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幼虫诱捕器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13042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8 12: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萤火虫幼虫诱捕器具,包括一容器,容器侧壁设有贯通容器侧壁的若干进虫通道,进虫通道中至少包括一段防逃通道段,防逃通道段呈底小口大的斗状结构,斗状结构的大进口端朝外并与容器以外的空间连通,斗状结构的出口端与容器内部空间连通,容器底部设置有隐匿台,隐匿台上设置有供虫体隐匿的凹槽,凹槽的宽度为6~9mm,凹槽的深度为8~12mm,凹槽上部放置有湿纸巾或者湿棉巾,容器的侧壁设置有一侧向开口,侧向开口上覆盖一盖板。

Firefly larva tra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萤火虫幼虫诱捕器具
本技术涉及一种昆虫诱捕器具,具体涉及一种萤火虫幼虫诱捕器具。
技术介绍
萤火虫,属鞘翅目萤科昆虫,具有水生、陆生、半水生三种生活类型,其四个虫态(卵、幼虫、蛹、成虫)都能发光,都具有开发利用价值。其中,穹宇萤幼虫能发光10个月左右,成虫能同步发光,因其尾部能发出美丽的荧光,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景观设计中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还可以应用于很多商业领域,其日趋突显的商业价值使得萤火虫的人工养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萤火虫(尤其是陆生萤火虫)幼虫的高效诱捕,不仅对于科学研究有帮助,而且非常有利于萤火虫产业化过程中幼虫的诱捕售卖。目前,人们对于萤火虫幼虫只能在夜晚跟踪幼虫的荧光采取人工手捉的办法进行捕获,采用这种方式,存在以下的不足之处:1、夜间诱捕极不安全,尤其是萤火虫幼虫常常在田野草丛里,这些地方有很大的风险。2、很难发现萤火虫幼虫,萤火虫幼虫在夜晚发光较为微弱,不易发现幼虫发亮。3、捕捉效率低,就算发现幼虫发光,走近捕捉时又被草叶等物遮蔽,需要费时间去将幼虫翻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萤火虫幼虫诱捕器具,它能够解决传统萤火虫捕获方式中作业风险高、幼虫寻觅困难、捕获效率低、对虫体伤害严重的等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萤火虫幼虫诱捕器具,包括一容器,所述容器侧壁设有贯通容器侧壁的若干进虫通道,所述进虫通道中至少包括一段防逃通道段,所述防逃通道段呈底小口大的斗状结构,所述斗状结构的大进口端朝外并与容器以外的空间连通,所述斗状结构的出口端与容器内部空间连通,所述容器底部设置有隐匿台,所述隐匿台上设置有供虫体隐匿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宽度为6~9mm,所述凹槽的深度为8~12mm,所述凹槽上部放置有湿纸巾或者湿棉巾,所述容器的侧壁设置有一侧向开口,所述侧向开口上覆盖一盖板。所述容器内腔的底部设置一放置架,所述放置架通过四个支承柱支承至少两层放置层,每层放置层上放置湿纸巾或者湿棉巾。所述放置层呈矩形,所述放置层的为长度为120mm、宽度为80mm;所述湿纸巾或湿棉巾的长度为110mm、宽度为70mm。所述防逃通道段为锥孔段,所述锥孔对应的圆锥角度为65~115度。所述进虫通道的上设置两段防逃通道段,两段防逃通道段均呈底小口大的斗状结构,两段防逃通道段中的第一段所述防逃通道段的大进口端朝外并与容器外部空间连通,第二段所述防逃通道段的出口端与容器内部空间连通,第一段所述防逃通道段的出口端与第二段所述防逃通道段的大进口端之间连通,所述防逃通道段的大进口端的口径为6~9mm,所述防逃通道段的出口端的口径为3~6mm。所述容器底部设置可扎入泥土的插脚,所述插脚的长度为10~40mm。所述容器的两端设置通孔,所述通孔通过滤网进行封堵。所述容器侧壁上设置一柔性杆,所述柔性杆的长度为500~1000mm。所述柔性杆的一端与容器侧壁连接固定,所述柔性杆的自由端设置吊环。所述凹槽的横截面呈梯形,所述梯形的下底边设置在隐匿台的表面。采用本技术,有益效果如下:所述侧向开口上覆盖一盖板,由此便于打开盖板放置食物、取出萤火虫幼虫,可关闭防雨,也可以防其他大型昆虫进入装置伤害萤火虫幼虫。打开盖板,再放置适量萤火虫幼虫常食食物于湿纸巾或者湿棉巾上,凹槽上部有湿纸巾或者湿棉巾,湿纸巾或者湿棉巾较为柔软,符合萤火虫幼虫湿润的生存条件,有利于萤火虫幼虫的藏匿,保证了萤火虫幼虫的安全性。关闭盖板后,整个容器内湿度大、食物气味充足,水汽、食物气味通过容器上的空隙向外传播,引诱幼虫进入容器进食,幼虫经过所述容器侧壁设有的若干进虫通道进入容器,所述防逃通道段呈底小口大的斗状结构,所述斗状结构的大进口端朝外并与容器以外的空间连通,所述斗状结构的出口端与容器内部空间连通,斗状结构构成萤火虫幼虫进入防出装置,大进口端便于萤火虫幼虫进入,出口端不利于萤火虫幼虫出来,让萤火虫幼虫易进难出提高诱捕效率。所述容器底部设置有隐匿台,所述隐匿台上设置有供虫体隐匿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宽度为6~9mm,所述凹槽的深度为8~12mm,与常见萤火虫幼虫规格符合,设置凹槽结构,符合萤火虫幼虫具有向下性和钻缝的特性,萤火虫幼虫喜爱聚集在凹槽底部,不会向上爬出,加大了诱捕成功的几率。采用本技术,既引诱萤火虫幼虫,又能隐匿萤火虫幼虫并供幼虫逗留和提供活体保护,实现了萤火虫幼虫的高效诱捕和保存。采用本技术,夜晚进行捕获幼虫时只需进行放置器具施行诱捕,不需要人工主动去手动抓获,避免了夜晚危险的捕获作业,采取诱捕的方式,替代了传统依靠荧光追踪捕获方式,效率高,本技术制作轻便,成本极低,制作工序简便,还可重复使用多次,连续多日诱捕,减少生态破坏。本技术适用于陆生萤火虫幼虫的诱捕,对其它半水生萤火虫幼虫也适用,适用范围广,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本技术综合考虑了萤火虫幼虫的诱捕率和存活率,适合野外以及人工饲养萤火虫的有效捕获,有利于促进萤火虫产业化发展。所述容器内腔的底部设置一放置架,所述放置架通过四个支承柱支承至少两层放置层,每层放置层上放置湿纸巾或者湿棉巾,设置放置架与湿纸巾或者湿棉巾能够提高适合幼虫的栖息的环境、提高空间的湿润度,便于放置食物,增加诱捕的成功率。所述防逃通道段为锥孔段,所述锥孔对应的圆锥角度为65~115度,采用这种锥角结构设计,能够最大程度方便幼虫爬入容器,同时也能最大程度阻碍幼虫爬出,容易使幼虫滞留在容器类,提高诱捕效率。所述进虫通道的上设置两段防逃通道段,两段防逃通道段均呈底小口大的斗状结构,两段防逃通道段中的第一段所述防逃通道段的大进口端朝外并与容器外部空间连通,第二段所述防逃通道段的出口端与容器内部空间连通,第一段所述防逃通道段的出口端与第二段所述防逃通道段的大进口端之间连通,设置两段防逃通道段能够进一步增加滞留在容器内的幼虫数量,提高诱捕效率,所述防逃通道段的大进口端的口径为6~9mm,所述防逃通道段的出口端的口径为3~6mm,能适合萤火虫幼虫身体宽度,让萤火虫幼虫易进难出提高诱捕效率。所述容器底部设置可扎入泥土的插脚,长度为10~40mm,设置插脚可防止容器在外力作用下翻倒。所述容器的两端设置通孔,所述通孔通过滤网进行封堵,本实施立例中,所述滤网结构是由一层纱网和橡皮筋构成,有利于空气流通,还可防止大型昆虫进入装置,保证萤火虫幼虫的安全。所述容器侧壁上设置一柔性杆,所述柔性杆的长度为500~1000mm,柔性杆的长度可根据实际草丛深度控制,在放置器具时,可将柔性杆伸出草丛作为标记便于发现,使诱捕人员在诱捕时标记更加简便。所述柔性杆的一端与容器侧壁连接固定,所述柔性杆的自由端设置吊环,设置吊环方便收纳以及方便对器具进行悬挂。所述凹槽的横截面呈梯形,所述梯形的下底边设置在隐匿台的表面,凹槽的开口呈上大下小的结构,这个结构与幼虫的喜欢钻缝和避光的习性相结合,幼虫能够越往槽底爬行,开口越窄,最终使幼虫聚集在槽底。采用上述技术,可以避免传统萤火虫捕获方式中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萤火虫幼虫诱捕器具,包括一容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1)侧壁设有贯通容器(1)侧壁的若干进虫通道(11),所述进虫通道(11)中至少包括一段防逃通道段(111),所述防逃通道段(111)呈底小口大的斗状结构,所述斗状结构的大进口端(111a)朝外并与容器(1)以外的空间连通,所述斗状结构的出口端(111b)与容器(1)内部空间连通,所述容器(1)底部设置有隐匿台(12),所述隐匿台(12)上设置有供虫体隐匿的凹槽(121),所述凹槽(121)的宽度为6~9mm,所述凹槽(121)的深度为8~12mm,所述凹槽(121)上部放置有湿纸巾或者湿棉巾,所述容器(1)的侧壁设置有一侧向开口(13),所述侧向开口(13)上覆盖一盖板(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萤火虫幼虫诱捕器具,包括一容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1)侧壁设有贯通容器(1)侧壁的若干进虫通道(11),所述进虫通道(11)中至少包括一段防逃通道段(111),所述防逃通道段(111)呈底小口大的斗状结构,所述斗状结构的大进口端(111a)朝外并与容器(1)以外的空间连通,所述斗状结构的出口端(111b)与容器(1)内部空间连通,所述容器(1)底部设置有隐匿台(12),所述隐匿台(12)上设置有供虫体隐匿的凹槽(121),所述凹槽(121)的宽度为6~9mm,所述凹槽(121)的深度为8~12mm,所述凹槽(121)上部放置有湿纸巾或者湿棉巾,所述容器(1)的侧壁设置有一侧向开口(13),所述侧向开口(13)上覆盖一盖板(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萤火虫幼虫诱捕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1)内腔的底部设置一放置架(4),所述放置架(4)通过四个支承柱支承至少两层放置层(41),每层放置层(41)上放置湿纸巾或者湿棉巾。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萤火虫幼虫诱捕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置层(41)呈矩形,所述放置层(41)的为长度为120mm、宽度为80mm;所述湿纸巾或湿棉巾的长度为110mm、宽度为7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萤火虫幼虫诱捕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逃通道段(111)为锥孔段,所述锥孔对应的圆锥角度为65~115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萤火虫幼虫诱捕器具,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郑伟曹成全童超陈素芸李佳豪陈申芝张洁杨亚平
申请(专利权)人:乐山师范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