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医用废物焚烧过程中烟气充分燃烧的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11648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6 00:40
一种提高医用废物焚烧过程中烟气充分燃烧的设备,包括混合助燃器、二燃室、排烟管道,二燃室的一端设置有烟气入口,二燃室的另一端设置有烟气排出口,混合助燃器的出口端与二燃室的烟气入口通过法兰连接,混合助燃器的入口端与排烟管道通过法兰连接,排烟管道内的烟气经过混合燃烧器的搅动作用下,使烟气与空气充分混合,并输送至二燃室内,使烟气得以充分燃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排烟管道内的烟气经过混合燃烧器的搅动作用下,使烟气与空气充分混合,并输送至二燃室内,使烟气得以充分燃烧,从而减少了烟气的有害物质含量,使烟气排放达标;烟气的充分燃烧减少了飞灰量,可保证下游设备不受损坏。

Equipment for improving the full combustion of flue gas in the process of medical waste inciner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提高医用废物焚烧过程中烟气充分燃烧的设备
本技术涉及危险废弃物焚烧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提高医用废物焚烧过程中烟气充分燃烧的设备。
技术介绍
常规危险废弃物焚烧处置系统中均采用的是回转窑加二燃室的焚烧的方式,回转窑焚烧产生的烟气需要经过二燃室中的二次燃烧,进一步去除其中的有害物质,确保焚烧处置效率。因此,为减少烟气当中的有害物质,就必须要求二燃室内的烟气充分燃烧。目前使用的设备,烟气与空气没有充分混合,导致燃烧不充分不彻底,使部分未彻底燃烧的物料形成火星,飞流到其它设备里去,其一,可导致除尘器烧布袋,产生不必要的损失;其二,没有燃烧干净飞灰量增大,这些飞灰堆积到其它设备中后容易形成危险;其三,使烟气排放不能达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提高医用废物焚烧过程中烟气充分燃烧的设备。一种提高医用废物焚烧过程中烟气充分燃烧的设备,包括混合助燃器、二燃室、排烟管道,二燃室的一端设置有烟气入口,二燃室的另一端设置有烟气排出口,混合助燃器的出口端与二燃室的烟气入口通过法兰连接,混合助燃器的入口端与排烟管道通过法兰连接,排烟管道内的烟气经过混合燃烧器的搅动作用下,使烟气与空气充分混合,并输送至二燃室内,使烟气得以充分燃烧。优选的,所述混合助燃器包括外筒体、内筒体,内筒体设置在外筒体内部,内筒体的入口端与排烟管道连通,内筒体的出口端与二燃室连通,内筒体与外筒体之间通过侧封板相连接,使内筒体与外筒体之间形成一个环形的空腔,外筒体上设置有进风口,进风口与内筒体与外筒体之间形成的空腔连通,内筒体上设置有风管,风管穿过内筒体,且风管的一端与内筒体与外筒体之间形成的空腔连通,另一端与内筒体的内部连通。优选的,所述风管沿内筒体的周向方向等距分布。优选的,所述风管倾斜设置,且风管与内筒体的径向方向之间的夹角为20°。优选的,所述风管的内壁上固定设置有螺旋引流板。优选的,所述风管的进风口一端的直径小于出风口一端的直径。优选的,所述内筒体的内壁上设置有耐火泥,耐火泥的厚度为120mm。优选的,所述二燃室的内部固定设置有阻隔板,阻隔板等距垂直固定设置在二燃室的内壁上,且阻隔板沿二燃室的轴向方向上下交错设置,使阻隔板在二燃室的内部形成S形。优选的,所述阻隔板上开设有透风孔,且透风孔位于阻隔板上靠近内筒体的内壁一端。优选的,所述透风孔入口端的直径大于出口端的直径。本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有益效果在于:该技术包括混合助燃器、二燃室、排烟管道,二燃室的一端设置有烟气入口,二燃室的另一端设置有烟气排出口,混合助燃器的出口端与二燃室的烟气入口通过法兰连接,混合助燃器的入口端与排烟管道通过法兰连接。本技术排烟管道内的烟气经过混合燃烧器的搅动作用下,使烟气与空气充分混合,并输送至二燃室内,使烟气得以充分燃烧,从而减少了烟气的有害物质含量,使烟气排放达标;烟气的充分燃烧减少了飞灰量,可保证下游设备不受损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混合助燃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风管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剖视图。图中:混合助燃器10、外筒体101、进风口1011、内筒体102、风管1021、螺旋引流板10211、耐火泥1022、侧封板103、二燃室20、阻隔板201、透风孔2011、排烟管道30。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看图1至图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提高医用废物焚烧过程中烟气充分燃烧的设备,包括混合助燃器10、二燃室20、排烟管道30,二燃室20的一端设置有烟气入口,二燃室20的另一端设置有烟气排出口,混合助燃器10的出口端与二燃室20的烟气入口通过法兰连接,混合助燃器10的入口端与排烟管道30通过法兰连接,排烟管道30内的烟气经过混合燃烧器的搅动作用下,使烟气与空气充分混合,并输送至二燃室20内,使烟气得以充分燃烧。混合助燃器10包括外筒体101、内筒体102,内筒体102设置在外筒体101内部,内筒体102的入口端与排烟管道30连通,内筒体102的出口端与二燃室20连通,内筒体102与外筒体101之间通过侧封板103相连接,使内筒体102与外筒体101之间形成一个环形的空腔,外筒体101上设置有进风口1011,进风口1011与内筒体102与外筒体101之间形成的空腔连通,内筒体102上设置有风管1021,风管1021穿过内筒体102,且风管1021的一端与内筒体102与外筒体101之间形成的空腔连通,另一端与内筒体102的内部连通。风管1021沿内筒体102的周向方向等距分布。风管1021倾斜设置,且风管1021与内筒体102的径向方向之间的夹角为20°。风管1021的内壁上固定设置有螺旋引流板10211,可使空气在从风管1021流出后形成旋流状。风管1021的进风口1011一端的直径小于出风口一端的直径,可使流出风管1021的空气的流速加快。内筒体102的内壁上设置有耐火泥1022,耐火泥1022的厚度为120mm。风机将空气从外筒体101的进风口1011送入到内筒体102与外筒体101之间形成的环形空腔内,并进入到风管1021内,风管1021内壁上设置的螺旋引流板10211使进入到风管1021内的空气形成旋流状,并加速流入到内筒体102内部,此时,空气冲击内筒体102内的烟气,使烟气在内筒体102内部形成旋流,将空气与烟气充分混合,而从风管1021出来的旋流状空气又在局部形成小的漩涡,进一步将空气与烟气混合均匀,并送入到二燃室20内,从而使得烟气能够在二燃室20内充分燃烧。二燃室20的内部固定设置有阻隔板201,阻隔板201等距垂直固定设置在二燃室20的内壁上,且阻隔板201沿二燃室20的轴向方向上下交错设置,使阻隔板201在二燃室20的内部形成S形,增加了烟气在二燃室20的停留时间,有利于烟气的充分燃烧,阻隔板201上设置耐火泥1022。阻隔板201上开设有透风孔2011,且透风孔2011位于阻隔板201上靠近内筒体102的内壁一端。透风孔2011入口端的直径大于出口端的直径。烟气受到阻隔板201的阻挡,其中的一部分烟气从透风孔2011穿过,由于透风孔2011的入口端大于出口端,使得烟气穿过透风孔2011后的流速加快,而透风孔2011又设置在靠近内筒体102内壁的一端,这样便使附着在内筒体102内壁上的积灰被吹起,然后进行再次燃烧。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技术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技术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技术所涵盖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提高医用废物焚烧过程中烟气充分燃烧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合助燃器、二燃室、排烟管道,二燃室的一端设置有烟气入口,二燃室的另一端设置有烟气排出口,混合助燃器的出口端与二燃室的烟气入口通过法兰连接,混合助燃器的入口端与排烟管道通过法兰连接,所述混合助燃器包括外筒体、内筒体,内筒体设置在外筒体内部,内筒体的入口端与排烟管道连通,内筒体的出口端与二燃室连通,内筒体与外筒体之间通过侧封板相连接,使内筒体与外筒体之间形成一个环形的空腔,外筒体上设置有进风口,进风口与内筒体与外筒体之间形成的空腔连通,内筒体上设置有风管,风管穿过内筒体,且风管的一端与内筒体与外筒体之间形成的空腔连通,另一端与内筒体的内部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医用废物焚烧过程中烟气充分燃烧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合助燃器、二燃室、排烟管道,二燃室的一端设置有烟气入口,二燃室的另一端设置有烟气排出口,混合助燃器的出口端与二燃室的烟气入口通过法兰连接,混合助燃器的入口端与排烟管道通过法兰连接,所述混合助燃器包括外筒体、内筒体,内筒体设置在外筒体内部,内筒体的入口端与排烟管道连通,内筒体的出口端与二燃室连通,内筒体与外筒体之间通过侧封板相连接,使内筒体与外筒体之间形成一个环形的空腔,外筒体上设置有进风口,进风口与内筒体与外筒体之间形成的空腔连通,内筒体上设置有风管,风管穿过内筒体,且风管的一端与内筒体与外筒体之间形成的空腔连通,另一端与内筒体的内部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医用废物焚烧过程中烟气充分燃烧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沿内筒体的周向方向等距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高医用废物焚烧过程中烟气充分燃烧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倾斜设置,且风管与内筒体的径向方向之间的夹角为2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燕高粱姬英华
申请(专利权)人:宁夏德坤环保科技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宁夏;6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