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内镜用导丝推送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18534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8 13: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内镜用导丝推送器:包括连接部、送线部、进线部和旋线部;进线部、旋线部、送线部和连接部依次设置;旋线部包括压线按钮及内部固定装置;内部固定装置包括配合使用的压线盖及底板,压线盖与旋杆配合使用,压线盖与底板之间设置有间隙;压线按钮与旋杆连接;送线部包括主动轮、从动轮和支架;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设置有间隙;从动轮设置在支架上,支架上设置有弹性装置;进线部的轴心、压线盖与旋杆之间的间隙、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的间隙、连接部的轴心,位于同一轴线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代替人力送线,大大提高了送线效率及稳定性,解决了目前人力送线的易疲劳性及不稳定性,同时减少人力送线所带来的肌肉关节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镜用导丝推送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内镜用导丝推送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内镜高效平稳推送器械及导丝的辅助器械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微创及经自然孔道行相关治疗的技术日臻成熟,内镜下行相关治疗及诊断减少患者痛苦的同时,也为临床决策提供了更多选择。但是由于术中操作需求,经常需要经由活检孔进出各种器械,以及旋转器械以完成相关治疗,现多以人力完成此操作,由于该操作需要多次重复进行,长时间重复执行此操作,不仅进线速度不稳定,更会引起操作者肌肉劳损,目前临床上并无有效手段能够代替人力进行这一操作。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微创治疗各种疾病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如何能够在内镜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发展出相应的硬件设施以满足内镜操作需求,成为了阻碍内镜发展的一大难题,如何将操作稳定化及高效化,正是内镜硬件发展所需要注重的问题之一。因此,需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效的内镜用导丝推送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内镜用导丝推送器:包括连接部、送线部、进线部和旋线部;所述进线部、旋线部、送线部和连接部依次设置;所述旋线部包括压线按钮及内部固定装置;所述内部固定装置包括配合使用的压线盖及底板,压线盖与旋杆配合使用,压线盖与底板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压线按钮与旋杆连接;所述送线部包括主动轮、从动轮和支架;所述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从动轮设置在支架上,支架上设置有弹性装置;所述进线部的轴心、压线盖与旋杆之间的间隙、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的间隙、连接部的轴心,位于同一轴线上。作为对本技术内镜用导丝推送器的改进:所述送线部还包括调速电路和电机;所述调速电路和调速开关连接;所述电机和调速电路连接;所述电机与传动齿轮连接,传动齿轮与主动轮同轴设置。作为对本技术内镜用导丝推送器的进一步改进:内镜用导丝推送器还包括配合使用的左外盖和右外盖;所述左外盖和右外盖形成空腔,所述旋线部和送线部均设置在空腔中;所述进线部为设置在左外盖或右外盖上的通孔;所述连接部从左外盖和右外盖形成的空腔中伸到左外盖和右外盖的外侧。作为对本技术内镜用导丝推送器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部为从空腔内侧到外侧直径依次减小的中空锥状结构。作为对本技术内镜用导丝推送器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线部为从空腔外侧到内侧直径依次减小的漏斗样凹陷。本技术内镜用导丝推送器的技术优势为:本专利技术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连接部稳定的将内镜用导丝推送器固定于内镜上,且连接部,进线部,送线部,旋线部四部共轴,能够适应不同尺寸的内镜导丝的同时,也可通过电路调整进线速度,本专利技术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根据临床需要高效稳定的进线。同时通过导轮代替人工带动导丝进入活检孔道,由于此操作可以由术者直接进行,减少了术者与助手之间因沟通带来的误差问题。操作者只需将该器械连接部插入内镜活检孔中,即可进行后续相关操作。具体为:1)、本技术代替人力送线,大大提高了送线效率及稳定性,解决了目前人力送线的易疲劳性及不稳定性,同时减少人力送线所带来的肌肉关节损伤。2)、本技术代替人力旋线,且术者可单人完成操作,减少人力送线旋过程中,由术者和助手沟通不畅所引起的操作误差。3)、本技术为内镜相关操作实现自动化提供了思路,使得内镜送线及旋线更为精准。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为本技术推送器主体结构示意图;图2a为图1中左外盖2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b为图1中右外盖17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送线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旋线部固定夹片时放松状态和压紧状态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进线部;2-左外盖;3-传动齿轮;4-主动轮;5-连接部;6-电机;7-传动密封盖;8-从动轮;9-支架;10-调速开关;11-压线按钮;12-电路密封盖;13-旋杆;14-压线盖;15-底板;16-调速电路;17-右外盖。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描述,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此。实施例1、内镜用导丝推送器,如图1-4所示,本技术用于将内镜相关的各种器械及导丝通过内镜活检孔送入人体自然腔道内,以达到诊断或者治疗的目的。内镜导丝推送器外观为一长方体形结构,包括配合使用的左外盖2和右外盖17,左外盖2和右外盖17组成的空腔中设置有连接部5、送线部、进线部1和旋线部。进线部1、旋线部、送线部和连接部5依次连接。连接部5为一从首端到尾端直径依次减小的中空锥状结构。连接部5首端与送线部连接,尾端伸出空腔外侧与内镜相连。连接部5尾端的外径与内镜活检孔相适应,且内径大于临床所用的各种器械。送线部包括主动轮4、从动轮8、电机6、支架9和调速电路16。主动轮4及从动轮8配合使用,主动轮4和从动轮8之间存在间隙用于固定内镜导线,连接部5首端朝向主动轮4和从动轮8的间隙。传动齿轮3与主动轮4同轴设置,电机6与传动齿轮3连接,电机6能带动传动齿轮3转动,从而带动主动轮4转动。电机6与位于左外盖2和右外盖17外表面的调速开关10连接,调速开关10可以通过电机6的调整送线速度。从动轮8设置在支架9上,支架9一端通过弹簧与左外盖2或者右外盖17的内壁连接,另一端与从动轮8连接;通过支架9可以调节主动轮4和从动轮8的间距,使得主动轮4和从动轮8的间距调节范围能够适应目前临床所使用的各种内镜导线。外部(左外盖2或者右外盖17的外表面)的调速开关10与内部的调速电路16相连,调速电路16与电机6连接,能够根据术者要求调整进线速度。调速电路16上设置有电路密封盖12起到密封作用。传动密封盖7用于密封主动轮4和从动轮8。调速电路16选用现有的常见电路即可。进线部1为一个从外侧到内侧直径依次减小的漏斗样凹陷,设置在左外盖2或右外盖17上,能够容纳内镜器械通过。旋线部包括压线按钮11及内部固定装置,能够有效固定内镜导丝,内部固定装置包括用于对导丝进行固定的配合使用的压线盖14及底板15,旋杆13设置在底板15正上方。压线按钮11与旋杆13通过弹簧连接,压线按钮11可以带动旋杆13转动,使得旋杆13压紧压线盖14从而固定位于底板15上的内镜导丝。内镜导丝穿过压线盖14和底板15之间的间隙,压线盖14和底板15相对一侧分别相对设置有凹槽及齿状结构,以达到固定内镜导丝的目的。底板15的凹槽采用梯形设计,使用时通过按压压线按钮11,使得旋杆13受力,压迫压线盖14,使得压线盖14的齿状结构划入底板15的凹槽中;放松压线按钮11,则压线盖14与底板15分离(可以通过压线盖14与底板15之间设置有弹性装置实现),允许内镜导丝及器械自由通过。在操作过程中,当内镜导丝进入至一定深度后,为了达到对病灶进行治疗及诊断的需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内镜用导丝推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部(5)、送线部、进线部(1)和旋线部;/n所述进线部(1)、旋线部、送线部和连接部(5)依次设置;/n所述旋线部包括压线按钮(11)及内部固定装置;所述内部固定装置包括配合使用的压线盖(14)及底板(15),压线盖(14)与旋杆(13)配合使用,压线盖(14)与底板(15)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压线按钮(11)与旋杆(13)连接;/n所述送线部包括主动轮(4)、从动轮(8)和支架(9);所述主动轮(4)和从动轮(8)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从动轮(8)设置在支架(9)上,支架(9)上设置有弹性装置;/n所述进线部(1)的轴心、压线盖(14)与旋杆(13)之间的间隙、主动轮(4)和从动轮(8)之间的间隙、连接部(5)的轴心,位于同一轴线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内镜用导丝推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部(5)、送线部、进线部(1)和旋线部;
所述进线部(1)、旋线部、送线部和连接部(5)依次设置;
所述旋线部包括压线按钮(11)及内部固定装置;所述内部固定装置包括配合使用的压线盖(14)及底板(15),压线盖(14)与旋杆(13)配合使用,压线盖(14)与底板(15)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压线按钮(11)与旋杆(13)连接;
所述送线部包括主动轮(4)、从动轮(8)和支架(9);所述主动轮(4)和从动轮(8)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从动轮(8)设置在支架(9)上,支架(9)上设置有弹性装置;
所述进线部(1)的轴心、压线盖(14)与旋杆(13)之间的间隙、主动轮(4)和从动轮(8)之间的间隙、连接部(5)的轴心,位于同一轴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镜用导丝推送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线部还包括调速电路(16)和电机(6);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利平张敏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