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防抖动机构的金属片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19819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8 14: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防抖动机构的金属片组。该金属片组的中部形成一个开口,环绕开口形成第一角部、第二角部、第三角部和第四角部。第一角部和第三角部分别设有与记忆合金组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其中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设置于第一角部的外侧,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内侧设置有与连接簧片电连通或信号连通的第一导出点和第二导出点,以及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设置于第三角部的外侧,第三角部的内侧设置有与连接簧片电连通或信号连通的第三导出点和第四导出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金属片组可以减少防抖动机构的磁石组的数量,使得整体体积小,并且能够很好提高摄像装置的反应速率。

Metal sheet group for anti shake mechanis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防抖动机构的金属片组
本技术涉及摄像器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防抖动机构的金属片组。
技术介绍
目前,在手机拍摄过程中有时拍出的照片会发虚,即拍摄出来的画面不够清晰,甚至发生重影或模糊的情况。这些原因,除了偶尔的失焦(即相机未能正常对焦)以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拍摄景物曝光时发生微小抖动所致。一般而言,在手持条件下经常会发生这种轻微的抖动的现象,由此会引发摄像装置的镜头偏离,使得图像传感器捕获到的图像质量产生劣化。故近年来对防抖技术功能开发需求相对较大。然而,现有技术中的防抖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较低,无法有效地解决拍摄过程中因手抖动而造成拍出模糊照片的困扰。尤其是防抖动机构中的金属片组,其为防抖结构中的关键部件,防抖结构的各电路通过金属片组实现导通,对于且结构和功能的设计将影响到整个防抖结构的性能,进而影响整个摄像装置的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防抖动机构的金属片组,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防抖动机构的金属片组,所述金属片组的中部形成一个开口,环绕所述开口形成第一角部、第二角部、第三角部和第四角部,其中,位于对角线上的所述第一角部和第三角部分别设有与所述防抖动机构的记忆合金组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角部的外侧,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内侧设置有与所述防抖动机构的连接簧片电连通或信号连通的第一导出点和第二导出点,以及所述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三角部的外侧,所述第三角部的内侧设置有与所述防抖动机构的连接簧片电连通或信号连通的第三导出点和第四导出点。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是与所述金属片组一体形成的线夹。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出点和第二导出点之间设置第一支撑块安装部,以及所述第三导出点和第四导出点之间设置有第三支撑块安装部。在一个实施例中,围绕所述开口形成所述金属片组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以及第四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形成所述第一角部,所述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之间形成所述第二角部,所述第三部分与第四部分之间形成所述第三角部,以及所述第四部分与第一部分之间形成所述第四角部,且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一体向下伸出多个输入端子和接地端子。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部分的外侧设有第一马达驱动连接片导出点,以及所述第四部分的外侧设有第二马达驱动连接片导出点,所述第一马达驱动连接片导出点和所述第二马达驱动连接片导出点分别与所述金属片组的马达驱动连接片的第一马达驱动连接端和第二马达驱动连接端固定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马达驱动连接片导出点与所述第一马达驱动连接端电连通或所述第二马达驱动连接片导出点与所述第二马达驱动连接端电连通。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角部的内侧设有第二支撑块安装部和所述第四角部的内侧设置有第四支撑块安装部,所述第二角部和第四角部的外侧形成缺口,该缺口与所述防抖动机构的马达驱动连接片上的与所述记忆合金连接的部位对应从而避开该部位,使得该部位直接位于所述防抖动机构的底座上。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金属片组还包括多个支撑块,所述第一支撑块安装部、第二支撑块安装部、第三支撑块安装部以及第四支撑块安装部分别固定安装一块支撑块。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出点与所述第一支撑块安装部一体形成,以及所述第三导出点与所述第三支撑块安装部一体形成。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出点与所述第一支撑块安装部间隔开,所述第四导出点与所述第三支撑块安装部间隔开。本技术的金属片组通过采用独特的结构设计和电路设计,可以减少防抖动机构的磁石组的数量,使得整体体积小,并且能够很好提高摄像装置的反应速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防抖动机构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金属片组的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金属片组的主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连接簧片的立体图。图5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连接簧片的主视图。图6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马达驱动连接片的立体图。图7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马达驱动连接片的主视图。图8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金属片组、多个支撑块、连接簧片以及记忆合金组组装在一起的组件的立体图。图9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金属片组、多个支撑块、连接簧片、记忆合金组以及马达驱动连接片组装在一起的组件的立体图。图10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底座、固定板、金属片组、多个支撑块、连接簧片、记忆合金组、马达驱动连接片以及马达构成的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1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马达的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以便更清楚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点和优点。应理解的是,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并不是对本技术范围的限制,而只是为了说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质精神。在下文的描述中,出于说明各种公开的实施例的目的阐述了某些具体细节以提供对各种公开实施例的透彻理解。但是,相关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可在无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个或多个细节的情况下来实践实施例。在其它情形下,与本申请相关联的熟知的装置、结构和技术可能并未详细地示出或描述从而避免不必要地混淆实施例的描述。在整个说明书中对“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的提及表示结合实施例所描述的特定特点、结构或特征包括于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的各个位置“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的出现无需全都指相同实施例。另外,特定特点、结构或特征可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以任何方式组合。在以下描述中,为了清楚展示本技术的结构及工作方式,将借助诸多方向性词语进行描述,但是应当将“前”、“后”、“左”、“右”、“外”、“内”、“向外”、“向内”、“上”、“下”等词语理解为方便用语,而不应当理解为限定性词语。本技术的用于防抖动机构的金属片组为摄像装置的重要部件,其在中部形成一个开口,环绕该开口形成第一角部、第二角部、第三角部和第四角部,其中,位于对角线上的第一角部和第三角部分别设有与防抖动机构的记忆合金组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设置于第一角部的外侧,第一角部的内侧设置有与防抖动机构的连接簧片电连通或信号连通的第一导出点和第二导出点,以及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设置于第三角部的外侧,第三角部的内侧设置有与防抖动机构的连接簧片电连通或信号连通的第三导出点和第四导出点。下面参照图1对本技术的金属片组应用的防抖动机构进行描述。如图1所示,防抖动机构100主要用于与组合马达连接,以实现拍照时的防抖功能。具体地,防抖动机构100包括底座10、固定板20、金属片组30、多个支撑块40、连接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防抖动机构的金属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片组的中部形成一个开口,环绕所述开口形成第一角部、第二角部、第三角部和第四角部,其中,位于对角线上的所述第一角部和第三角部分别设有与所述防抖动机构的记忆合金组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其中/n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角部的外侧,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内侧设置有与所述防抖动机构的连接簧片电连通或信号连通的第一导出点和第二导出点,以及所述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三角部的外侧,所述第三角部的内侧设置有与所述防抖动机构的连接簧片电连通或信号连通的第三导出点和第四导出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防抖动机构的金属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片组的中部形成一个开口,环绕所述开口形成第一角部、第二角部、第三角部和第四角部,其中,位于对角线上的所述第一角部和第三角部分别设有与所述防抖动机构的记忆合金组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角部的外侧,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内侧设置有与所述防抖动机构的连接簧片电连通或信号连通的第一导出点和第二导出点,以及所述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三角部的外侧,所述第三角部的内侧设置有与所述防抖动机构的连接簧片电连通或信号连通的第三导出点和第四导出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是与所述金属片组一体形成的线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出点和第二导出点之间设置第一支撑块安装部,以及所述第三导出点和第四导出点之间设置有第三支撑块安装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片组,其特征在于,围绕所述开口形成所述金属片组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以及第四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形成所述第一角部,所述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之间形成所述第二角部,所述第三部分与第四部分之间形成所述第三角部,以及所述第四部分与第一部分之间形成所述第四角部,且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一体向下伸出多个输入端子和接地端子。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鲍和平林聪彭坤刘富泉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皓泽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