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片及一种拉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2222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7 22: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拉片,包括拉片本体、连接杆、限位柱和弹簧,连接杆的第一端与拉片本体固定相连,连接杆的第二端与拉片本体之间具有组装空位,且拉片本体上与连接杆的第二端对应的位置设有安装孔,限位柱的第一端设在安装孔内,弹簧设在安装孔的底部与限位柱的第一端之间;正常状态下,由于弹簧的作用,限位柱的第二端与连接杆的第二端相抵,移动限位柱压紧弹簧形成组装空位,即能够使拉片组装到拉头上,组装完成后,弹簧恢复原状并使拉片再次处于压闭状态,需要将拉片拆除时,进行同样的操作就可以使拉片脱离拉头,因此该拉片与拉头组装后仍可进行更换,且更换操作简单方便,不会损坏拉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包括上述拉片的拉链。

A kind of pull piece and a kind of zipp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拉片及一种拉链
本技术涉及拉链
,特别是涉及一种拉片。此外,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拉片的拉链。
技术介绍
拉链是一种用于物品并合或分离的连接件,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拉链通常由链牙、布带、拉头本体和拉片组成,其中拉片与拉头本体组合,使用者通过拉动拉片来带动拉头本体,达到开合拉链的目的。目前拉片与拉头结合的部位一般为闭合结构,拉片与拉头组装后通常无法进行更换或者更换操作十分繁琐。对于目前市场上主要应用的压闭式象鼻拉头,更换拉片时需要将拉头鼻梁抬起后再进行组装,在重装拉片的过程中,拉头表面漆层极易产生脱落,且在拉头鼻梁反复的抬起、压闭过程中,拉头鼻梁极易产生断裂,导致拉头作废。另外,象鼻拉头组装后由于没有拉片不能进行各项强力测试,增大了拉链发到客户手中出现问题的风险。因此如何解决拉片与拉头组装后无法进行更换或更换操作繁琐等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拉片,其与拉头的组装拆卸简单方便。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拉片的拉链。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拉片,包括拉片本体、用于使所述拉片本体组装到拉头上的连接杆、限位柱和弹簧,所述连接杆的第一端与所述拉片本体固定相连,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与所述拉片本体之间具有允许拉头鼻梁穿过的组装空位,且所述拉片本体上与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对应的位置设有安装孔,所述限位柱的第一端设在所述安装孔内,所述弹簧设在所述安装孔的底部与所述限位柱的第一端之间,且用于向外推出所述限位柱并使所述限位柱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相抵。优选地,所述连接杆为U型连接杆,所述拉片本体的一端部与所述连接杆的第一端固定相连,且与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之间具有所述组装空位。优选地,所述限位柱的第二端设有便于组装的倒角。优选地,所述拉片本体与所述连接杆连接的一端的中部设有凹口,所述拉片本体的端部与所述连接杆连接形成用于与拉头的鼻梁套接的弧形套环。优选地,所述拉片本体上与所述连接杆的第一端的连接处设有连接孔,所述拉片本体的侧壁上开有与所述连接孔连通的卡孔,所述连接杆的第一端上设有弹性卡扣,所述连接杆的第一端插入所述连接孔,且所述弹性卡扣卡入所述卡孔内。优选地,所述弹性卡扣的横截面为三角形,底面尺寸大于所述连接孔的孔径,所述弹性卡扣的底面中部与所述连接杆的第一端固定相连,所述弹性卡扣的底面两端卡入所述卡孔内。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拉链,包括拉头和拉片,所述拉片具体为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拉片。本技术提供的拉片,包括拉片本体、用于使拉片本体组装到拉头上的连接杆、限位柱和弹簧,连接杆的第一端与拉片本体固定相连,连接杆的第二端与拉片本体之间具有允许拉头鼻梁穿过的组装空位,且拉片本体上与连接杆的第二端对应的位置设有安装孔,限位柱的第一端设在安装孔内,弹簧设在安装孔的底部与限位柱的第一端之间,且用于向外推出限位柱并使限位柱的第二端与连接杆的第二端相抵。本技术提供的拉片,在正常状态下,由于弹簧的作用,限位柱的第二端与连接杆的第二端相抵并遮挡组装空位,拉片处于压闭状态,在需要将拉片组装到拉头上时,可向安装孔内移动限位柱压紧弹簧形成组装空位,拉片处于打开状态,此时拉头鼻梁可穿过组装空位并与连接杆套接,即拉片可以组装到拉头上,拉片组装完成后,弹簧恢复原状并将限位柱向安装孔外推出,使拉片再次处于压闭状态,需要将拉片拆除时,再次向安装孔内移动限位柱使拉片处于打开状态,就可以使拉片脱离拉头。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拉片,结构简单,其与拉头组装后仍可进行更换,且更换操作简单方便,不会损坏拉头。本技术提供的拉链包括上述拉片,由于上述拉片具有上述技术效果,上述拉链也应具有同样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详细介绍。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拉片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提供的拉片处于压闭状态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提供的拉片处于打开状态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所提供的拉片与拉头组装过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所提供的拉片与拉头组装完成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所提供的拉片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分解示意图。附图中标记如下:拉片本体1、连接杆2、限位柱3、弹簧4、拉头5、弹性卡扣6、卡孔7。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拉片,其与拉头的组装拆卸简单方便。本技术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拉片的拉链。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考图1至图5,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拉片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提供的拉片处于压闭状态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提供的拉片处于打开状态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所提供的拉片与拉头组装过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所提供的拉片与拉头组装完成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拉片,具体包括拉片本体1、用于使拉片本体1组装到拉头5上的连接杆2、限位柱3和弹簧4,其中,连接杆2的第一端与拉片本体1固定相连,连接杆2的第二端与拉片本体1之间具有允许拉头5鼻梁穿过的组装空位,且优选在拉片本体1上与连接杆2的第二端对应的位置设有安装孔,限位柱3的第一端设在安装孔内,弹簧4设在安装孔内且位于安装孔底部与限位柱3之间,弹簧4能够向安装孔外推出限位柱3,并使限位柱3的第二端压在连接杆2的第二端上以遮挡组装空位。为保证拉片使用时限位柱3不会脱离安装孔,限位柱3的长度需要大于连接杆2的第二端至安装孔的间距。另外,还可以将限位柱3的第一端与弹簧4的一端部固定相连,同时将弹簧4的另一端部与安装孔底部固定,可以提高拉片的结构稳定性,减少拉片在使用过程中脱离的风险。本技术提供的拉片,在正常状态下,由于弹簧4的作用,限位柱3的第二端与连接杆2的第二端相抵并遮挡组装空位,拉片处于压闭状态,在需要将拉片组装到拉头5上时,可向安装孔内移动限位柱3压紧弹簧4形成组装空位,拉片处于打开状态,此时拉头5鼻梁可穿过组装空位并与连接杆2套接,即拉片可以组装到拉头5上,拉片组装完成后,弹簧4恢复原状并将限位柱3向安装孔外推出,使拉片再次处于压闭状态,需要将拉片拆除时,再次向安装孔内移动限位柱3使拉片处于打开状态,就可以使拉片脱离拉头5。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拉片,结构简单,其与拉头5组装后仍可进行更换,且更换操作简单方便,不会损坏拉头5。其中,拉片制作时,可以先在安装孔内放入弹簧4,然后再放入限位柱3,弹簧4的直径优选与安装孔的孔径相同,限位柱3的直径优选略小于安装孔的直径,以保证限位柱3可沿安装孔的轴向顺利移动,同时保证限位柱3在移动过程中不会产生不必要的晃动而影响结构的使用寿命。具体地,拉片本体1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拉片,其特征在于,包括拉片本体(1)、用于使所述拉片本体(1)组装到拉头(5)上的连接杆(2)、限位柱(3)和弹簧(4),所述连接杆(2)的第一端与所述拉片本体(1)固定相连,所述连接杆(2)的第二端与所述拉片本体(1)之间具有允许拉头(5)鼻梁穿过的组装空位,且所述拉片本体(1)上与所述连接杆(2)的第二端对应的位置设有安装孔,所述限位柱(3)的第一端设在所述安装孔内,所述弹簧(4)设在所述安装孔的底部与所述限位柱(3)的第一端之间,且用于向外推出所述限位柱(3)并使所述限位柱(3)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接杆(2)的第二端相抵。/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拉片,其特征在于,包括拉片本体(1)、用于使所述拉片本体(1)组装到拉头(5)上的连接杆(2)、限位柱(3)和弹簧(4),所述连接杆(2)的第一端与所述拉片本体(1)固定相连,所述连接杆(2)的第二端与所述拉片本体(1)之间具有允许拉头(5)鼻梁穿过的组装空位,且所述拉片本体(1)上与所述连接杆(2)的第二端对应的位置设有安装孔,所述限位柱(3)的第一端设在所述安装孔内,所述弹簧(4)设在所述安装孔的底部与所述限位柱(3)的第一端之间,且用于向外推出所述限位柱(3)并使所述限位柱(3)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接杆(2)的第二端相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2)为U型连接杆(2),所述拉片本体(1)的一端部与所述连接杆(2)的第一端固定相连,且与所述连接杆(2)的第二端之间具有所述组装空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柱(3)的第二端设有便于组装的倒角。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国浩周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伟星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