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软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55038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1 14:48
增强型多层液压软管包括多个抗压层和至少一个抗拉应力增强层,抗压层具有相对于软管的长度方向中心轴线以大约54.7°的缠绕角度卷绕的线或纱线,抗拉应力增强层改善了对软管的轴向力的抵抗性并包括以小于35°的缠绕角度编织或卷绕的至少一个钢线,其中归功于对轴向力的高抵抗性,即使存在明显的轴向力,软管也能够以直线形态使用来供给液压流体。

Hydraulic hos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压软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压软管(hydraulichose),特别是用于输送高压流体的液压软管。
技术介绍
已知的是,高压液压软管必须用相对于软管的轴线按照特定角度配置的金属线或金属丝增强,以承受内部压力。该角度的一个变化会决定在液压软管中对压力的抵抗性的损失,因而决定产品的损坏和/或破裂的风险,伴随着对设备和人员造成潜在严重后果。金属增强件的应用角度的经常发生显著变化的缘由是,在作业条件下,液压软管中存在轴向拉应力。出于该原因,根据当前设计和施工技术,肯定不能在存在轴向拉应力的情况下应用液压软管,这带来了应用限制或者需要具有更为复杂和昂贵设计的设备来消除或减小这种拉应力。具体但非排他地,这种针对液压软管的可能拉应力的情况存在于基础设备领域、地下注入设备、打桩设备等。具体但非排他地,这种针对液压软管的可能拉应力的情况还存在于使用长材(longproduct)和具有大尺寸的任意类型的应用(例如,离岸环境),其中管道和容纳在管道中的液体的非常重的重量会因重力而施加有重大影响的轴向载荷。已知的是,为了解决该问题,使用了对拉应力有高抵抗性的支撑构件(例如,金属线缆),该支撑构件位于液压软管外部且与液压软管平行。然而,这种已知的解决方案昂贵、复杂且几乎不实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设计能够克服现有技术的前述问题的液压软管。一个优点是提供针对拉应力具有高抵抗性的增强型液压软管。一个优点是提供能够承受高内部压力和大轴向拉应力两者的液压软管。一个优点是获得非常可靠的液压软管,以遍及相当长度地供给高压流体。一个优点是在非常困难的使用条件下,特别是对于必须维持直线形态的非常重且长的软管,也使得液压软管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可靠性。一个优点是获得具有附加增强层的液压软管,其能够更好地经受来自外部的接触和打击以及因产品的移动而产生的变形。一个优点是获得具有附加增强层的液压软管,其能够承受极端的磨损和剥落条件,而不会损害耐压增强件的整体性和抵抗性(resistance)。一个优点是提供具有良好的耐久性的液压软管。一个优点是获得多层增强型液压软管,其结构简单,并且比需要添加外部独立的增强件的复杂系统价格低廉。一个优点是获得非常容易且方便安装和使用的一体式液压软管。通过根据下述的一项或多项方案的液压软管来实现这些目的和优点以及其它目的和优点。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柔性多层)液压软管包括:多个第一增强层,其被构造为改善软管针对内部压力的抵抗性,并且包括螺旋地缠绕(卷绕和/或编织)的线(由钢制成);以及至少一个第二增强层,其被构造为改善软管针对轴向拉应力的抵抗性,并且包括相对于软管的长度方向轴线以比前述第一增强层的线的缠绕角度小的缠绕角度螺旋地缠绕(编织和/或卷绕)的线(由钢制成)。第一(抗压)增强层和第二(抗拉应力)增强层可以以由弹性体材料(elastomericmaterial)制成的中间层在它们之间的方式交替。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液压软管包括:两个、三个或更多个抗压增强层,其均包括相对于软管的长度方向轴线以包括在54.7°±10°(54.7°是所谓的“中性角度(neutralangle)”的值)的范围的缠绕角度螺旋地缠绕的线;以及至少一个抗拉应力增强层,其可选地比抗压增强层靠外侧,并包括以小于35°的缠绕角度螺旋地缠绕的线。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液压软管包括位于作为软管最外层的覆盖层(由弹性体材料制成)的紧下方的抗拉应力增强层;液压软管可以包括比上述抗拉应力增强层靠内侧的至少一个抗压增强层,该至少一个抗压增强层具有螺旋地缠绕的线;抗拉应力增强层可以包括螺旋地缠绕(例如,编织)的线,其缠绕节距比抗压增强层的线的缠绕节距长。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液压软管包括:两个、三个或更多个抗压增强层,各抗压增强层均包括相对于软管的长度方向轴线以包括在54.7°±10°(54.7°是所谓的“中性角度”的值)的范围的缠绕角度螺旋地缠绕的线;以及可选地比上述抗压增强层靠内侧的至少一个抗拉应力增强层,该至少一个抗拉应力增强层包括以小于35°的缠绕角度螺旋地缠绕的线。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液压软管包括位于作为软管最内层的基层(由弹性体材料制成)的紧上方的抗拉应力增强层;液压软管可以包括比上述抗拉应力增强层靠外侧的至少一个抗压增强层,该至少一个抗压增强层具有螺旋地缠绕的线;抗拉应力增强层可以包括螺旋地缠绕(例如,编织)的线,其缠绕节距比抗压增强层的线的缠绕节距长。附图说明借助于非限制性示例参照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的附图,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本专利技术,其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制成的液压软管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分段立体图;图2是图1的软管的一部分的示意性侧视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制成的液压软管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分段侧视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制成的液压软管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分段侧视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制成的液压软管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分段侧视图;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制成的液压软管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分段侧视图;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制成的液压软管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分段侧视图;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制成的液压软管的第七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分段立体图;图9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制成的液压软管的第八实施方式的示意性分段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前述附图,可以看出,为简化起见,已经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不同实施方式的相同元件。总体上用1表示能够用于输送流体的软管。特别地,软管1可以用于将处于高压的液压流体(例如,油)输送到液压应用。仅借助于非限制性示例,软管1可以使用在离岸应用中,或者使用在基础设备(foundationplant)中(例如,在设置有至少一个水磨(hydromill)和至少一个用于夹持软管的设备的设备中)。特别地,液压软管可以用于供给液压流体(油),以将能量传递给使用者(例如,在深处作业的工具)。液压软管1可以是非常长的软管(例如,甚至大于100米),并且可以适于在使用期间保持为直线(例如,竖直)形态。液压软管1可以具有特别地包括在5mm和102mm之间的内径,但是可以设置更大或更小的值。液压软管1可以具有特别地包括在10mm和126mm之间的外径,但是可以设置更大或更小的值。液压软管1意于可以在例如包括在620bar和100bar之间的作业压力下使用,但是可以设置更大或更小的值。液压软管1可以是多层软管,特别地,其包括彼此叠置的均可以是管状的多个层。特别地,液压软管1可以包括沿着中心轴线X延伸且限定了用于输送流体的中空内部的基层2。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层2可以是软管1的最内层。特别地,基层2可以由弹性体材料制成。特别地,该弹性体材料可以包括对所输送的流体有抵抗性的合成橡胶,例如丁腈基橡胶(腈基丁二烯橡胶NBR)或其它类型的橡胶。特别地,液压软管1可以包括两个或更多个抗压增强层3。特别地,抗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增强型多层液压软管(1),其包括:/n-基层(2),其由弹性体材料制成,所述基层(2)限定用于输送流体的内腔并沿着轴线(X)延伸;/n-两个或更多个抗压增强层(3),其比所述基层(2)靠外侧,各所述抗压增强层(3)均包括第一增强结构,用于承受所述软管(1)内部的压力,所述第一增强结构具有相对于所述轴线(X)以在54.7°±10°的范围的缠绕角度(J)螺旋地缠绕的线,特别地,所述线是卷绕和/或编织的线;/n-至少一个第一抗拉应力增强层(4),其比所述两个或更多个抗压增强层(3)靠内侧,所述第一抗拉应力增强层(4)包括第二增强结构,用于承受所述软管(1)上的轴向力,所述第二增强结构具有相对于所述轴线(X)以小于35°的缠绕角度(K)螺旋地缠绕的线,特别地,所述线是编织和/或卷绕的线;/n-至少一个第二抗拉应力增强层(4),其比所述两个或更多个抗压增强层(3)靠外侧,所述第二抗拉应力增强层(4)包括第二增强结构,用于承受所述软管(1)上的轴向力,所述第二增强结构具有相对于所述轴线(X)以小于35°的缠绕角度(K)螺旋地缠绕的线,特别地,所述线是编织和/或卷绕的线;/n-两个或更多个中间层(5),其由弹性体材料制成,所述两个或更多个中间层(5)比所述第二抗拉应力增强层(4)靠内侧并比所述第一抗拉应力增强层(4)靠外侧,所述两个或更多个中间层(5)中的至少一个中间层(5)介于所述两个或更多个抗压增强层(3)之间;以及/n-覆盖层(6),其由弹性体材料制成并比所述第二抗拉应力增强层(4)靠外侧。/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002 IT 1020180000090851.一种增强型多层液压软管(1),其包括:
-基层(2),其由弹性体材料制成,所述基层(2)限定用于输送流体的内腔并沿着轴线(X)延伸;
-两个或更多个抗压增强层(3),其比所述基层(2)靠外侧,各所述抗压增强层(3)均包括第一增强结构,用于承受所述软管(1)内部的压力,所述第一增强结构具有相对于所述轴线(X)以在54.7°±10°的范围的缠绕角度(J)螺旋地缠绕的线,特别地,所述线是卷绕和/或编织的线;
-至少一个第一抗拉应力增强层(4),其比所述两个或更多个抗压增强层(3)靠内侧,所述第一抗拉应力增强层(4)包括第二增强结构,用于承受所述软管(1)上的轴向力,所述第二增强结构具有相对于所述轴线(X)以小于35°的缠绕角度(K)螺旋地缠绕的线,特别地,所述线是编织和/或卷绕的线;
-至少一个第二抗拉应力增强层(4),其比所述两个或更多个抗压增强层(3)靠外侧,所述第二抗拉应力增强层(4)包括第二增强结构,用于承受所述软管(1)上的轴向力,所述第二增强结构具有相对于所述轴线(X)以小于35°的缠绕角度(K)螺旋地缠绕的线,特别地,所述线是编织和/或卷绕的线;
-两个或更多个中间层(5),其由弹性体材料制成,所述两个或更多个中间层(5)比所述第二抗拉应力增强层(4)靠内侧并比所述第一抗拉应力增强层(4)靠外侧,所述两个或更多个中间层(5)中的至少一个中间层(5)介于所述两个或更多个抗压增强层(3)之间;以及
-覆盖层(6),其由弹性体材料制成并比所述第二抗拉应力增强层(4)靠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抗拉应力增强层(4)的所述第二增强结构的线的所述缠绕角度(K)相对于所述轴线(X)在25°至30°的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软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抗拉应力增强层(4)的所述第二增强结构的线的所述缠绕角度(K)相对于所述轴线(X)在25°至30°的范围;
-所述第一增强结构的线的所述缠绕角度(J)相对于所述轴线(X)在54.7°±5°的范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包括配置在所述第一抗拉应力增强层(4)和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保罗·塞吉
申请(专利权)人:意大利玛努利液压责任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意大利;IT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