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温饭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2239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7 22: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保温饭盒,其包括内衬结构和用于放置内衬结构的保温饭盒本体,所述保温饭盒本体包括可互相盖合的盒体和盖体,所述盒体内部分隔设置第一容置腔、第二容置腔和其余容置腔,所述盖体内部对应设置第一容器腔盖、第二容置腔盖和餐具容置腔;所述盒体的底部两侧对称设置侧开槽,所述盖体的底部两侧对称设置侧开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保温饭盒设置多种形式的容置腔,以用于放置各种不同的食物及用具,以实现保温饭盒的空间最大利用化。该保温饭盒采用EPP作为保温材料,该材料具有十分优异的抗震吸能性能、形变后恢复率高、很好的耐热性、耐化学品、耐油性和隔热性,另外,其质量轻,可大幅度减轻物品重量,适于使用人员的便利携带。

A kind of heat preservation lunch box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保温饭盒
本技术涉及饭盒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保温饭盒。
技术介绍
外出旅行者或者上班族经常为吃饭苦恼,外部餐饮的食物价格昂贵且还可能存在卫生问题,另外在公司由于微波炉热数量有限,热饭时间也存在不可掌控性,同时在微波炉内加热通常受热不均,使得部分饭菜极热而部分饭菜却是凉的,影响口感,此外,微波炉加热容易破坏食物本身的分子结构,从而容易使食物的营养成分消失,甚至有可能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外卖也日益成为众多人员的优选,但外卖在送餐途中容易变凉,经常吃凉的饭菜不利于人的健康。目前也有很多人采用保温饭盒的方式携带午饭等,其可在一定时间内提供具有一定热度的餐饮食物,但目前各类保温饭盒均存在结构复杂、体积大或重量重、保温时间不长、且还需设置附加的加热装置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保温饭盒,其采用EPP(发泡聚乙烯)制备,具有十分优异的抗震吸能性能、形变后恢复率高、很好的耐热性、耐化学品、耐油性和隔热性,另外,其质量轻,可大幅度减轻物品重量,且其设置多个容置腔,以利于放置多种样式的食物,以保证人体的营养全面。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保温饭盒,其包括内衬结构和用于放置内衬结构的保温饭盒本体,所述保温饭盒本体包括可互相盖合的盒体和盖体,所述盒体内部分隔设置第一容置腔、第二容置腔和其余容置腔,所述盖体内部对应设置第一容器腔盖、第二容置腔盖和餐具容置腔;所述盒体的底部两侧对称设置侧开槽,所述盖体的底部两侧对称设置侧开孔。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冷热双用保温箱,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措施还包括:进一步地,所述内衬结构为贴附与所述盒体和盖体表面的薄层不锈钢制品,或者为单个可放置于对应容置腔中的容器(玻璃、不锈钢、陶瓷等)。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容置腔靠近盒体的长侧壁的一侧开设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容置腔靠近盒体的长侧壁的一侧开设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的深度大于第一凹槽的深度。进一步地,所述盖体对应第一凹槽的位置设置第一开孔,所述盖体对应第二容置腔的位置的短侧壁上开设第二开孔。进一步地,所述其余容置腔的数量至少为2个。优选为3~6个,可分别用于放置肉类、鱼类、蔬菜类、水果类、腌制小菜类、酸奶、纸巾等。进一步地,所述盒体的底部端角处设置4个凸起,所述盖体的顶部设置与所述凸起匹配的凹槽。优选所述凸起为扁平圆柱体。进一步地,所述盒体的底部设置垂直的第一弹性带和第二弹性带。优选所述第一弹性带和第二弹性带中的至少一个的外部套设可滑动的具有一定硬度的握持部。优选所述第一弹性带和第二弹性带的端部粘附于所述盒体的底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容置腔、第二容置腔和其余容置腔的边缘均高于所述盒体的上表面,所述第一容置腔、第二容置腔的边缘均高于所述其余容置腔的边缘。更优选,所述第一容置腔、第二容置腔的边缘高度相等。进一步地,所述盖体的深度等于其余容置腔的边缘高度。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容置腔与第二容置腔均为圆柱形腔体,所述其余容置腔和餐具容置腔均为矩形腔体。所述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用于存放米饭、面食等主食以及汤类。进一步地,所述盒体、盖体均为一体成型的EPP结构。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本技术所述的保温饭盒设置多种形式的容置腔,以用于放置各种不同的食物及用具,以实现保温饭盒的空间最大利用化。该保温饭盒采用EPP作为保温材料,该材料具有十分优异的抗震吸能性能、形变后恢复率高、很好的耐热性、耐化学品、耐油性和隔热性,另外,其质量轻,可大幅度减轻物品重量,适于使用人员的便利携带。本技术所述的保温饭盒开设多个气孔,以利于维持保温饭盒与外界大气的平衡,防止饭盒由于装载物的温度较高而造成的饭盒内部真空现象;同在盖体的底部设置侧开孔,便于使用人员打开饭盒,在盒体底部设置侧开槽,利于使用人员对饭盒的拿放,另外在盒体底部设置垂直布置的弹性带,在盒体与盖体盖合后,弹性带可翻转至盖体上方,使用人员可通过抓握该弹性带从而实现饭盒的携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保温饭盒的盒体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保温饭盒的盖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保温饭盒的盒体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中的附图标记为:盒体1;第一容置腔11;第二容置腔12;其余容置腔13;侧开槽14;第一凹槽15;第二凹槽16;下凸起17;第一弹性带18;第二弹性带19;盖2题;第一容器腔盖21;第二容置腔盖22;餐具容置腔23;侧开孔24;第一开孔25;第二开孔26。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涉及一种保温饭盒,其包括内衬结构和用于放置内衬结构的保温饭盒本体,所述保温饭盒本体包括可互相盖合的盒体和盖体,所述盒体内部分隔设置第一容置腔、第二容置腔和其余容置腔,所述盖体内部对应设置第一容器腔盖、第二容置腔盖和餐具容置腔;所述盒体的底部两侧对称设置侧开槽,所述盖体的底部两侧对称设置侧开孔。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为一较佳形式的保温饭盒。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保温饭盒,其包括内衬结构和用于放置内衬结构的保温饭盒本体,该内衬结构为不锈钢制品,其为各个单独的结构,各结构的形状与保温饭盒本体内的容置腔的形状相匹配。上述保温饭盒本体包括可互相盖合的盒体1和盖体2,盒体1内部分隔设置第一容置腔11、第二容置腔12和其余容置腔13,第一容置腔11、第二容置腔12均为圆柱形腔体,用于放置主食及汤水类,其余的容置腔的数量为6个,形状为矩形腔体,分别用于放置肉类、蔬菜类、鱼类、水果类、纸巾、酸奶;盖体2内部对应设置第一容器腔盖21、第二容置腔盖23和餐具容置腔23;餐具容置腔23位于第一容器腔盖21和第二容置腔盖23之间,其为矩形腔体,盒体1的底部两侧对称设置侧开槽14以用于嵌入使用者的手指从而实现该饭盒的拿放,盖体1的底部两侧对称设置侧开孔24以用于嵌入使用者的手指从而实现该饭盒的开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容置腔11靠近盒体1的长侧壁的一侧开设第一凹槽15,第二容置腔12靠近盒体1的长侧壁的一侧开设第二凹槽16,第二凹槽16的深度大于第一凹槽15的深度;盖体2对应第一凹槽15的位置设置第一开孔25,所述盖体2对应第二容置腔12的位置的短侧壁上开设第二开孔26。在盒体1和盖体2盖合后,第一开孔25实现第一容置腔11与外界大气的平衡,第二凹槽16的下部实现第二容置腔12与外界大气的平衡,第二开孔26、侧开孔24实现其余空间与与外界大气的平衡,以防止饭盒内部空间形成真空。在本实施例中,盒体1的底部端角处设置4个凸起17,盖体2的顶部设置与所述凸起17匹配的凹槽,凸起17用于使盒体1平稳地放置在平面上,当打开盖体后,为了节省盖体的存放空间,可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保温饭盒,其包括内衬结构和用于放置内衬结构的保温饭盒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饭盒本体包括可互相盖合的盒体(1)和盖体(2),所述盒体(1)内部分隔设置第一容置腔(11)、第二容置腔(12)和其余容置腔(13),所述盖体(2)内部对应设置第一容器腔盖(21)、第二容置腔盖(23)和餐具容置腔(23);所述盒体(1)的底部两侧对称设置侧开槽(14),所述盖体(1)的底部两侧对称设置侧开孔(2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保温饭盒,其包括内衬结构和用于放置内衬结构的保温饭盒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饭盒本体包括可互相盖合的盒体(1)和盖体(2),所述盒体(1)内部分隔设置第一容置腔(11)、第二容置腔(12)和其余容置腔(13),所述盖体(2)内部对应设置第一容器腔盖(21)、第二容置腔盖(23)和餐具容置腔(23);所述盒体(1)的底部两侧对称设置侧开槽(14),所述盖体(1)的底部两侧对称设置侧开孔(2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保温饭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置腔(11)靠近盒体(1)的长侧壁的一侧开设第一凹槽(15),所述第二容置腔(12)靠近盒体(1)的长侧壁的一侧开设第二凹槽(16),第二凹槽(16)的深度大于第一凹槽(15)的深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保温饭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2)对应第一凹槽(15)的位置设置第一开孔(25),所述盖体(2)对应第二容置腔(12)的位置的短侧壁上开设第二开孔(2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保温饭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其余容置腔(13)的数量至少为2个。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玥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德龙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