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爱国专利>正文

双风道民用炊、暖炉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6464 阅读:2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向公众提供一种适用于塑制箱体的炊、暖炉具和一种双风道烟筒组合,特别适用于防治冬季燃煤取暖构成的大气污染和空气质量的提高。导热圈(9)分别同强力辐射盖(10)、聚火直烧盖(14)和炊、暖兼顾盖(28)组成的换热结构与双管强力供水主管(13)、扁制管状供水主管(27)形成的“半封闭”状态下的“双向对烧”、“单向对烧”燃烧技术形式,以其功能特点的完善,持续有效的煤燃时间,塑制箱体注射成型工艺和对传统的铁皮制烟筒的改革,处于该领域的制高点上,涉及到现有技术炉型的全面改革与更新换代。(*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到一种适用于寒冷或亚寒冷地区冬季用以解决日常炊事与取暖问题的采暖炉具和对传统的铁皮制烟筒的改革及其一种注射成型工艺制造方法,特别涉及到防治与改善冬季因燃煤取暖对大气、空气质量构成的污染以及燃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前,公知的炊、暖炉具均为铁皮制外壳箱体并沿用着传统的铁皮制烟筒,而受其传统的铁皮制烟筒的制约,较广泛的采用“直火型”这一炉具的基本结构形式。在应用当中,受其烟筒抽力太大的影响,煤燃在单位时间内释放的热效能量未及充分的转换,也既高温烟气含热值约占煤燃总发热量的40~50%随烟筒的抽力而流失掉。煤燃热能利用率低,是该领域长期执意解决而受其困扰的主要问题。为解决煤燃热效值利用率不高问题,相近技术专利产品CN87 2 16128 U和90 200056X两种炉型的换热结构形式,虽分别采用了“弊火盖”与“S”型热翅组合形成的弊火通道燃烧技术形式和由“V”型翅与“增热盖”组合形成的辐射热传导技术形式,以力图强化热能转换的力度,来竭力解决高温烟气含热值的截留问题,但由于均未涉及到传统的铁皮制烟筒的改革,也由于在换热结构形式及其功能特点上尚未达到完善或更好,因此,现有技术炉型与传统的铁皮制烟筒的组合及其一成不变的按装结构形式,不仅在燃煤耗能方面仍存在着十分突出的问题,同时,煤燃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及烟尘,在热能拱动力和烟筒的抽力作用下排向大气空间,更由于在冬季千家万户共同使用,导致了冬季大气污染的严重状况和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空气质量构成了严重的危害程度。怎样使煤燃在单位时间内释放的热效能量得到充分的利用和转换,现有技术炉型在热能转换形式上,其理论概念与意识普遍认为“炉具的换热结构即热能辐射面相对越大,热能的转换也就会越加充分,因此,现有技术较好的炉型由于其换热结构形式存在着辐射面相对过大的问题,这不仅造成了现有炉型在吊火高度方面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在应用中,需将炉瓦中的热能辐射于换热水套内上端周圈内的“V”型翅或“S”型翅,由于热能辐射面相对过大,而实际上存在着热能利用分散的问题,也即煤燃过程中释放的有限的热效能量难以完成与若大的换热面进行高质量的热能转换,同时,现有技术炉型在应用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即炉具在采暖时,放置于炉瓦口径上端的“弊火盖”或放置于换热水套内“V”型翅上端的“增热盖”由于可将炉瓦中的火焰和热能遮挡的原因,此时难以完成日常基本用开水的需求,而需炊事时,则必须将以上盖体拿掉,但由于炉具的换热结构形式存在着吊火高度的问题是,此时完成开水则又甚为费时,因此,须再将“接火圈”放置于炉瓦的上端,并须在“接火圈”内再添加一块燃煤,妨可完成炊事用开水的目的,这一操作形式不仅在实际运作中极为不便,所存在的问题是,此时的煤燃则完全暴露在烟筒的抽力作用下而处于“慌燃”状态中,致使煤燃过快,高温烟气含热值的截留问题此时则无法控制和实现,同时,这种单纯用于炊事目的“接火圈”由于将炉瓦中的热能强制性的用于炊事目的,而与炉具的换热结构部分完全形成了隔离,致使换热效果可骤然下降和实际上失去了热能转换的作用。因此说,现有技术炉型在性能上仅仅是具有炊事、取暖的两种功能,尚未真正具备和完善炉具的炊、暖可同时兼顾的效果和特点。在供水结构形式上,以双筒炉型为例现有炉型在两换热水套之间均采用了较简易的“单管式”供水主管结构形式,所存在的问题是在使用中两个炉瓦内的煤燃情况是不可能一样的,因此,在供水主管中间的热水汇集处极易产生阻力和影响,温差越大,其阻力也就越大,从而造成了其中一只水套仅仅起到了预温的作用,而用于单筒炉型的供水主管,现有炉型均在换热水套的上端后侧焊接了一简易的通用管件,因此,目前普遍采用的通用管材制作的供水主管,无论是在管径的截面面积还是从其口径的形状上,极不利于和制约着炊、暖炉具供水能力和热水循环的提高。另外,现有技术的炉型均为铁皮制外壳箱体,这种以金属薄板制作的外壳箱体,其生产工艺过程要经过十几种工艺程序才能完成,不仅存在着加工工序繁多和生产效率低的问题,而且劳动强度大且技术难度要求较高,在产品的制作质量和其完善程度上难以达到较高的标准要求,例在炉具清灰问题的处理上,在实际使用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然而,受其制作工艺的制约,目前的炉型广泛的采用“插板式”结构形式,在使用中可谓即不卫生,又不方便,即使象个别炉型利用清灰盒解决了清灰难问题,但一方面成本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清灰盒的面板与盒体的连接结构形式必须采用焊接工艺完成,因此,在加工中难免产生变形和位移现象,尤其在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产品的制作质量及其使用质量都难以保证,而传统的铁皮制烟筒长期以来始终以纯手工加工制作,不仅在方法上原始落后,效率低,而且质量上良莠不齐而使按装困难,同时,现代生活的取暖方式在沿用传统的铁皮制烟筒已明显不相适应,尤应以提及的是,金属薄板应用在炉具的外壳箱体和传统的烟筒上,具有易锈蚀、易碱化不可抗拒的因素,一经使用数年,锈痕斑斑,在产品的外在质量,美观程度和给人们的视觉概念上,难以适应现代生活中人们的期望与要求,同时,在原材料可持续合理应用上,存在着极其具大的潜在性质的浪费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向公众提供一种“半封闭”换热概念形式及所形成的“双向对烧”和“单向对烧”燃烧技术形式的炊、暖炉具制品和一种可变向按装的双风道烟筒组合,它不仅可以解决现有技术尚未能解决的“炊、暖兼顾”问题和提高炊、暖炉具的供水能力与热水循环。并竭力通过解决煤燃的“持续有效燃烧时间”问题,来解决现有技术炉型煤燃过程中烟尘的挥发和二氧化硫的排放,将冬季由燃煤取暖对大气、空气质量构成的污染控制在最低可能程度下。为人们提供出节能效果好、功能特点完善且又合乎环保标准要求的炊、暧炉具制品。同时,对家用小型炊、暖炉具的外壳箱体和对传统的铁皮制烟筒的改革上,向公众提供一种特别适用于注射成型工艺的生产制作方法。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箱体内、置有炉箅,炉瓦,双层空心套套装在炉瓦的下半部,在炉瓦的上端,置有接火平盘,封火盖,锥度接火圈,在换热水套内的上端,置有导热圈,强力辐射盖,聚火直烧盖和炊、暖兼顾盖,双管强力供水主管位于两换热水套的上端内侧,一扁制管状供水主管置于单筒换热水套的上端后侧,“内置式”烟道弯头和“内置式”烟道拱形体,分别置于两换热水套之间和单筒换热水套的后侧,隔热垫块,炉盘,按装在箱体的上端,在炉瓦与双层空心套、换热水套之间以及箱体四周,填装有保温材料,清灰盒置于炉体底部的清灰孔内和包括一组接长腿底脚。本专利技术的换热技术与供水技术的基本形式是在换热水套内的上端,置有导热圈,强力辐射盖,聚火直烧盖和炊、暖兼顾盖。置于换热水套内上端的导热圈,在其圆圈的内外,呈均布状预制有“V”型槽和热翅,在其高度部位上,开有一长形孔或呈对应状分别开有长形孔,其长形孔须与炉盘下沿的翻火孔同处于一个方向位置,以其外置的热翅连接于换热水套内的上端位置。强力辐射盖和聚火直烧盖的上端部分,均为一呈缺口状的圆盘,在其缺口的旁侧,按装有一活动拨块,并在其上端面上,分别预制有凸起的“U”型筋而形成为外燃室。强力辐射盖的下端部分,为一球缺体状。而聚火直烧盖的下端部分和炊、暖兼顾盖,则分别为一呈开口状凹形型腔的盖体而形成为内燃室。在采暖时,须将强力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风道民用炊、暖炉具,在箱体[5]或[31]内,置有炉箅、炉瓦,双层空心套[19]套装在炉瓦的下半部,在炉瓦的上端,置有接火平盘[8],封火盖、锥度接火圈[33],在换热水套内的上端,置有导热圈[9],强力辐射盖[10],聚火直烧盖[14]和炊、暖兼顾盖[28],双管强力供水主管[13]位于两换热水套的上端内侧,一扁制管状供水主管[27]置于单筒换热水套的上端后侧,“内置式”烟道[17]和“内置式”烟道拱形体[29]分别置于两换热水套之间和单筒换热水套的后侧,隔热垫块[25]、炉盘[16]或[30]安装在箱体[5]或[31]的上端,在炉瓦与双层空心套[19]、换热水套之间以及箱体四周填装有保温材料,清灰盒置于炉体底部的清灰孔内和包括一组接长腿底脚[24],其特征是:a、位于换热水套内上端的导热圈[9], 在其呈扁制叶轮翅状的高度上开有长形孔或呈对应状分别开有一长形孔,并在其圆圈内外,分别置有V型槽和热翅,强力辐射盖[10]和聚火直烧盖[14]的上端部分,均为一呈缺口状的圆盘,在其缺口旁侧,设有一活动拨块[12],并在其上端面上,分别设有凸起的“U”型筋,聚火直烧盖[14]其下端和炊、暖兼顾盖[28]分别为一呈开口状凹形型腔的盖体,强力辐射盖[10]和聚火直烧盖[14]放置于换热水套内导热圈[9]的上端,而炊、暖兼顾盖[28]则放置于导热圈[9]的圆圈内,由强力辐射盖[10]和聚火直烧盖[14]的上端部分或聚火直烧盖[14]和炊、暖兼顾盖[28]分别与换热水套内上端的导热圈[9]组成的换热结构,为本专利技术“半封闭”形式的换热结构组合;b、位于两换热水套之间的双管强力供水主管[13]的两个支管以并联的形式合成为一 个供水口径,为本专利技术供水结构形式之一;位于单筒换热水套上端后侧的一呈扁制管状口径的供水主管[27]为本专利技术供水结构形式之二;c、放置于换热水套内导热圈[9]上端的强力辐射盖[10]、聚火直烧盖[14]或其上端部分,以其圆盘外缘的缺口 或放置于导热圈[9]圆圈内的炊、暖兼顾盖[28],以其型腔的开口,分别与两换热水套之间的双管强力供水主管[13]的两个呈扁制管状的支管口径或与位于单筒换热水套上端后侧的呈扁制管状供水主管[27]的扁制口径呈对应状,形成为本专利技术“双向对烧”和“单向对烧”燃烧技术形式。...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爱国
申请(专利权)人:张爱国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