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郑公民专利>正文

燃煤供暖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1650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燃煤供暖炉,包括炉中体(1)、炉瓦(14)、以及水箱(79),炉中体上部体内设有螺旋型水槽(3),其顶端通过水管(25)以及补水管(24)与炉内体螺旋水槽(4)的底端相通,底端通过水管(26)与暖气(80)的出水口相通;水管(24)作为补水管同时与水箱(79)相通;炉体内的螺旋水槽(4)的顶端通过水管(23)与水箱(79)内的热室(70)相通,暖气(80)的进水管(74)与热室(70)相通。该供暖炉热效率高,使煤燃烧充分,可用于家庭供暖、提供热水以及做饭。(*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一种燃煤供暖炉具,具体涉及一种附设热水装置的燃煤供暖炉。
技术介绍
专利号为95200541.7的技术专利(公开日1995.10.25,公开号2211006)公开了一种燃煤供暖炉,它包括燃煤炉和一个水箱,燃煤炉包括炉体、炉中体和炉外体,炉中体和炉外体之间为保温材料,炉中体和炉体之间空腔为烟通道,炉中体壁上底端开孔与烟囱相通;炉体壁内设有螺旋型水槽,水槽顶端与一截锥形过热腔相通,过热腔通过管道与水箱热室相通;水槽底端通过管道以及暖气的出水管与水箱热室连通。水箱分为热室、加热室以及补水箱,热室位于水箱的中央位置,与补水箱相通。这种供暖炉具有结构紧凑、煤燃烧充分等优点。但它在结构上没有利用烟余热的设置,因此热效率仍可进一步提高;而在煤的充分燃烧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热效率更高的燃煤供暖炉。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燃煤供暖炉,包括炉中体、炉内体、炉瓦、封火盖以及水箱,在炉中体上部体内设有螺旋型水槽,该水槽顶端通过水管通道与炉内体的螺旋水槽的底端相通,其底端通过水管与暖气的出水口相通;与炉内体螺旋水槽底端相通的水管作为补水管同时与水箱相通;炉内体的螺旋型水槽的顶端通过水管与水箱内的热室相通,暖气的进水管与热室相通。这种设置,从暖气出来的水首先流经炉中体内的螺旋水槽,在流动过程中通过炉中体内壁与烟进行热交换,充分利用了烟的余热。为了提高烟对水的预热效果,本技术还可以有增加如下的技术特征在炉中体内壁外表面和炉体外壁外表面上设有交错且相对均匀布置的导热片,以加大其热交换;而为了增加炉内空气量以及使拆卸和安装更加方便,炉瓦设置成三块,其连接的端面壁内设有沿周向均匀布置且相互吻合的凸台和凹槽,以使其连接牢靠,且便于拆卸和安装;每块炉瓦外围底侧设有密封环,以保证炉瓦与炉内体之间的密封;在每块炉瓦的内壁面上设有沿周向均布上下对应的通风槽,以使煤燃烧更加充分。而且,所说的封火盖结构如下盖上沿周向均匀开有槽形排烟孔并设有一个限位铆钉,其外表面套有一个可转动的截锥形罩体,罩体侧壁顶端均匀开有与槽形排烟孔个数相同的扇形孔,在扇形孔顶端同一侧、罩体侧面的顶端均开有小的排烟孔,该孔与相邻的扇形孔相通,罩体在转动过程中会被限位铆钉卡住,当扇形孔的一个侧边被限位铆钉卡住时,封火盖上的槽形孔通过扇形孔全部露出,而罩体反向转动被限位铆钉卡住时,槽形排烟孔则仅能露出与所说的小排烟孔相对应的一部分。这种结构在节省燃煤的同时可以保证整个燃煤炉更加安全。本技术在水箱一侧的补水箱内设置一个补水室,它通过顶部的一个排气管与补水箱相通,其底端的出口通过作为补水管的管道与炉内体螺旋型水槽底端相通;水箱的热室及顶部的加热片位于水箱的一侧,它通过一个排气管与补水箱连通。补水室的设置使过热腔内的水温不受外界大气压的影响;热室设置在水箱一侧,则使安装更加方便。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燃煤供暖炉总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燃煤供暖炉结构示意图;图3是封火盖俯视图;图4是水箱结构示意图;图5是水箱俯视图。图中,1-炉中体,2-炉内体,3-螺旋形水槽,4-螺旋形水槽,5-导热片,6-导热片,8-封火盖,9-槽形排烟孔,10-扇形孔,11-叶片,12-排烟孔,13-限位铆钉,14-炉瓦,15-凸台和凹槽,16-通风槽,17-密封环,23-水管,24-补水管,25-水管,26-水管,65-补水室,67-排气管,69-加热室,70-热室,71-排气管,72-加热片,79-水箱,80-暖气。具体实施方式所说的燃煤供暖炉包括燃煤炉和水箱两部分,其中燃煤炉包括炉盘、炉外体、炉内体和炉底座、灰室以及炉盘上的炉圈、炉中圈和炉盖,这些均与专利号为95200541.7的技术专利中相应的结构相同。本技术的炉中体1壁内设有螺旋形水槽3,水槽3顶端通过水管25以及弯管、三通等与补水管24相通,底端则通过水管26与暖气的出水口相通;炉内体2壁内的螺旋形水槽4顶端与一个截锥形过热腔相连,并通过管道23与水箱79的热室70连通,底端通过补水管24与水箱79的补水室65连通。在炉内体2的外壁外表面上设有导热片5,在炉中体1内壁外表面上设有导热片6,导热片5和6交错布置,且相对均匀,以尽量加大烟与水槽中水的热交换。炉瓦14分为上、中、下三块,以使其拆卸和安装更为方便,相邻的两块炉瓦之间的接触面上设有相互吻合的凸台和凹槽15以使之连接牢靠;炉瓦内壁上设有上下对应的通风槽16,它沿炉瓦14内壁周向均匀布置,以增加炉内空气量并使煤燃烧更为充分;每块炉瓦外侧的底部设有密封环17,以使之与炉内体2之间尽量没有空隙。为了更加安全,封火盖8的结构设置如下盖上沿周向均匀开有槽形排烟孔9并设有一个限位铆钉13,其外表面套有一个可转动的截锥形罩体11,罩体11侧壁顶端沿周向均匀开有与槽形排烟孔9个数相同的扇形孔10,在扇形孔10顶端同一侧、罩体的顶端均开有排烟孔12,该孔与相邻的扇形孔10相通,罩体11在转动过程中会被限位铆钉13卡住,当扇形孔的一个侧边被限位铆钉13卡住时,封火盖8上的槽形孔9通过扇形孔10全部露出,而罩体11反向转动被限位铆钉13卡住时,槽形排烟孔9则仅能露出与排烟孔12相对应的一部分,在转动过程中,槽形排烟孔9露出的部分逐渐减小。封火盖8的这种设置,在节省燃煤的同时也十分的安全。水箱79的一侧设有补水室65,其底部设置的出水口通过补水管与炉内体2的螺旋水槽底端相通,补水室65通过排气管67与水箱79连通;水箱79另一侧设置的热室70通过排气管71与水箱79连通,热室70顶部的加热片72用于将加热室69内水的加热,这样加热室69便可以通过管道向外提供热水。热室70内的热水流经暖气后经过水管26流入炉中体1壁内的螺旋水槽3中,经过与烟道内的烟进行热交换后被预热,然后经过管道25、弯管以及三通等流入补水管24中,由于补水管24与炉内体2壁内的螺旋形水槽4底端连通,因此这部分水在螺旋形水槽4中再一次被加热,并最后经过一个过热腔和水管23流入水箱79内的热室70中。与专利号为95200541.7的技术专利中公开的燃煤供暖炉具相比,除了具备其结构紧凑、铸造安装方便等优点之外,本技术使燃煤更加充分、热效率更高。利用本技术,每天6块大号蜂窝煤,供热面积达到45平方米,大于原有的36平方米,且同样可保持室温在13~18℃(北京地区)。由于水箱69中的补水室的设置,炉内过热腔的最高水温可不再受大气压限制。权利要求1.一种燃煤供暖炉,包括炉中体(1)、炉内体(2)、炉瓦(14)、封火盖(8)以及水箱(79),其特征在于炉中体(1)上部体内设有螺旋形水槽(3),其顶端通过水管(25)以及补水管(24)与炉内体(2)螺旋水槽(4)的底端相通,底端通过水管(26)与暖气(80)的出水口相通;水管(24)作为补水管同时与水箱(79)相通;炉内体(2)的螺旋型水槽(4)的顶端通过水管(23)与水箱(79)内的热室(70)相通,暖气(80)的进水管(74)与热室(70)相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煤供暖炉,其特征在于在炉内体(2)外壁外侧和炉中体(1)螺旋形水槽(3)内壁的外侧设有径向交错相对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燃煤供暖炉,包括炉中体(1)、炉内体(2)、炉瓦(14)、封火盖(8)以及水箱(79),其特征在于:炉中体(1)上部体内设有螺旋形水槽(3),其顶端通过水管(25)以及补水管(24)与炉内体(2)螺旋水槽(4)的底端相通,底端通过水管(26)与暖气(80)的出水口相通;水管(24)作为补水管同时与水箱(79)相通;炉内体(2)的螺旋型水槽(4)的顶端通过水管(23)与水箱(79)内的热室(70)相通,暖气(80)的进水管(74)与热室(70)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公民
申请(专利权)人:郑公民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