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动触杆
本技术涉及浪涌防护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动触杆。
技术介绍
动触杆作为浪涌后备保护器的操作机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结构关系着产品的性能及装配的难易性。动触杆通过转动以实现与静触杆的接触或分离,从而实现操作机构的分闸或合闸。然而,目前市场上的现有动触杆在进行产品装配时较为繁琐,并且在制造动触杆时材料利用率低下。与此同时,现有动触杆的两侧各伸出一个矩形凸台,该矩形凸台用于插在浪涌后备保护器外壳的孔内。故现有动触杆存在以下缺点:1)由于矩形凸台的存在,使得材料利用率较低,并且在装配或工作时容易发生松动。具体的,在浪涌后备保护器外壳合盖时,矩形凸台不易插入外壳的孔内,需在未完全合上外壳时,手动将矩形凸台拨到外壳的孔内,这样生产效率低,不利于批量生产和自动化作业。由于矩形凸台的结构特征,在旋转动触杆的过程中,矩形凸台与外壳之间的摩擦力较大,在有限次数下,外壳的孔因磨损而变大,导致动触杆转动不稳定,易造成动、静触头接触不良。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动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动触杆,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杆部(1)、转动配合部(3)以及第二杆部(2);/n转动配合部(3)由并排布置的至少三个桥形约束部(31)构成,每个桥形约束部(3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杆部(1)、第二杆部(2)连接,不相邻的多个桥形约束部(31)构成第一组桥形约束部,其余的桥形约束部(31)构成第二组桥形约束部,第一组桥形约束部和第二组桥形约束部朝相反方向拱起、以形成供一个转轴穿设的通孔(32);/n第一杆部(1)具有与一个传动件滑动配合的滑动配合面(11);/n第二杆部(2)远离转动配合部(3)的一端构成动触头安装部(2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触杆,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杆部(1)、转动配合部(3)以及第二杆部(2);
转动配合部(3)由并排布置的至少三个桥形约束部(31)构成,每个桥形约束部(3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杆部(1)、第二杆部(2)连接,不相邻的多个桥形约束部(31)构成第一组桥形约束部,其余的桥形约束部(31)构成第二组桥形约束部,第一组桥形约束部和第二组桥形约束部朝相反方向拱起、以形成供一个转轴穿设的通孔(32);
第一杆部(1)具有与一个传动件滑动配合的滑动配合面(11);
第二杆部(2)远离转动配合部(3)的一端构成动触头安装部(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杆部(1)远离转动配合部(3)的一端朝所述传动件的方向弯曲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触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杆部(1)呈弧形条板状,第一杆部(1)朝向所述传动件的曲侧面构成所述滑动配合面(1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触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杆部(1)远离转动配合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应尝,胡金利,高建,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