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卫星导航流动采集站网络构建方法及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卫星导航
,具体涉及一种卫星导航流动采集站网络构建方法及系统。
技术介绍
卫星导航监测评估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建立导航卫星全弧段、多重覆盖的全球近实时跟踪网,以及具备数据采集、存储、分析、管理、发布等功能的信息服务平台,对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运行状况和主要性能指标进行监测和评估,实现星座可用性监测、空间信号质量监测评估、导航信息监测评估和导航服务性能监测评估,并生成各类监测评估产品,向用户提供卫星导航观测资料以及各类数据产品,支持卫星导航技术试验、监测评估、大地测量、科学研究和各类应用。现有卫星导航监测站及评估系统主要有如下几类:一是卫星导航内部运控系统的监测站,二是由国际协作组织建设的国际卫星导航服务(IGS),三是由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测试评估研究中心建设的卫星导航监测评估系统(iGMAS)等,四是行业用户根据自身需求自建的监测系统。监测系统主要由站点和监测平台两大部分组成。站点部署于不同的地区组成采集站网络,主要完成卫星导航的信号接收和测量、原始观测数据的采集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卫星导航流动采集站网络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1.站点接入监测系统后,与监测平台进行匹配,初始默认为用户站模式;/n步骤2.站点包含用户站、流动采集站两种工作模式,一个监测平台对应多个站点,监测平台向站点播发卫星导航时空观测大数据监测信息产品;/n步骤3.用户站若希望切换为流动采集站的工作模式,则向监测平台提交申请,监测平台收到用户站的申请后,通过基础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审查,判断该用户站能否成为流动采集站;/n步骤4.当用户站切换为流动采集站工作模式之后,执行流动采集站功能,向监测平台实时传送相应级别的数据信号,所述的数据信号包括卫星导航观测数据、解算结果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卫星导航流动采集站网络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站点接入监测系统后,与监测平台进行匹配,初始默认为用户站模式;
步骤2.站点包含用户站、流动采集站两种工作模式,一个监测平台对应多个站点,监测平台向站点播发卫星导航时空观测大数据监测信息产品;
步骤3.用户站若希望切换为流动采集站的工作模式,则向监测平台提交申请,监测平台收到用户站的申请后,通过基础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审查,判断该用户站能否成为流动采集站;
步骤4.当用户站切换为流动采集站工作模式之后,执行流动采集站功能,向监测平台实时传送相应级别的数据信号,所述的数据信号包括卫星导航观测数据、解算结果、高精度位置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步骤5.监测平台根据数据维度划分策略,将流动采集站上传的观测数据依据时空、类型信息进行维度划分,与其他流动采集站的数据汇总后,供监测平台进行处理分析,生成时空观测大数据监测信息产品并播发给用户站;
步骤6.监测平台将对流动采集站进行定期检验,通过数据可信度判断本流动采集站是能否继续维持采集站工作模式;
步骤7.监测平台将根据定级机制对流动采集站进行等级确定,并对其级别进行周期性地验证和更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卫星导航流动采集站网络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的基础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接收机类型、型号、生产厂家、位置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卫星导航流动采集站网络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的判断该用户站能否成为流动采集站,具体策略为:
若该用户站通过审核成为流动采集站,则监测平台下发模式切换指令,将该用户站切换为流动采集站工作模式;
若未通过审核,比如信息不全,则继续保持为用户站工作模式,完善申请信息后可提交下一次审核申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卫星导航流动采集站网络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所述的数据维度划分策略,具体为:
切换为流动采集站工作模式后,流动采集站向监测平台实时上传卫星导航观测数据、解算结果、高精度位置信息,监测平台根据观测数据的时空信息、类型信息建立观测数据的三个维度,即空间维度、时间维度、类型维度,每个流动采集站采集的观测数据的基础配置信息都含有上述三个维度的信息;其中,空间维度、时间维度的最小单位由监测平台配置,监测信息播发给用户后,用户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在用户端进行设置,选择接收覆盖某一时间段和某一区域空间的监测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卫星导航流动采集站网络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中,所述的判断本流动采集站是能否继续维持采集站工作模式,具体策略为:
若本流动采集站通过检验,则继续保持采集站工作模式;
若未通过检验,则流动采集站模式切换为用户站工作模式,仅执行用户站功能,可在修正后提交下一次流动采集站工作模式切换申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卫星导航流动采集站网络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流动采集站模式切换为用户站模式,具体策略为:
监测平台通过定期判断流动采集站上传的观测数据可信度,来决定流动采集站是否可维持此工作模式,观测数据可信度是指流动采集站上传给监测平台的观测数据为客观真实数据的度量,观测数据包含导航电文、伪距、载波相位,不同的流动采集站上传的同一时间和同一空间的观测数据应满足一定规律,其中,伪距观测量和载波相位观测量应在一定的数值区间内,导航电文内容应一致;因此可通过对比检验不同流动采集站上传的同一时空观测数据,来判断某一流动采集站上传的数据是否客观真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卫星导航流动采集站网络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针对导航电文这类非数值型观测数据,通过对比不同流动采集站上传导航电文的一致性来判定其可信度,实现步骤如下:
1)统计某一时空(同一时间和同一空间)共n个流动采集站上传的导航电文,记为{M1,M2,...,Mi,..,Mn};
2)针对某一流动采集站i上传的导航电文Mi,将其与同一时空其余电文进行两两比对,按位进行异或运算,若异或值为1则表示不一致,统计与Mi一致的导航电文数量记为m;
3)将可信度阈值设置为θ(可取θ==0.9),若m/(n-1)≥θ,则认为流动采集站i上传的导航电文Mi可信度不小于θ,该导航电文内容客观真实,否则将该流动采集站上传的导航电文状态标记为异常。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卫星导航流动采集站网络构建方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云翔,涂传亮,刘旭华,庞浩,冷如松,张珊,向辉,罗洪刚,杨威,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海格北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