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塑胶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37902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1 08: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塑胶模具,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其技术要点是:一种塑胶模具,包括从下到上依次叠合设置的下模、中板和上模,下模安装于下模座,上模安装于上模座,中板的两侧设置有提手,下模位于其两侧的外壁上均设置有两件支撑块,支撑块位于设有提手的下模两侧且分别位于提手的两侧,位于下模同一侧上的两件支撑块沿着水平方向穿设有限位杆,当限位杆水平穿过同一侧上的两支撑块时,限位杆的下端与提手的上端抵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防止上模在抬升过程中将中板同时带起,保证中板使用寿命的优点。

A plastic mol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塑胶模具
本技术涉及模具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塑胶模具。
技术介绍
塑胶模具是一种用于压塑、挤塑、注射、吹塑和低发泡成型的组合式模具的简称。在公开号为CN208930581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硅胶模具,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叠合设置的下模、中板和上模,中板的两面分别与上模和下模匹配贴合;所述下模的顶面设有若干下模腔和第一溢料槽,所述下模腔外包围设有第一溢料槽,所述中板的底面设有若干与所述下模腔对应的第一内模腔。现有技术中类似于上述的硅胶模具,其一般下模安装固定在下模座上,上模安装固定在上模座,中板通过人工放置在下模上,在成型后上模从中板上抬起。但是上模在上升的过程中,由于中板未与下模进行限位固定,且成型时上模、中板和下模之间形成一个密封的模腔,会存在中板吸附在上模的下表面被一起抬升起来,而在抬升一端距离后,模腔的密闭空间消失,中板会掉落下来,使得中板发生损坏,导致中板使用寿命降低,且掉落的中板会砸到产品而导致产品质量发生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塑胶模具,其具有防止上模在抬升过程中将中板同时带起,保证中板使用寿命的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塑胶模具,包括从下到上依次叠合设置的下模、中板和上模,所述下模安装于下模座,上模安装于上模座,所述中板的两侧设置有提手,所述下模位于其两侧的外壁上均设置有两件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位于设有提手的下模两侧且分别位于提手的两侧,位于所述下模同一侧上的两件支撑块沿着水平方向穿设有限位杆,当所述限位杆水平穿过同一侧上的两支撑块时,所述限位杆的下端与提手的上端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中板放置在下模上时,通过将限位杆穿过位于下模同一侧上的两支撑块,当限位杆穿过同侧上的两件支撑块时,此时限位杆的下端抵接在提手的上端,起到对中板两侧的提手进行限位的作用,进而达到对中板进行限位的作用,避免中板在上模上升时一起被吸附上去,在要拿下中板时,将限位杆从支撑块上取出即可。因此不会有中板掉落而损坏的情况发生,达到防止上模在抬升过程中将中板同时带起,保证中板使用寿命的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块上设置有用于供限位杆穿过的通孔,所述支撑块上位于限位杆插入的一侧且位于通孔开口处的下方设置有弧形导向块,所述弧形导向块与通孔同轴且外径大小相同。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限位杆的下端能够与提手抵接,所以限位杆与通孔为间隙配合,且在下模同一侧上的两个支撑块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在将限位杆穿过两个支撑块上的通孔时不好对齐穿过,设置弧形导向块具有导向作用,能够便于限位杆沿着弧形导向块快速穿过一侧上的两件支撑块。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模的一侧设置有用于调节支撑块竖直高度的调节机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上模抬升时会有一个将中板一起带上去的趋势,所述提手会与限位杆的发生一些碰撞,而导致两者发生磨损,通过设置调节机构能够对支撑块的竖直高度进行调节,进而达到调节支撑杆的水平高度,使得限位杆能够更好与提手抵接,对中板进行限位。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块呈L形设置,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固定在下模侧壁上的连接块、与支撑块螺纹连接且一端与连接块的下端面转动连接的螺杆、固定在连接块上端面且穿过支撑块的滑移杆,当转动螺杆时,所述支撑块沿着滑移杆进行上下移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L形的支撑块、连接板和调节机构之间的配合,能够将支撑块与连接板进行连接,且滑移杆与支撑块滑移连接,通过丝杆传动的原理,在转动螺杆时,支撑块可以沿着滑移杆进行上下滑移,进而实现对支撑块的竖直高度进行调节的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螺杆远离连接块的一端设置有旋转手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旋转手柄能够便于直接用手对螺杆进行转动,进而对支撑块的高度进行调节,无需借助其他的工具。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块与通孔的开口交接处设置有倒直角。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倒直角具有导向作用,能够更加便于限位杆沿着倒直角部进入通孔。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杆远离插入通孔方向的一端设置有握持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通过设置握持部能够便于工作人员对限位杆进行拿放和操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杆靠近握持部一端外壁上设置有磁铁块,所述弧形导向块靠近握持部的一端设置有铁片,当所述限位杆从远离握持部的一端穿过两件支撑块时,所述磁铁块吸附于铁片上。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限位杆穿过两件支撑块时,通过设置磁铁块和铁片之间的配合,限位杆上的磁铁块吸附在铁片上,对限位杆进行一定的固定,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限位杆不会与支撑块脱离,提高限位杆的与提手抵接时稳定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设置支撑块和限位杆之间的配合,在限位杆穿过下模同一侧上的两件支撑块时,限位杆能够对中板进行限位,防止中板向上移动,达到防止上模在抬升过程中将中板同时带起,而后中板又掉落的情况发生,以保证中板使用寿命的效果;(2)通过设置调节结构能够对支撑块的高度进行调节,使得限位杆能够更好的与提手抵接,对中板进行限位,且通过设置铁片和磁铁块的配合,能够提高限位杆与提手抵接时的稳定性;(3)通过设置通孔和弧形导向块之间的配合,限位杆能够沿着弧形导向块快速进入通孔,且通过设置倒直角也能够使限位杆更方便的穿过通孔,提高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的俯视图;图3为图1中A部的放大图。附图标记:1、下模;2、中板;3、上模;4、提手;5、支撑块;6、限位杆;7、弧形导向块;8、握持部;9、调节机构;91、连接块;92、螺杆;93、滑移杆;10、旋转手柄;11、磁铁块;12、铁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实施例,一种塑胶模具,结合图1和图2所示,包括从下到上依次叠合设置的下模1、中板2和上模3,下模1安装于下模1座,上模3安装于上模3座,在中板2的两侧焊接有便于对中板2进行拿放的提手4,提手4整体呈匚字形,下模1位于其两侧的外壁上均设有两件支撑块5,支撑块5呈L形设置,位于下模1同一侧上的两件支撑块5沿着水平方向穿设有用于限制中板2上下移动的限位杆6,当限位杆6水平穿过同一侧上的两件支撑块5时,限位杆6的下端能够与提手4的上端抵接。其中,在将中板2安装在下模1上时,再将限位杆6穿过位于下模1同一侧上的两件支撑块5,此时限位杆6的中部下端能够与提手4的上端抵接,进而对中板2的上下移动进行限制,在上模3向上抬升时,不会有中板2被一起带上一端距离后又掉落而砸坏的情况发生,达到防止上模3在抬升过程中将中板2同时带起,保证中板2使用寿命的效果。如图1所示,限位杆6为圆柱形,支撑块5上开设有用于供限位杆6穿过的通孔,限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塑胶模具,包括从下到上依次叠合设置的下模(1)、中板(2)和上模(3),所述下模(1)安装于下模(1)座,上模(3)安装于上模(3)座,所述中板(2)的两侧设置有提手(4),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1)位于其两侧的外壁上均设置有两件支撑块(5),所述支撑块(5)位于设有提手(4)的下模(1)两侧且分别位于提手(4)的两侧,位于所述下模(1)同一侧上的两件支撑块(5)沿着水平方向穿设有限位杆(6),当所述限位杆(6)水平穿过同一侧上的两支撑块(5)时,所述限位杆(6)的下端与提手(4)的上端抵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塑胶模具,包括从下到上依次叠合设置的下模(1)、中板(2)和上模(3),所述下模(1)安装于下模(1)座,上模(3)安装于上模(3)座,所述中板(2)的两侧设置有提手(4),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1)位于其两侧的外壁上均设置有两件支撑块(5),所述支撑块(5)位于设有提手(4)的下模(1)两侧且分别位于提手(4)的两侧,位于所述下模(1)同一侧上的两件支撑块(5)沿着水平方向穿设有限位杆(6),当所述限位杆(6)水平穿过同一侧上的两支撑块(5)时,所述限位杆(6)的下端与提手(4)的上端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塑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块(5)上设置有用于供限位杆(6)穿过的通孔,所述支撑块(5)上位于限位杆(6)插入的一侧且位于通孔开口处的下方设置有弧形导向块(7),所述弧形导向块(7)与通孔同轴且外径大小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塑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1)的一侧设置有用于调节支撑块(5)竖直高度的调节机构(9)。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塑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建福蔡继阳尤卢杰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汉升橡塑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