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用途的种苗移植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20131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7 22: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用途的种苗移植器,其包括把手、支架、环形挖泥铲、去泥架以及环形去泥片,所述支架设置在所述把手的下端;所述环形挖泥铲的上端固定在所述支架的下端,所述环形挖泥铲的侧壁设置有一纵向分布的第一缺口;所述去泥架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支架上,且所述去泥架与所述支架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环形去泥片固定在所述去泥架的下端,所述环形去泥片位于所述环形挖泥铲内,且所述环形去泥片设置有一与所述第一缺口对应的第二缺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构简单、功能多样、成本低廉、使用方便且效率高,挖掘出来的种苗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好,有效避免对种苗根系的伤害,适合于农作物、果树、蔬菜、花卉、经济林等植物的移植和定植,也适合于农业地膜的开孔种植。

A multi-purpose seedling transplan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用途的种苗移植器
本技术涉及农业工具
,具体涉及一种多用途的种苗移植器。
技术介绍
种苗移植是指在苗圃中把种苗挖出来再移栽到另一块土地上继续培育。通过种苗移植能增加营养面积,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促进侧、须根生长,提高生长质量。目前,国内在种苗移植的过程中挖掘种苗时,一般是通过铲刀等农具挖掘,人工手持着铲刀的手柄,再操作铲刀铲入土内进行挖掘,使种苗的根部从土壤中移出。这种作业方式耗费非常多的人力,效率低下,且稳定性和一致性较差,从而影响移植后种苗的存活率。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果树的叶面肥或农药喷洒机,解决了混合不充分,喷洒不均匀,叶面肥或农药利用率低的问题。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提供一种多用途的种苗移植器,其结构简单、功能多样、成本低廉、使用方便且效率高,挖掘出来的种苗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好,有效避免对种苗根系的伤害,适合于农作物、果树、蔬菜、花卉、经济林等植物的种苗移植和定植。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多用途的种苗移植器,其中,包括把手、支架、环形挖泥铲、去泥架以及环形去泥片,所述支架设置在所述把手的下端;所述环形挖泥铲的上端固定在所述支架的下端,所述环形挖泥铲的侧壁设置有一纵向分布的第一缺口;所述去泥架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支架上,且所述去泥架与所述支架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环形去泥片固定在所述去泥架的下端,所述环形去泥片位于所述环形挖泥铲内,且所述环形去泥片设置有一与所述第一缺口对应的第二缺口。进一步优化的,所述把手为伸缩杆。再进一步优化的,所述把手的上端设置有手柄。再进一步优化的,所述手柄设置有胶垫。再进一步优化的,所述环形挖泥铲的下端设置有锯齿。再进一步优化的,所述第一缺口的下端为一自上至下逐渐增大的拓宽口。再进一步优化的,所述第一缺口的上端的两侧各向外倾斜地凸设有一导向件。再进一步优化的,所述环形挖泥铲的上端架设有一挖泥踏架,所述去泥架的上端设置有一去泥踏架。再进一步优化的,所述支架呈下端开口的U形状,所述支架的两个侧杆的上部各设置有一个所述弹簧;所述去泥架包括两个连杆,所述环形去泥片固定在两个所述连杆的下端;两个所述连杆的上端各通过一个套环套设在所述支架的一个侧杆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环形挖泥铲和环形去泥片分别设置有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从而可以先使种苗的茎杆从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进入到环形挖泥铲的内部,再下压环形挖泥铲插入泥土内进行挖掘,从而保证挖掘种苗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并有效避免对种苗根系的伤害,且在环形挖泥铲进入泥土时,泥土表面会顶着环形去泥片,环形去泥片在弹簧的作用下便能压实表层疏松的土壤,通过环形挖泥铲挖出种苗并取出后,还能通过环形去泥片去除残留在环形挖泥铲内的泥土,以方便下一次使用。因此,本技术的结构简单、功能多样、成本低廉、使用方便且效率高,适合于农作物、果树、蔬菜、花卉、经济林等植物的移植和定植,也适合于农业地膜的开孔种植。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种苗移植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把手、2-限位螺栓、3-手柄、4-胶垫、5-支架、6-环形挖泥铲、7-第一缺口、8-锯齿、9-导向件、10-挖泥踏架、11-去泥架、12-弹簧、13-套环、14-环形去泥片、15-第二缺口、16-去泥踏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多用途的种苗移植器,该种苗移植器包括把手1、支架5、环形挖泥铲6、去泥架11以及环形去泥片14。把手1用于供使用者握持和操作移植器,可选的,把手1为伸缩杆,从而可以根据需要调整长度,提高适用性。把手1具体可以包括套管以及把手杆,把手杆的下部套设在套管内,套管的侧壁设置有上下两个螺孔,把手杆自上至下设置有若干个通孔,使把手杆上不同高度的通孔与套管上的螺孔通过限位螺栓2进行连接,便能调整把手1的长度。另外,可选的,把手1的上端设置有手柄3,手柄3垂直于把手1,使用者双手握住手柄3的两端进行操作,使得操作更加的方便和省力。进一步可选的,手柄3设置有胶垫4,以提高操作的舒适性。继续如图1所示,支架5设置在把手1的下端,环形挖泥铲6的上端固定在支架5的下端,环形挖泥铲6的侧壁设置有一纵向分布的第一缺口7,第一缺口7贯穿环形挖泥铲6的侧壁的上下两端。通过第一缺口7能够方便种苗的茎秆进出环形挖泥铲6的内部。环形挖泥铲6的下端用于铲入泥土中,可选的,环形挖泥铲6的下端设置有锯齿8,从而便于轻松切开泥土。为便于种苗的茎杆进入到环形挖泥铲6内,还可选的,第一缺口7的下端为一自上至下逐渐增大的拓宽口,以方便第一缺口快速地与种苗的茎秆对正,且可选的,第一缺口7的上端的两侧各向外倾斜地凸设有一导向件9,导向件可以为一向外倾斜的三角环,加宽的拓宽口套住种苗的茎秆后,再顺着导向件9使整株种苗全部顺利进入环形挖泥铲6内。通过把手1和手柄3能使环形挖泥铲6插入到泥土中进行挖掘,而本技术还可选的,环形挖泥铲6的上端架设有一挖泥踏架10,从而方便使用者用脚踏下挖泥踏架10来使环形挖泥铲6插入到泥土中进行挖掘,使得操作起来更加的快速和省力。继续如图1所示,去泥架11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设置在支架5上,且去泥架11与支架5之间设置有弹簧12。环形去泥片14固定在去泥架11的下端,环形去泥片14位于环形挖泥铲6内,环形去泥片4能沿着环形挖泥铲6进行上下滑动。且环形去泥片4设置有一与第一缺口7对应的第二缺口15,在挖掘种苗时,种苗被引导从第一缺口7进入到环形挖泥铲6内后,便进一步从第二缺口15进入到环形去泥片4内。通过环形挖泥铲6挖出种苗并取出后,能够通过环形去泥片14下移刮泥,便能去除残留在环形挖泥铲6内的泥土,以方便下一次使用。在操作环形挖泥铲6插入泥土内后,支架5与环形挖泥铲6会一起向下移动,而环形去泥片14被泥土表面挡住不能下移,当支架5下移至弹簧顶靠在去泥架11后,弹簧12压缩以反作用于环形去泥片14,使环形去泥片14压实表层疏松的土壤,从而更好地保护种苗的根系,并减轻去泥时的压力。可选的,支架5呈下端开口的U形状,其由一个横杆和两个侧杆连接而成,支架5的两个侧杆的上部各设置有一个弹簧12,去泥架11包括两个连杆,环形去泥片14固定在两个连杆的下端,两个连杆的上端各通过一个套环13套设在支架5的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用途的种苗移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把手、支架、环形挖泥铲、去泥架以及环形去泥片,所述支架设置在所述把手的下端;所述环形挖泥铲的上端固定在所述支架的下端,所述环形挖泥铲的侧壁设置有一纵向分布的第一缺口;所述去泥架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支架上,且所述去泥架与所述支架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环形去泥片固定在所述去泥架的下端,所述环形去泥片位于所述环形挖泥铲内,且所述环形去泥片设置有一与所述第一缺口对应的第二缺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用途的种苗移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把手、支架、环形挖泥铲、去泥架以及环形去泥片,所述支架设置在所述把手的下端;所述环形挖泥铲的上端固定在所述支架的下端,所述环形挖泥铲的侧壁设置有一纵向分布的第一缺口;所述去泥架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支架上,且所述去泥架与所述支架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环形去泥片固定在所述去泥架的下端,所述环形去泥片位于所述环形挖泥铲内,且所述环形去泥片设置有一与所述第一缺口对应的第二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苗移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为伸缩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苗移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的上端设置有手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种苗移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设置有胶垫。


5.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祥燕蔡元保李穆陈涛覃旭文峰彭欣怡崔明勇黄显雅谭秦亮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广西亚热带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