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严仲奇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抓娃娃机机械手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19134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8 13: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抓娃娃机机械手臂,包括壳体、电机、齿轮组、转轮组和机械手;壳体呈L型结构,其中电机、齿轮组和转轮组均设于壳体内部,且机械手可移动的设于壳体的一端的下方;齿轮组包括第一中心轴、第二中心轴、弹簧、齿轮A、齿轮B、齿轮C、齿轮D、齿轮E和齿轮F,且电机的输出端设有与齿轮A啮合的驱动齿轮,转轮组包括通过第二中心轴依次贯穿的齿轮G、第一转轮、第二转轮和第三转轮,其中齿轮G、第一转轮、第二转轮和第三转轮均与第二中心轴活动连接,且齿轮G设于靠近齿轮D的一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合理,操作方便,特殊的齿轮组和转轮组结构合,有效避免电机烧坏,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

A new type of mechanical arm for child grabbing mach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抓娃娃机机械手臂
本技术属于玩具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抓娃娃机机械手臂。
技术介绍
娃娃机,又称选物贩卖机,是指将商品陈列在一个透明的箱内,其上有一个可控制抓取物品的机器手臂,使用者要凭自己的技术操控手臂,以取得自己想要的物品。传统的机械臂不具有保护机构,当机械臂移动至抓娃娃机的一侧时,由于电机还在继续工作,带动齿轮组转动,但此时已经移动至滑轨尽头无法继续转动,就会导致电机烧掉,无法继续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抓娃娃机机械手臂,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所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抓娃娃机机械手臂,其结构要点在于:包括壳体、电机、齿轮组、转轮组和机械手;壳体呈L型结构,其中电机、齿轮组和转轮组均设于壳体内部,且机械手可移动的设于壳体的一端的下方;齿轮组包括第一中心轴、第二中心轴、弹簧、齿轮A、齿轮B、齿轮C、齿轮D、齿轮E和齿轮F,且电机的输出端设有与齿轮A啮合的驱动齿轮,第一中心轴依次贯穿的齿轮A、齿轮B和弹簧,第一中心轴远离齿轮A的一端设有弹簧限位块,其中齿轮A与第一中心轴固连,齿轮B可移动的设置于第一中心轴上,且齿轮A靠近齿轮B的一侧设有数个沿周向等距排布的锥型槽,齿轮B设有与锥型槽适配的锥形凸起,齿轮B、齿轮C和齿轮D依次啮合,其中齿轮D通过第二中心轴与齿轮E同步转动,且齿轮E和齿轮F啮合,齿轮F的一侧设有第一限位块,且壳体内设有与第一限位块配合的挡块,转轮组包括通过第二中心轴依次贯穿的齿轮G、第一转轮、第二转轮和第三转轮,其中齿轮G、第一转轮、第二转轮和第三转轮均与第二中心轴活动连接,且齿轮G设于靠近齿轮D的一侧,齿轮G的上方设有与壳体相连接的减速凸卡,且减速凸卡的底部设有与齿轮G位置相对应的齿板,第一转轮的一侧设有数个沿周向等距排布的第一插柱,另一侧设有扇形缺口,且齿轮G的一侧设有与第一插柱适配的第一插孔,第二转轮的一侧设有可以在扇形缺口内移动的第二限位块,另一侧设有数个沿周向等距排布的第二插柱,第三转轮的一侧设有与第二插柱适配的第二插孔,另一侧设有方型卡槽,且齿轮E设有与方型卡槽适配的方形卡块。作为优选的,机械手包括固定件、连接杆、铰接销、两个夹持臂、固定绳和拉绳,固定件的上方设有安装座,其中安装座设有固定孔和贯穿固定件的通孔,且固定孔内连接有拉绳,拉绳的另一端与第二转轮固连,并可缠绕在第二转轮外侧,固定件竖直轴线两侧分别铰接有一连接杆,且连接杆下端分别与其对应位置的一个夹持臂铰接,两个夹持臂的上端经由铰接销铰接,其中铰接销上端连接有一固定绳,且固定绳的另一端贯穿通孔与第一转轮固连,并可缠绕在第一转轮外侧。作为优选的,锥型槽为四个。作为优选的,第一插柱为三个。作为优选的,第二插柱为三个。作为优选的,扇形缺口的圆心角为1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设计合理,操作方便,特殊的齿轮组和转轮组结构合,有效避免电机烧坏,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一;图3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二;图4为本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齿轮组的局部安装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转轮组的一个安装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转轮组的另一个安装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齿轮E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第三转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壳体,2-电机,3-第一中心轴,4-第二中心轴,5-弹簧,6-齿轮A,7-齿轮B,8-齿轮C,9-齿轮D,10-齿轮E,11-齿轮F,12-驱动齿轮,13-弹簧限位块,14-锥型槽,15-锥形凸起,16-第一限位块,17-挡块,18-齿轮G,19-第一转轮,20-第二转轮,21-第三转轮,22-减速凸卡,23-齿板,24-第一插柱,25-扇形缺口,26-第一插孔,27-第二限位块,28-第二插柱,29-第二插孔,30-方型卡槽,31-方形卡块,32-固定件,33-连接杆,34-铰接销,35-夹持臂,36-固定绳,37-拉绳,38-安装座,39-固定孔,40-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但不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请参阅图1-9,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抓娃娃机机械手臂,包括壳体1、电机2、齿轮组、转轮组和机械手;所述的壳体1呈L型结构,其中电机2、齿轮组和转轮组均设于壳体1内部,且机械手可移动的设于壳体1的一端的下方;所述的齿轮组包括第一中心轴3、第二中心轴4、弹簧5、齿轮A6、齿轮B7、齿轮C8、齿轮D9、齿轮E10和齿轮F11,且电机2的输出端设有与齿轮A6啮合的驱动齿轮12,所述的第一中心轴3依次贯穿的齿轮A6、齿轮B7和弹簧5,第一中心轴3远离齿轮A6的一端设有弹簧限位块13,其中齿轮A6与第一中心轴固连,齿轮B7可移动的设置于第一中心轴3上,且齿轮A6靠近齿轮B7的一侧设有数个沿周向等距排布的锥型槽14,齿轮B7设有与锥型槽14适配的锥形凸起15,所述的齿轮B7、齿轮C8和齿轮D9依次啮合,其中齿轮D9通过第二中心轴4与齿轮E10同步转动,且齿轮E10和齿轮F11啮合,所述的齿轮F11的一侧设有第一限位块16,且壳体1内设有与第一限位块16配合的挡块17,转轮组包括通过第二中心轴4依次贯穿的齿轮G18、第一转轮19、第二转轮20和第三转轮21,其中齿轮G18、第一转轮19、第二转轮20和第三转轮21均与第二中心轴4活动连接,且齿轮G18设于靠近齿轮D9的一侧,所述的齿轮G18的上方设有与壳体1相连接的减速凸卡22,且减速凸卡22的底部设有与齿轮G18位置相对应的齿板23,所述的第一转轮19的一侧设有数个沿周向等距排布的第一插柱24,另一侧设有扇形缺口25,且齿轮G18的一侧设有与第一插柱24适配的第一插孔26,所述的第二转轮20的一侧设有可以在扇形缺口25内移动的第二限位块27,另一侧设有数个沿周向等距排布的第二插柱28,所述的第三转轮21的一侧设有与第二插柱28适配的第二插孔29,另一侧设有方型卡槽30,且齿轮E10设有与方型卡槽30适配的方形卡块31。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机械手包括固定件32、连接杆33、铰接销34、两个夹持臂35、固定绳36和拉绳37,所述的固定件32的上方设有安装座38,其中安装座38设有固定孔39和贯穿固定件32的通孔40,且固定孔39内连接有拉绳37,拉绳37的另一端与第二转轮20固连,并可缠绕在第二转轮20外侧,所述的固定件32竖直轴线两侧分别铰接有一连接杆33,且连接杆33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抓娃娃机机械手臂,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电机、齿轮组、转轮组和机械手;所述的壳体呈L型结构,其中电机、齿轮组和转轮组均设于壳体内部,且机械手可移动的设于壳体的一端的下方;所述的齿轮组包括第一中心轴、第二中心轴、弹簧、齿轮A、齿轮B、齿轮C、齿轮D、齿轮E和齿轮F,且电机的输出端设有与齿轮A啮合的驱动齿轮,所述的第一中心轴依次贯穿的齿轮A、齿轮B和弹簧,第一中心轴远离齿轮A的一端设有弹簧限位块,其中齿轮A与第一中心轴固连,齿轮B可移动的设置于第一中心轴上,且齿轮A靠近齿轮B的一侧设有数个沿周向等距排布的锥型槽,齿轮B设有与锥型槽适配的锥形凸起,所述的齿轮B、齿轮C和齿轮D依次啮合,其中齿轮D通过第二中心轴与齿轮E同步转动,且齿轮E和齿轮F啮合,所述的齿轮F的一侧设有第一限位块,且壳体内设有与第一限位块配合的挡块,转轮组包括通过第二中心轴依次贯穿的齿轮G、第一转轮、第二转轮和第三转轮,其中齿轮G、第一转轮、第二转轮和第三转轮均与第二中心轴活动连接,且齿轮G设于靠近齿轮D的一侧,所述的齿轮G的上方设有与壳体相连接的减速凸卡,且减速凸卡的底部设有与齿轮G位置相对应的齿板,所述的第一转轮的一侧设有数个沿周向等距排布的第一插柱,另一侧设有扇形缺口,且齿轮G的一侧设有与第一插柱适配的第一插孔,所述的第二转轮的一侧设有可以在扇形缺口内移动的第二限位块,另一侧设有数个沿周向等距排布的第二插柱,所述的第三转轮的一侧设有与第二插柱适配的第二插孔,另一侧设有方型卡槽,且齿轮E设有与方型卡槽适配的方形卡块。/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抓娃娃机机械手臂,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电机、齿轮组、转轮组和机械手;所述的壳体呈L型结构,其中电机、齿轮组和转轮组均设于壳体内部,且机械手可移动的设于壳体的一端的下方;所述的齿轮组包括第一中心轴、第二中心轴、弹簧、齿轮A、齿轮B、齿轮C、齿轮D、齿轮E和齿轮F,且电机的输出端设有与齿轮A啮合的驱动齿轮,所述的第一中心轴依次贯穿的齿轮A、齿轮B和弹簧,第一中心轴远离齿轮A的一端设有弹簧限位块,其中齿轮A与第一中心轴固连,齿轮B可移动的设置于第一中心轴上,且齿轮A靠近齿轮B的一侧设有数个沿周向等距排布的锥型槽,齿轮B设有与锥型槽适配的锥形凸起,所述的齿轮B、齿轮C和齿轮D依次啮合,其中齿轮D通过第二中心轴与齿轮E同步转动,且齿轮E和齿轮F啮合,所述的齿轮F的一侧设有第一限位块,且壳体内设有与第一限位块配合的挡块,转轮组包括通过第二中心轴依次贯穿的齿轮G、第一转轮、第二转轮和第三转轮,其中齿轮G、第一转轮、第二转轮和第三转轮均与第二中心轴活动连接,且齿轮G设于靠近齿轮D的一侧,所述的齿轮G的上方设有与壳体相连接的减速凸卡,且减速凸卡的底部设有与齿轮G位置相对应的齿板,所述的第一转轮的一侧设有数个沿周向等距排布的第一插柱,另一侧设有扇形缺口,且齿轮G的一侧设有与第一插柱适配的第一插孔,所述的第二转轮的一侧设有可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仲奇
申请(专利权)人:严仲奇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