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车库排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749174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1 12: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下车库排水系统,包括设置在地下的车库本体和连通车库本体与地上的入口坡道,入口坡道顶部设置有上排水沟,上排水沟连通有上排水井,上排水井和缓冲井之间设置有虹吸管,虹吸管呈两端高度不等的倒U形设置,虹吸管位于上排水井内的端部高于虹吸管位于缓冲井内的端部,还包括同时与缓冲井和上排水井连通的雨水管网,虹吸管连接有启动泵,上排水井内设置有与启动泵的控制器电连接的液位传感器,入口坡道底部设置有下排水沟,下排水沟通过排水泵和管道与雨水管网连通。上排水沟配合有缓冲井的辅助,从进水源头大流量排水,下排水沟二次拦截实现复合排水,有效防止雨水倒灌车库。

An underground garage drainage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车库排水系统
本技术涉及建筑排水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地下车库排水系统。
技术介绍
地下车库通常是指设置在地下的单层或多层的用于停车的建筑设施,由于地下车库与地面之间存在高度差,因此暴雨时如果地下车库不具备排水系统,极易出现地下车库倒灌的情况,造成停放在地下车库内的车辆的经济损失。现有的授权公告号为CN207063095U的技术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地下车库排水系统,包括车库本体、与车库本体相连的汽车坡道、排水沟、与排水沟相连通的排水通道、与排水通道相连的第一集水井以及设于地面的雨水管网,第一集水井与第二集水井之间设有排水管,第一集水井与第二集水井分别与雨水管相连。当雨水沿汽车坡道流向车库时,雨水先流入排水沟中,进而沿排水沟流向排水通道,进入第一集水井,当第一集水井内的水位到达排水管的高度时,雨水一部分沿排水管流入第二排水井,再从第二排水井流入雨水管网中,另一部分直接从第一集水井中流入雨水管网中,通过第一集水井和第二集水井的配合分流,避免暴雨时第一集水井进水速度大于出水速度,造成车库倒淹。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地下车库一般低于地平面且高度低于雨水管网或与雨水管网平齐,排水沟设置在汽车坡道底部,要将第二集水井或第一集水井内的雨水输送至雨水管网内,必须设置排水泵,一旦排水泵老化或选用功率不够,造成第二集水井和第一集水井内雨水流走的速度小于流入的速度,依旧有可能造成第二集水井和第一集水井倒灌,进而有可能出现地下车库淹水的现象,排水效果稳定性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下车库排水系统,可以防止地下车库倒灌。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地下车库排水系统,包括设置在地下的车库本体和连通车库本体与地上的入口坡道,所述入口坡道顶部设置有上排水沟,所述上排水沟连通有上排水井,所述上排水井和缓冲井之间设置有虹吸管,所述虹吸管呈两端高度不等的倒U形设置,所述虹吸管位于上排水井内的端部高于虹吸管位于缓冲井内的端部,还包括同时与缓冲井和上排水井连通的雨水管网,所述虹吸管连接有启动泵,所述上排水井内设置有与启动泵的控制器电连接的液位传感器,所述入口坡道底部设置有下排水沟,所述下排水沟通过排水泵和管道与雨水管网连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天强降水时雨水从入口坡道流向车库本体,大部分雨水从上排水沟经由上排水井流入雨水管网,当排水速度不足且上排水井积水时液位传感器向启动泵发出信号,驱动上排水井内的雨水经由虹吸管进入缓冲井,再流向雨水管网,小部分雨水再通过下排水沟流入雨水管网,从而实现上排水沟配合有缓冲井的辅助,从进水源头大流量排水,下排水沟二次拦截的复合排水,有效防止雨水倒灌车库。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排水沟连通有下排水井,所述下排水井连通有集水井,所述集水井和下排水井均通过排水泵和管道与雨水管网连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下排水井的排水速度不够时雨水进入集水井,再流入雨水管网,使得集水井可以为下排水井排水时提供缓冲,有效增强下排水沟的排水能力,进一步防止车库倒灌。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排水井与集水井之间设置有倒U形的排水管,所述下排水井和上排水井通过排水管连通,所述排水管设置在下排水井内的端部低于设置在集水井内的端部,所述集水井顶部连接有出气口与地上连通的真空泵,所述下排水井中部设置有与真空泵的控制器电连接的水浸传感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下排水井内雨水堆积至水浸传感器时,水浸传感器向真空泵发出信号,真空泵抽出集水井内的空气利用虹吸原理驱动下排水井内的雨水经由排水管流向集水井,保证下排水井内雨水流向集水井的流速满足排水要求。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排水沟和下排水沟上均设置有格栅网。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格栅网有效防止大块垃圾掉落进上排水沟和下排水沟,同时方便车辆经过。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格栅网上的孔洞的截面形状为短底边在下的梯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流体在越狭窄处流速越快的远离,雨水经由格栅网进入上排水沟和下排水沟时流速增大,进一步保证排水效率。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车库与入口坡道的连接处旋转连接有挡水条,所述挡水条设置有下排水沟和车库之间,所述挡水条的旋转面竖直,所述车库设置有用于控制挡水条旋转的挡水部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可以通过挡水部件控制挡水条旋转至水平位置,使得挡水条阻挡因流速过快冲过上排水沟的雨水,进一步防止车库本体内积水。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水部件包括设置在挡水条的转轴上的蜗轮,所述车库内旋转连接有与蜗轮啮合的蜗杆,所述蜗杆连接有挡水电机。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通过挡水电机驱动蜗杆旋转,带动蜗轮旋转,使得挡水条的旋转驱动方便。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水浸传感器与挡水电机的控制器电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下排水井内出现雨水排水不及需要集水井辅助时,挡水电机同步启动,使得挡水条水平放置在下排水沟旁,将雨水导向至下排水沟,排水效果更佳。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能从入水源头大流量排水,排水效果好;2.排水和挡水双重防护,有效防止车库倒灌积水。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包含地面)。图2是本技术的入口坡道及上排水井等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针对上排水沟的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针对下排水沟的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的挡水条结构示意图。图中,1、车库本体;11、入口坡道;2、上排水沟;21、上排水井;22、虹吸管;23、启动泵;24、液位传感器;25、缓冲井;3、下排水沟;31、下排水井;32、排水管;33、水浸传感器;34、真空泵;35、集水井;4、雨水管网;5、格栅网;6、挡水条;61、蜗轮;62、蜗杆;63、挡水电机。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地下车库排水系统,包括设置在地下的车库本体1,还包括连通车库本体1与地上的入口坡道11。参考图2,入口坡道11的顶部水平设置有上排水沟2,地下设置有与上排水沟2连通的上排水井21,地下还设置有缓冲井25,缓冲井25和上排水井21之间设置有虹吸管22,虹吸管22呈两端高度不等的倒U形设置,高度较低的虹吸管22端部与缓冲井25连通,高度较高的虹吸管22端部与排水井连通,虹吸管22连接有启动泵23,参考图3,上排水井21内设置有与启动泵23的控制器电连接的液位传感器24。入口坡道11底部设置有下排水沟3,地下在上排水沟2和下排水沟3之间设置有雨水管网4,下排水沟3通过排水泵和管道与雨水管网4连通,缓冲井25和上排水井21分别与雨水管网4连通。当暴雨出现时,地面降水先从上排水沟2内流入,经过排水井进入雨水管网4,当上排水井21内的排水速度小于入水速度造成上排水井21内的雨水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下车库排水系统,包括设置在地下的车库本体(1)和连通车库本体(1)与地上的入口坡道(11),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坡道(11)顶部设置有上排水沟(2),所述上排水沟(2)连通有上排水井(21),所述上排水井(21)和缓冲井(25)之间设置有虹吸管(22),所述虹吸管(22)呈两端高度不等的倒U形设置,所述虹吸管(22)位于上排水井(21)内的端部高于虹吸管(22)位于缓冲井(25)内的端部,还包括同时与缓冲井(25)和上排水井(21)连通的雨水管网(4),所述虹吸管(22)连接有启动泵(23),所述上排水井(21)内设置有与启动泵(23)的控制器电连接的液位传感器(24),所述入口坡道(11)底部设置有下排水沟(3),所述下排水沟(3)通过排水泵和管道与雨水管网(4)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车库排水系统,包括设置在地下的车库本体(1)和连通车库本体(1)与地上的入口坡道(11),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坡道(11)顶部设置有上排水沟(2),所述上排水沟(2)连通有上排水井(21),所述上排水井(21)和缓冲井(25)之间设置有虹吸管(22),所述虹吸管(22)呈两端高度不等的倒U形设置,所述虹吸管(22)位于上排水井(21)内的端部高于虹吸管(22)位于缓冲井(25)内的端部,还包括同时与缓冲井(25)和上排水井(21)连通的雨水管网(4),所述虹吸管(22)连接有启动泵(23),所述上排水井(21)内设置有与启动泵(23)的控制器电连接的液位传感器(24),所述入口坡道(11)底部设置有下排水沟(3),所述下排水沟(3)通过排水泵和管道与雨水管网(4)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车库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排水沟(3)连通有下排水井(31),所述下排水井(31)连通有集水井(35),所述集水井(35)和下排水井(31)均通过排水泵和管道与雨水管网(4)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下车库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排水井(31)与集水井(35)之间设置有倒U形的排水管(32),所述下排水井(31)和上排水井(21)通过排水管(32)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明珉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中艺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