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草原间隔性不乱土层底耕贮水丰草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728803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1 06:49
一种草原间隔性不乱土层底耕贮水丰草方法,是利用底耕施肥装置对距草原土层表面15‑20厘米以下进行间隔性切割松土,松土区与松土区之间间隔60‑80厘米,松土区宽度为50‑60厘米;松土区草原表面裂伤宽度控制在15厘米以下,裂伤带利于天然降水和空气下渗到松土区,形成草原地下水库和地下氧气库;在松土的同时将肥料施入松土区内。本方法对退化草原进行间隔性条状的局部性不乱土层耕作,不乱土层耕作区与原生态草原区交间,尽可能在不伤害草原植被、不影响地面起尘发生沙尘灾害条件下,实现局部底层松土,建立草原土壤水库,激活土壤养分,促进草原植被生长,达到创造草原新的增草、生态的目的。

A method of storing water and grass in the bottom of the grassla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草原间隔性不乱土层底耕贮水丰草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草原治理的
,具体为一种草原间隔性不乱土层底耕贮水丰草方法。
技术介绍
据了解,我国草原面积有432亿公顷,占世界草地面积13%,仅次于澳大利亚,是世界第二草原大国。我国的草地资源主要包括北方草原、南方草山草坡、沿海滩涂、湿地和农区天然草地等,比如著名的新疆伊犁那拉提草原、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以及内蒙古锡林浩特大草原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可见,草原在我国不仅给畜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更是许多文人骚客向往的地方。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以及人为因素的强烈驱动下,草原生态系统结构逐渐趋于简单化、功能脆弱化。草地退化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自然因素(如干旱、风蚀、虫鼠害等)和人为因素(如过度放牧、重度刈割、滥垦、挖掘等)。近些年来,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双重作用,草地退化日益严重,直接威胁着草地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和区域性经济可持续发展。甚至,在北方草原地区出现了更严重的问题:草原三化;草原三化是指退化、沙化和碱化。由于过度放牧和使用草地资源,以及西北地区沙漠化进程的加剧,导致了草原面积不断缩减,沙尘暴已经成为北方地区的环境代名词;到今日,我们很难再去想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画面,更难想象,如果草原地区水土保持再得不到有效改善,10年过后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为维护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有必要探寻草原的改良建设方案,对草原进行恢复治理。研究表明,随着草原退化程度加剧,毒杂草大量出现,优质牧草显著减少。土壤环境特征也会随着地上植被的变化而改变,进而引起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随着草地的退化程度加大,其中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以及土壤坚实度、湿度都在减小,土壤养分在极度退化条件下不能满足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而人工施肥就成为一种常用的草地改良措施,然而,过度施肥会导致土壤板结,对牧草生长短期有效,长期过量使用反而不利。且在干旱少雨地区,植物种植时通常要经过耕翻、播种、镇压等多个作业工序,耕翻草原容易造成土壤风蚀、水蚀,如果种植失败或者种植的牧草品种不能安全越冬,则第二年更易导致草原土壤风蚀、水蚀,造成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且在春季形成沙尘暴,直径小于0.1毫米土壤颗粒被大风刮走,而这些细小粒子原本是土壤中最肥沃的部分,有机质和氮元素含量是原土壤的两倍。因此,亟需开发一种全面考虑草原现状、减少或缓解植物生长限制性因素、成本低且效果显著的草原丰草方法,以使得草原生态得以恢复,维护草地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草原间隔性不乱土层底耕贮水丰草方法及装置;该方法是对退化草原进行间隔性条状的局部性不乱土层耕作,不乱土层耕作区与原生态草原区交间,尽可能在不伤害草原植被、不影响地面起尘发生沙尘灾害条件下,实现局部底层松土,建立草原土壤水库,激活土壤养分,促进草原植被生长,达到创造草原新的增草、生态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草原间隔性不乱土层底耕贮水丰草方法,是利用底耕施肥装置对距草原土层表面15-20厘米以下进行间隔性切割松土,松土区与松土区之间间隔60-80厘米,松土区宽度为50-60厘米;松土区草原表面裂伤宽度控制在15厘米以下,裂伤带利于天然降水和空气下渗到松土区,形成草原地下水库和地下氧气库;在松土的同时将肥料施入松土区内。优选的:所述的肥料采用NPK总含量>25%,有机质含量>20%的有机无机复混肥,亩用量150-180公斤。优选的:所述的底耕施肥装置包括框型机架和肥料箱,所述的框型机架的前部两侧分别设置有侧悬臂;框型机架的上部设置有中间支架,中间支架上设置有中间悬臂;框型机架的下部均布有多把竖直的犁刀,犁刀的前侧设置有刃口,犁刀的底端固定有犁头,犁头耕作的宽度为50-60厘米;犁刀的后侧设置有中空的导肥槽,导肥槽从上往下贯穿在犁刀的后侧,导肥槽的底端后侧设置有下肥口;所述的肥料箱通过肥料箱架安装在框型机架上;肥料箱底部设置有下肥斗,下肥斗通过导肥管与导肥槽的上端连接;下肥斗内通过施肥轴安装有下肥器,施肥轴的两端分别通过轴承座安装在肥料箱架上,施肥轴的一端还通过转动箱连接有电动马达。电动马达输出的动力经过转动箱后驱动施肥轴转动,从而带动下肥器转动,将肥料箱内的肥料均匀的从下肥斗排出,通过导肥管导送到犁刀上的导肥槽内,从导肥槽底端的下肥口排出;犁刀的数量与下肥斗的数量一致,一一对应;工作时,拖拉机的两侧悬臂分别与侧悬臂连接,拖拉机的中间悬臂与中间悬臂连接;通过拖拉机牵引控制底耕施肥装置升降及行驶。到达耕作地时,通过拖拉机牵引底耕施肥装置下降到合适的高度,犁头切入土层并到达合适高度,行走时犁头对距草原土层表面15-20厘米以下的泥土进行切割松土,上表层泥土不犁松,松土区只有一道犁刀缝,且肥料从下肥口排出被覆盖在该土层中。优选的:所述的下肥器为圆柱形的施肥柱,施肥柱的外周设置有多个轴向布置的施肥槽。施肥柱的中心固定在施肥轴上,施肥轴转动时带动施肥柱转动,有肥料的施肥槽转到下方时,肥料自动落到导肥管内。优选的:所述的犁头呈中空扁平的弧状,犁头的前部尖锐,底部敞开,犁刀的底端固定在犁头的中部。犁头的底端两侧还通过加强筋与犁刀固定连接。呈扁平弧状的犁头在犁松土时能减少松土区产生裂缝,而其底部敞开能利于肥料的下落排放。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方法间隔性对草原进行不乱土层底耕,尽可能大的不损伤草原,保持原生态,在松土区,犁头对距草原土层表面15-20厘米以下的泥土进行切割松土,上表层泥土不犁松,松土区表层只有一道犁刀缝,犁刀缝利于天然降水和空气下渗到松土区,形成草原地下水库和下氧气库;在松土的同时将肥料施入松土区内。2、在犁头对距草原土层表面15-20厘米以下的泥土进行切割松土,上表层泥土不犁松的同时,将有机无机复混肥自动施入到犁头犁松的泥土里,能减少肥效的流失,也不需要二次松土施肥。3、采用的犁头呈中空扁平的弧状,犁头的前部尖锐,底部敞开,在犁头犁松土时,肥料能均匀的施入,不会因犁头的阻挡,肥料不能均匀的施入到土层中。附图说明图1是底耕施肥装置的结构示意简图;图2是图1的右视图;图3是图1的后视图;图4是图3的A-A向示意图;图5是图1中下肥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序号的部件名称为:1、框型机架,2、轴承座,3、肥料箱架,4、施肥轴,5、导肥管,6、下肥斗,7、下肥器,8、肥料箱,9、中间悬臂,10、中间支架,11、电动马达,12、转动箱,13、侧悬臂,14、导肥槽,15、犁刀,16、犁头,17、加强筋,18、施肥柱,19、施肥槽。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加详细的介绍本申请的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一种草原间隔性不乱土层底耕贮水丰草方法,是利用底耕施肥装置对距草原土层表面15-20厘米以下进行间隔性切割松土,松土区与松土区之间间隔60-80厘米,松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草原间隔性不乱土层底耕贮水丰草方法,其特征在于:是利用底耕施肥装置对距草原土层表面15-20厘米以下进行间隔性切割松土,松土区与松土区之间间隔60-80厘米,松土区宽度为50-60厘米;松土区草原表面裂伤宽度控制在15厘米以下,裂伤带利于天然降水和空气下渗到松土区,形成草原地下水库和下氧气库;在松土的同时将肥料施入松土区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草原间隔性不乱土层底耕贮水丰草方法,其特征在于:是利用底耕施肥装置对距草原土层表面15-20厘米以下进行间隔性切割松土,松土区与松土区之间间隔60-80厘米,松土区宽度为50-60厘米;松土区草原表面裂伤宽度控制在15厘米以下,裂伤带利于天然降水和空气下渗到松土区,形成草原地下水库和下氧气库;在松土的同时将肥料施入松土区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草原间隔性不乱土层底耕贮水丰草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肥料采用NPK总含量>25%,有机质含量>20%的有机无机复混肥,亩用量150-180公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草原间隔性不乱土层底耕贮水丰草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耕施肥装置包括框型机架(1)和肥料箱(8),所述的框型机架(1)的前部两侧分别设置有侧悬臂(13);框型机架(1)的上部设置有中间支架(10),中间支架(10)上设置有中间悬臂(9);框型机架(1)的下部均布有多把竖直的犁刀(15),犁刀(15)的前侧设置有刃口,犁刀(15)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韦本辉周佳周灵芝申章佑黄渝岚李艳英劳承英韦元波张宪胡泊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