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交分道岔限位结构与复式交分道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0664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5 18: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式交分道岔限位结构与复式交分道岔,将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分别安装在V型轨与外侧基本轨之间,并将第一限位件插入第二限位件上的限位槽中。由于第一限位件分别与第一槽壁与第二槽壁限位配合,因此,当V型轨发生爬行时,第一限位件会与第一槽壁或者第二槽壁限位配合,使得V型轨上的纵向爬行力通过第一限位件与第一槽壁或者第二槽壁直接传递至纵向摩擦阻力较大的外侧基本轨上,如此,有效控制V型轨的爬行量,极大降低了V型轨的爬行病害,从而有效减少复式交分道岔设备的故障率。同时,由于V型轨的爬行量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位于V型轨两侧的尖轨的纵向爬行病害也得到有效解决。

The limit structure of compound switch and compound switc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复式交分道岔限位结构与复式交分道岔
本技术涉及铁路
,特别是涉及一种复式交分道岔限位结构与复式交分道岔。
技术介绍
复式交分道岔,是用于缩短车站咽喉长度、减少车道用地、提高调车作业效率的设备,广泛运用于铁路设计中。由于复式交分道岔结构具有特殊性,因此,V型轨的两侧通常分别采用III型弹条与垫板耳铁进行固定,并且采用八根枕木对V型轨进行扣压。然而,由于扣压力的不足,钢轨纵向摩擦阻力较小,因此,导致V型轨的爬行病害突出,从而导致两侧尖轨纵向爬行,进而引发道岔转换的高故障发生率。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复式交分道岔限位结构与复式交分道岔,能够有效控制V型轨的爬行量,解决V型轨的爬行病害。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复式交分道岔限位结构,包括: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上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槽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槽壁与第二槽壁,所述第一限位件能插入所述限位槽内,所述第一限位件分别用于与所述第一槽壁、所述第二槽壁限位配合,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二限位件用于位于V型轨与外侧基本轨之间;所述第一限位件用于装设在所述V型轨上,且所述第二限位件用于装设在所述外侧基本轨上;或者所述第一限位件用于装设在所述外侧基本轨上,且所述第二限位件用于装设在所述V型轨上。上述的复式交分道岔限位结构,将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分别安装在V型轨与外侧基本轨之间,并将第一限位件插入第二限位件上的限位槽中。由于第一限位件分别与第一槽壁、第二槽壁限位配合,因此,当V型轨发生爬行时,第一限位件会与第一槽壁或者第二槽壁限位配合,使得V型轨上的纵向爬行力通过第一限位件与第一槽壁或者第二槽壁直接传递至纵向摩擦阻力较大的外侧基本轨上,如此,有效控制V型轨的爬行量,极大降低了V型轨的爬行病害,从而有效减少复式交分道岔设备的故障率。同时,由于V型轨的爬行量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位于V型轨两侧的尖轨的纵向爬行病害也得到有效解决。下面结合上述方案对本技术的原理、效果进一步说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件包括第一底座、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上的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能插入所述限位槽内,且所述第一限位部分别与所述第一槽壁与所述第二槽壁限位配合,所述第一底座用于装设在所述V型轨上或者所述外侧基本轨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宽度从所述第一限位部上远离所述第一底座的一端至所述第一限位部上靠近所述第一底座的一端逐渐增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与所述第一槽壁限位配合的第一抵触面、及与所述第二槽壁限位配合的第二抵触面,所述第一限位部插入所述限位槽中时,所述第一抵触面与所述第一槽壁之间的最短距离为第一距离L1,所述第二抵触面与所述第二槽壁之间的最短距离为第一距离L2,所述第一距离L1与所述第一距离L2之和小于或者等于3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底座上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一固定件穿入所述第一安装孔中用于将所述第一底座安装在所述V型轨上或者所述外侧基本轨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件包括第二底座、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底座上的第二限位部,所述限位槽设置在所述第二限位部上,所述第二底座用于装设在所述V型轨上或者所述外侧基本轨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部上设有减重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底座上设有第二安装孔,第二固定件穿入所述第二安装孔中用于将所述第二底座安装在所述V型轨上或者所述外侧基本轨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垫片,所述垫片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件的底部或者所述第二限位件的底部。一种复式交分道岔,包括V型轨、外侧基本轨及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复式交分道岔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二限位件装设在所述V型轨与所述外侧基本轨之间时,所述第一限位件插入所述限位槽中。上述的复式交分道岔,采用以上的复式交分道岔限位结构,将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分别安装在V型轨与外侧基本轨之间,并将第一限位件插入第二限位件上的限位槽中。由于第一限位件分别与第一槽壁与第二槽壁限位配合,因此,当V型轨发生爬行时,第一限位件会与第一槽壁或者第二槽壁限位配合,使得V型轨上的纵向爬行力通过第一限位件与第一槽壁或者第二槽壁直接传递至纵向摩擦阻力较大的外侧基本轨上,如此,有效控制V型轨的爬行量,极大降低了V型轨的爬行病害,从而有效减少复式交分道岔设备的故障率。同时,由于V型轨的爬行量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位于V型轨两侧的尖轨的纵向爬行病害也得到有效解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复式交分道岔限位结构一视角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复式交分道岔限位结构另一视角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第一限位件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第二限位件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垫片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复式交分道岔局部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复式交分道岔限位结构,110、第一限位件,111、第一限位部,1111、第一抵触面,1112、第二抵触面,112、第一底座,1121、第一安装孔,120、第二限位件,121、第二限位部,1211、限位槽,1212、减重槽,1213、第一槽壁,1214、第二槽壁,122、第二底座,1221、第二安装孔,130、垫片,131、固定孔,200、V型轨,300、外侧基本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本技术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图4及图6,一种复式交分道岔限位结构100,包括:第一限位件110与第二限位件120。第二限位件120上设有限位槽1211。限位槽1211的槽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槽壁1213与第二槽壁1214。第一限位件110能插入限位槽1211内,第一限位件110分别用于与第一槽壁1213、第二槽壁1214限位配合,第一限位件110与第二限位件120用于位于V型轨200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式交分道岔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限位件;与/n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上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槽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槽壁与第二槽壁,所述第一限位件能插入所述限位槽内,所述第一限位件分别用于与所述第一槽壁、所述第二槽壁限位配合,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二限位件用于位于V型轨与外侧基本轨之间;所述第一限位件用于装设在所述V型轨上,且所述第二限位件用于装设在所述外侧基本轨上;或者所述第一限位件用于装设在所述外侧基本轨上,且所述第二限位件用于装设在所述V型轨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式交分道岔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限位件;与
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上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槽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槽壁与第二槽壁,所述第一限位件能插入所述限位槽内,所述第一限位件分别用于与所述第一槽壁、所述第二槽壁限位配合,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二限位件用于位于V型轨与外侧基本轨之间;所述第一限位件用于装设在所述V型轨上,且所述第二限位件用于装设在所述外侧基本轨上;或者所述第一限位件用于装设在所述外侧基本轨上,且所述第二限位件用于装设在所述V型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式交分道岔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包括第一底座、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底座上的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能插入所述限位槽内,且所述第一限位部分别与所述第一槽壁与所述第二槽壁限位配合,所述第一底座用于装设在所述V型轨上或者所述外侧基本轨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式交分道岔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宽度从所述第一限位部上远离所述第一底座的一端至所述第一限位部上靠近所述第一底座的一端逐渐增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式交分道岔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与所述第一槽壁限位配合的第一抵触面、及与所述第二槽壁限位配合的第二抵触面,所述第一限位部插入所述限位槽中时,所述第一抵触面与所述第一槽壁之间的最短距离为第一距离L1,所述第二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晓平刘玉林
申请(专利权)人:神华包神铁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内蒙;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