区内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废水回收利用系统,包括:沉砂池1、第一水管2、第一储水仓3、净水设备4、储水装置5和出水管6;所述沉砂池1与外部的废水进水管7连接,用于对所述废水进水管7排出的废水进行沉砂过滤,所述第一水管2的一端与所述沉砂池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储水仓3连接,用于将沉砂、沉淀后的废水输送至所述第一储水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废水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建造于基坑的外侧壁和地下结构的外墙之间的空隙,包括:沉砂池、第一水管、第一储水仓、净水设备、储水装置和出水管;/n所述沉砂池与外部的废水进水管连接,用于对所述废水进水管排出的废水进行沉砂过滤,所述第一水管的一端与所述沉砂池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储水仓连接,用于将沉砂过滤后的废水输送至所述第一储水仓;/n所述第一储水仓连接所述净水设备的进水端,所述净水设备的出水端连接所述储水装置,所述储水装置密封设置于所述第一储水仓内,所述出水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储水装置,另一端接入用水系统。/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114 CN 201821875814X1.一种废水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建造于基坑的外侧壁和地下结构的外墙之间的空隙,包括:沉砂池、第一水管、第一储水仓、净水设备、储水装置和出水管;
所述沉砂池与外部的废水进水管连接,用于对所述废水进水管排出的废水进行沉砂过滤,所述第一水管的一端与所述沉砂池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储水仓连接,用于将沉砂过滤后的废水输送至所述第一储水仓;
所述第一储水仓连接所述净水设备的进水端,所述净水设备的出水端连接所述储水装置,所述储水装置密封设置于所述第一储水仓内,所述出水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储水装置,另一端接入用水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净水设备包括一级净水设备和二级净水设备,所述储水装置包括第一储水装置和第二储水装置,所述第一储水仓与所述一级净水设备的进水端连接,所述一级净水设备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一储水装置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储水仓内的废水过滤为生活用水并储存于所述第一储水装置内;
所述系统还包括有第二储水仓,所述第一储水装置与所述第二储水仓连通,所述第二储水仓内设置有所述第二储水装置;
所述二级净水设备的进水端连接有所述第一储水仓和/或第二储水仓和/或所述第一储水装置,所述二级净水设备的出水端连接所述第二储水装置,用于将废水和/或生活用水过滤为饮用水并储存于所述第二储水装置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废水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装置为储水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多层所述第一储水仓分别设置于不同深度的竖直平面上,每一层平行设置有多个第一储水仓,相邻层之间的第一储水仓通过第二水管连接,所述第二水管的一端设置于上层的第一储水仓的顶部,另一端设置于下层的第一储水仓的顶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水回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水仓的底部从高到低依次设置有网板、网板支撑架和沉淀槽,所述储水装置设置于所述网板上,所述沉淀槽上还连接有沉淀排污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继峰
申请(专利权)人:杨继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