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交换器中,多个热交换构件分别具有包括传热管的主体部和设置于主体部的延伸部。延伸部从第三方向上的主体部的端部延伸。在将第三方向上的主体部的尺寸设为La,将第三方向上的延伸部的尺寸设为Lf,将传热管的壁厚的尺寸设为tp,将延伸部的厚度尺寸设为Tf时,满足Lf/La≥1且Tf≤tp的关系。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热交换器及制冷循环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传热管的热交换器及具有热交换器的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如下的热交换器:为了容易排出附着于传热管的表面的结露水,使传热管的管轴方向与铅垂方向一致地配置多根传热管,并沿着传热管的管轴方向设置有从传热管的侧面突出的凸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0289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专利文献1示出的以往的热交换器中,由于只是凸部从各传热管的表面隆起,所以传热管的气流侧的传热面积不足,无法实现在传热管内流动的制冷剂与气流之间的热交换性能的提高。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其目的在于得到能够实现热交换性能的提高的热交换器及制冷循环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具备在第一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排列的多个热交换构件,多个热交换构件分别具有主体部和延伸部,所述主体部包括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的传热管,所述延伸部沿着第二方向设置于主体部,延伸部从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分别交叉的第三方向上的主体部的端部延伸,在将第三方向上的主体部的尺寸设为La,将第三方向上的延伸部的尺寸设为Lf,将传热管的壁厚的尺寸设为tp,将延伸部的厚度尺寸设为Tf时,满足Lf/La≥1且Tf≤tp的关系。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及制冷循环装置,能够提高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由此,能够实现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的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图3是示出图2的热交换器中的相对于比较例的各参数之比与宽度尺寸比R1的关系的图表。图4是示出在图2的热交换器中宽度尺寸比R1的第一值v1及第二值v2各自与厚度尺寸比R2的关系的图表。图5是示出在图2的热交换器中宽度尺寸比R1的第一值v1及第二值v2彼此相等时的厚度尺寸比R2与多个热交换构件的配置间距FP的关系的图表。图6是示出图2的热交换器中的各部分的尺寸的表。图7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构件的剖视图。图8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构件的剖视图。图9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4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图。图10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5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另外,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在附图中,热交换器1具有第一集管容器2、与第一集管容器2分离地配置的第二集管容器3以及与第一集管容器2及第二集管容器3分别连结的多个热交换构件4。第一集管容器2及第二集管容器3是沿着第一方向z相互平行地延伸的中空容器。将第一方向z设为水平方向地配置热交换器1,所述第一方向z是第一集管容器2及第二集管容器3的长度方向。另外,第二集管容器3配置在第一集管容器2的上方。多个热交换构件4在第一集管容器2与第二集管容器3之间相互隔开间隔地排列。另外,多个热交换构件4在第一集管容器2及第二集管容器3的长度方向即第一方向z上排列。彼此相邻的两个热交换构件4的彼此相向的面不与热交换器1的部件连接,成为沿着热交换构件4的长度方向的引导面。由此,例如在水等液体附着于热交换构件4的引导面的情况下,液体容易因自重而沿着引导面向下方引导。多个热交换构件4分别具有从第一集管容器2向第二集管容器3延伸的主体部11和设置于主体部11的第一延伸部8及第二延伸部9。如图2所示,主体部11具有传热管5和与传热管5的外周面重叠的板状的重叠部10。第一延伸部8及第二延伸部9分别与重叠部10相连。在该例子中,利用第一延伸部8、第二延伸部9及重叠部10构成传热板6。另外,在该例子中,传热板6成为单一构件,传热板6成为与传热管5不同的构件。传热管5沿着与第一方向z交叉的第二方向y延伸。即,传热管5的管轴沿着第二方向y。各传热管5相互平行地配置。在该例子中,作为传热管5的长度方向的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z正交。将传热管5的长度方向设为铅垂方向地配置多个热交换构件4中的每一个。各传热管5的下端部插入第一集管容器2内,各传热管5的上端部插入第二集管容器3内。如图2所示,在用与传热管5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平面剖开时的传热管5的截面形状为具有长轴及短轴的扁平形状。即,在该例子中,传热管5成为扁平管。在将传热管5的截面的长轴方向设为传热管5的宽度方向,将传热管5的截面的短轴方向设为传热管5的厚度方向时,各传热管5的宽度方向与第三方向x一致,所述第三方向x与第一方向z及第二方向y中的任一个均交叉。在该例子中,第三方向x成为与第一方向z及第二方向y中的任一个均正交的方向。由此,在该例子中,各传热管5的厚度方向与第一集管容器2及第二集管容器3各自的长度方向即第一方向z一致。另外,在该例子中,多根传热管5分别配置在沿着第一方向z的直线上。主体部11的宽度方向与传热管5的宽度方向一致,主体部11的厚度方向与传热管5的厚度方向一致。如图2所示,在传热管5内设置有供制冷剂流动的多条制冷剂流路7。多条制冷剂流路7从传热管5的宽度方向一端部向宽度方向另一端部排列。在传热管5中,各制冷剂流路7各自的内表面与传热管5的外周面之间的部分成为传热管5的壁厚部分。传热管5由具有热传导性的金属材料构成。作为构成传热管5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铝、铝合金、铜或铜合金。通过将加热的材料从模具的孔挤出而成型传热管5的截面的挤出加工来制造传热管5。此外,也可以通过从模具的孔拉拔材料而成型传热管5的截面的拉拔加工来制造传热管5。在热交换器1中,气流A通过多个热交换构件4之间,所述气流A是通过未图示的风扇的工作而产生的空气的流动。气流A一边与第一延伸部8、第二延伸部9及主体部11分别接触一边流动。由此,在流经多条制冷剂流路7的制冷剂与气流A之间进行热交换。在该例子中,气流A沿着第三方向x通过多个热交换构件4之间。传热板6由具有热传导性的金属材料构成。作为构成传热板6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铝、铝合金、铜或铜合金。传热板6的厚度尺寸比传热管5的厚度尺寸小。重叠部10从传热管5的宽度方向一端部向宽度方向另一端部沿着传热管5的外周面配置。另外,重叠部10经由具有热传导性的钎料固定于传热管5。由此,第一延伸部8、第二延伸部9及重叠部10与传热管5热连接。通过在炉内加热将第一集管容器2、第二集管容器3、传热管5及传热板6组合而成的组装体,从而制造热交换器1。传热管5及传热板6各自的表面预先用钎料包覆,传热管5、传热板6、第一集管容器2及第二集管容器3利用通过炉内的加热而熔化的钎料相互固定。在该例子中,传热板6的表面中的用钎料包覆的部分仅为重叠部10的与传热管5接触的一侧的面。第一延伸部8及第二延伸部9分别从传热管5的宽度方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交换器,其中,/n所述热交换器具备在第一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排列的多个热交换构件,/n所述多个热交换构件分别具有主体部和延伸部,所述主体部包括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的传热管,所述延伸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设置于所述主体部,/n所述延伸部从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分别交叉的第三方向上的所述主体部的端部延伸,/n在将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所述主体部的尺寸设为La,将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所述延伸部的尺寸设为Lf,将所述传热管的壁厚的尺寸设为tp,将所述延伸部的厚度尺寸设为Tf时,满足/nLf/La≥1且Tf≤tp/n的关系。/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热交换器具备在第一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排列的多个热交换构件,
所述多个热交换构件分别具有主体部和延伸部,所述主体部包括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延伸的传热管,所述延伸部沿着所述第二方向设置于所述主体部,
所述延伸部从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分别交叉的第三方向上的所述主体部的端部延伸,
在将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所述主体部的尺寸设为La,将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所述延伸部的尺寸设为Lf,将所述传热管的壁厚的尺寸设为tp,将所述延伸部的厚度尺寸设为Tf时,满足
Lf/La≥1且Tf≤tp
的关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前田刚志,东井上真哉,石桥晃,永田龙一,飞原英治,党超兵,李霁阳,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国立大学法人东京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