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德余专利>正文

藏、牧民炊事取暖多用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0487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铁皮及型钢制成的炉门、灶台、燃烧室、水箱、烤箱及排烟口等构成。该多用炉燃料适应性广,可燃用煤、炭、柴、草及干燥畜粪,燃料燃烧条件好,CO及烟气异味排放少,方便、实用、安全、卫生,是广大藏、牧民炊事、取暖较为理想的炉具。(*该技术在200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炉具,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藏、牧民炊事取暖多用炉。由于藏、牧民炊事取暖及燃料方面的某些特点,对炉具的要求与普通煤、炭炉具有所不同。中国专利CN2083703U号名称为“新型柴火炉灶”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炉具,其特征是一种用铁皮制作的柴火炉灶,它包括有炉灶体、炉灶台、两个炉灶门和两个燃烧室。两个炉灶门设置在炉灶体下端任一直线上的相对位置,由炉灶门和炉灶体围成的空间为第一次燃烧室,在第一燃烧室的顶面中央开一出火口,出火口的上面由顶柱组成第二次燃烧室。第二燃烧室的上面有中心锅台,两侧有两个侧锅台,三个锅台构成一个凸状形的炉灶台。该炉具也适合广大藏、牧民地区使用,但由于其燃烧室用薄铁皮制成,为便于取暖,通常不用加设隔热保温层。因而,未经加强处理的薄铁皮在燃料燃烧的高温作用下易产生变形,尤易灼伤人体,且不利于消防安全。此外这种炉具无热水供应装置,余热利用率较差,尤其烘烤食物仍果用直接在火源上方呈开放式烧烤的原始方式,使烟道排烟作用大大降低,不仅室内烟雾弥漫,也易使烟焦油和异味沾染烤制食品,不符合环保和饮食卫生要求。不利于藏、牧民炊事和取暖方式的进一步改善。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坚固,不会发生灼伤人体,利于消防安全,并具有烤箱和提供热水功能的更加洁净和方便实用的藏、牧民炊事取暖多用炉具。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方案实现的该炉具包括由铁皮和型钢制成的炉门、灶台、燃烧室、灶口、排烟口和支座,其特征是1、主燃烧室两侧设有可兼作热水箱的缓冲导热夹层,两导热夹层之间通过位于导火板和烤箱之间空隙的管道相互联通,两导热夹层外侧分别设有进水口和放水龙头;2、付燃烧室入口处下部设有二次供氧热风口,经主燃烧室后壁和烤箱侧壁预热之含氧热气流经由此口与流经其上方的火焰混合后一同进入付燃烧室,使在主燃烧室内形成的CO气体及尚未完全燃烧的烟气在付燃烧室内进行充分燃烧;3、付燃烧室底部为一前低后高,倾斜度为10°~45°,最好20°~35°之斜置薄铁板,其最低处应高于主燃烧室底部,高度最好为主燃烧室总高度的三分之二至五分之四;该付燃烧室底部下方为间热式烤箱;4、主燃烧室炉盘下方为一推拉自如的反射式烤盘;5、付燃烧室上方可设置至少两个付灶口,每两个付灶口之间设有“V”型分火板从二次供氧热风口附近至排烟口将火焰分隔成对应于各付灶口的燃烧区继续燃烧后成为废气从烟道排出。本技术对燃料适应性广,可燃用煤、炭、柴、草及干燥畜粪。该炉具广泛适于广大藏、牧民炊事、取暖及供应热水之用。由于改善了燃烧条件,该炉具CO和烟气、异味排放显著减少;由于烤箱、烤盘充分地利用了余热,使燃料利用率得到提高,且避免了烟焦油和异味对食物的沾染,有利于改善藏、牧民饮食卫生条件、利于环保。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剖面图,附图2为外型图。在附图1中,1为主燃烧室、2为左侧缓冲导热夹层、4为导火板、5为付燃烧室、6为二次供氧热风口、7为烤箱、8为炉盘、9为反射式烤盘、10为付燃烧室底、11为缓冲导热夹层2、3之间的联通管道、14为付灶口、16为“V”型分火板、17为排烟口、18为烟囱套管、19为主灶台、20为炉门、21为观察孔、22为炉门拉手、23为铰链、24为加强圈门框、25为烤盘拉手、26为烤盘支架、27为支脚、28为炉座、29为主灶口、30为付灶台。附图2中3为右侧缓冲导热夹层、31为辅助灶圈、32为灶口盖板、33为烤箱门、34为门栓、35为提手、12为进水口、13为放水龙头、14、15为付灶口、36为冲压凸形加强筋图形。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采用铁皮和型钢制作。主灶台19上相对于主燃烧室中部偏后的位置开有主灶口29,付灶台30上开有付灶口14和15,如果需要,可将付燃烧室向后扩大,相应增加付灶口数量至三个或四个;主付灶口上备有辅助灶圈31及盖板32;辅助灶圈用来配合不同口径的锅和炊具使用,盖板用作封火;炉门20周边有型钢制成的加强圈门框24,炉门20经铰链23联接于加强圈门框24上,炉门上有观察孔21、拉手22;主燃烧室左、右两侧为可兼作热水箱的缓冲导热夹层2和3,其两内侧通过管道11相互连通,其两外测分别装有进水口12和放水龙头13,外侧铁皮上冲压有作为凸形加强筋的图形,以增加薄铁皮强度和装饰性;使用该炉具时可根据取暖需要在缓冲导热夹层中少加水或不加水。主燃烧室斜坡形后壁兼作导火板4,其向后倾斜之角度为40°~70°,最好为50°~60°,其上端与付燃烧室底10搭接处留有2~10mm之缝隙作为二次供氧热风口;在付灶口13、14之间,从付灶台面30中部至付燃烧室底10有折成“V”型,尖头朝二次供氧热风口,尾部朝向排烟口的分火板17将从主燃烧室来的火焰分隔成对应于两付灶口的两个部分,继续燃烧后从排烟口17经烟囱套管18进入烟囱排出室外。付燃烧室底10下方是烤箱7,该烤箱可在与燃烧室隔绝,不受烟焦油和异味沾染的条件下对各种肉类和食品进行洁净的烘烤。主燃烧室底部为炉盘8,其下方为一反射式烤盘9,该烤盘可对不易沾染灶灰的薯、芋类等食品进行烘烤,同时可兼作灰斗,可确保灶灰不至散落沾染。该烤盘置于炉座28底部之支承架26上,可通过炉具正面烤盘拉手25自如地拉出或推进。主、付燃烧室和烤箱相连并置于炉座28上成为一个整体;整个炉座底部不加封闭,并通过支脚27支撑离开支承面10~15cm以利空气流通。该炉具两侧均设有提手35,以利搬运、移动。权利要求1.一种藏、牧民炊事取暖多用炉,包括由铁皮和型钢制作的炉门、灶台、燃烧室、灶口、排烟口和支座,其特征在于主燃烧室(1)两侧设有可兼作热水箱的缓冲导热夹层(2)和(3),付燃烧室(5)入口处下部设有二次供氧热风口(6);付燃烧室(5)底部下方设有间热式烤箱(7)。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藏、牧民炊事取暖多用炉,其特征在于付燃烧室底(10)为一前低后高,倾斜度为10°~45°,最好为20°~35°之斜面;该付燃烧室底(10)与二次供氧热风口(6)相联处高于主燃烧室底部,其高度最好为主燃烧室总高度的三分之二至五分之四。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藏、牧民炊事取暖多用炉,其特征是导火板(4)向后倾斜之角度为40°~70°,最好为50°~60°。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藏、牧民炊事取暖多用炉,其特征是兼作热水箱的缓冲导热夹层(2)和(3)之间有管道(11)联通;导热夹层(2)和(3)外侧分别设有进水口(12)和放水龙头(13)。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藏、牧民炊事取暖多用炉,其特征是在付燃烧室上方可设置至少两个付灶口(14)和(15),在付燃烧室中两个付灶口之间设有“V”型分火板(16),该分火板从二次供氧热风口(6)附近至排烟口(17)处将火焰分隔成对应于每个付灶口的燃烧区。专利摘要本技术由铁皮及型钢制成的炉门、灶台、燃烧室、水箱、烤箱及排烟口等构成。该多用炉燃料适应性广,可燃用煤、炭、柴、草及干燥畜粪,燃料燃烧条件好,CO及烟气异味排放少,方便、实用、安全、卫生,是广大藏、牧民炊事、取暖较为理想的炉具。文档编号F24B1/00GK2290772SQ9621704公开日1998年9月9日 申请日期1996年7月6日 优先权日1996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藏、牧民炊事取暖多用炉,包括由铁皮和型钢制作的炉门、灶台、燃烧室、灶口、排烟口和支座,其特征在于主燃烧室(1)两侧设有可兼作热水箱的缓冲导热夹层(2)和(3),付燃烧室(5)入口处下部设有二次供氧热风口(6);付燃烧室(5)底部下方设有间热式烤箱(7)。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德余
申请(专利权)人:杨德余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3[中国|云南]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