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变形灌注管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1155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8 12: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变形灌注管路,包括穿刺滴液管路,灌注入口管路和灌注出口管路,所述穿刺滴液管路的一端连接穿刺器,另一端通过标准鲁尔头连接和灌注入口管路的一端相连,所述灌注入口管路的另一端通过标准鲁尔头连接和灌注出口管路相连,所述灌注入口管路包括灌注软管和蠕动软管,所述灌注出口管路包括灌注延长管和精密滤盒,所述蠕动软管的一端设置有定位块,另一端设置有检测块,所述定位块中设有宝塔接头连接灌注软管和蠕动软管,所述检测块中设有软管转接头,所述定位块和检测块中设有磁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灌注管路能够避免灌注泵使用过程中由于受周期挤压疲劳带来的流量波动,提高了灌注的稳定性和管路的使用时间。

An anti deformation filling pip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变形灌注管路
本技术涉及一种灌注管路,尤其涉及一种抗变形灌注管路。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需要对流体的流量或流速进行精确控制,如化工领域里对微量化学元素的检测和分析需要精确的流量控制。医疗器械领域中药液的流量与流速有时也要精确的控制。病患接受治疗的质量和安全程度是医务工作中的关键;在这中间,确保医疗器械准确、可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灌注泵是一种以控制灌注速率,使药物更快、更均匀;剂量安全地、精确地进入患者体内发挥药效的装置。该装置运用了现代微电子机械控制的技术,能大幅提高临床给药操作的效率和灵活性,而灌注管路是与灌注泵配套使用的一次性耗材,灌注管路的寿命直接影响了手术的效率,降低了手术的风险,也减少了护理的工作量。灌注泵工作时由步进电动机带动传动轴轴转动,使蠕动片按照一定顺序和运动规律上下往复运动,呈波形样依次挤压灌注管路,使灌注管中的液体以一定的速度定向流动。医用灌注泵核心有微机系统和泵装置组成,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灌注泵/输液泵,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固定点泵(Stationary)和非固定点泵(Ambulatory);标准泵(Standard)和便携泵(Portable);体外泵(External)和可植入泵(Implantable);机械泵(Mechanical)、电子泵(Electronic)和重力泵(Gravity);容积泵(Volumetric)和蠕动泵(Peristaltic)。各种泵装置在功能和应用上可谓各有利弊,各具千秋。每种泵体所适用的人群也十分精细化。固定泵控制精确,报警齐全,但体积较大;便携泵体积小,病人可随身携带,用电池作为电源,只适用于小量输液;可植入泵使用方便,输液时病人移动不会产生影响,但需要外科手术;机械泵用正压力来输送药物和液体,没有电源(电池或交流电),体积小,可携带,主要用于输送小体积,长时间或间歇输液,通常用于化学医疗、止痛或抗生药类的输液;电子式泵输液速度可达999mL/h,可实现智能控制。目前的智能输液泵就驱动原理来说,可以分为电磁泵、气动泵、压电泵等;就结构来说,有离心叶轮泵、齿轮泵和蠕动泵。医用灌注泵需要精确控制流体的流量和流速,同时还要考虑药液不能被污染,有些类型的泵很难做到这一点。中国专利文献CN201621301927公开一种用于输液泵的输液管以及一种输液泵系统。其中,输液管具有管体和装配件,该管体具有输液通道,用于液体的输送。而装配件则固定安装在管体上,且其具有能够与输液泵实现可拆卸式安装的第一装配部。而在输液泵上也会设置第二装配件,该第二装配件具有第二装配部,第一装配部能够与第二装配部实现可拆式安装。与现有技术直接固定输液管不同,在输液管上设置了装配件,通过其与输液泵上第二装配部的配合可以实现对输液管的固定。中国专利文献CN201310347155公开了一种具备检测输液软管疲劳度的输液泵,包括有泵体,泵体内设置有控制器、电机、传动装置和用于挤压输液软管的叶片组,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至电机的输入端,所述电机通过传动装置驱动叶片组工作,所述控制器还连接有设置于输液管两侧的光电检测装置。该技术通过光电检测装置来检测对应的光通量,从而实现输液软管疲劳程度的检测,进而通过控制器控制电机的速度,实现对不同疲劳程度的输液软管输液的精度控制;同时,利用检测光耦触发提高检测的效率,增加控制精度,从而可广泛应用于医疗器械领域。由上可见,现有专利主要目的均为改善泵的结构来起到管路的拆装便捷、提高管路疲劳寿命和检测管路的疲劳度,但管路本身的材质而导致的寿命问题没有发生改变。如专利CN201621301927只是在管路上和其配合结构上安装了装配件,主要目标是在拆装管路是方便快捷,没有解决延长管路寿命的问题。如专利CN201310347155公开了具备检测输液软管疲劳度的输液泵,主要目标是改变输液泵的结构从而实现对管路寿命的检测,管路的使用寿命也没有发生改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抗变形灌注管路,能够延长灌注管路使用寿命,并可方便地自动检测管路是否安装到位。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抗变形灌注管路,包括穿刺滴液管路,灌注入口管路和灌注出口管路,所述穿刺滴液管路的一端连接穿刺器,另一端通过标准鲁尔头连接和灌注入口管路的一端相连,所述灌注入口管路的另一端通过标准鲁尔头连接和灌注出口管路相连,其中,所述灌注入口管路包括灌注软管和蠕动软管,所述灌注出口管路包括灌注延长管和精密滤盒,所述蠕动软管的一端设置有定位块,另一端设置有检测块,所述定位块中设有宝塔接头连接灌注软管和蠕动软管,所述检测块中设有软管转接头连接蠕动软管和灌注延长管,所述定位块和检测块中设有磁铁。上述的抗变形灌注管路,其中,所述穿刺滴液管路上设置有第一罗伯特夹。上述的抗变形灌注管路,其中,所述灌注软管上设置有第二罗伯特夹。上述的抗变形灌注管路,其中,所述蠕动软管的材质为硅橡胶、乳胶或聚氨酯,所述灌注延长管的硬度高于蠕动软管的硬度,所述灌注延长管的外径小于蠕动软管的外径。上述的抗变形灌注管路,其中,所述蠕动软管的硬度为30-60A。上述的抗变形灌注管路,其中,所述精密滤盒中的滤网孔径为0.2微米-5微米。本技术对比现有技术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抗变形灌注管路,避免灌注泵使用过程中灌注管路由于受周期挤压疲劳带来的流量波动,提高了灌注的稳定性和管路的使用时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抗变形灌注管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抗变形灌注管路和普通PVC管灌注流量对比测试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抗变形灌注管路流量稳定性测试示意图。图中:1穿刺滴液管路2第一罗伯特夹3定位块4蠕动软管5检测块6精密滤盒7灌注软管8灌注延长管9第二罗伯特夹10标准鲁尔接头11穿刺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图1为本技术抗变形灌注管路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1,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灌注管路包括穿刺滴液管路1,灌注入口管路和灌注出口管路,所述穿刺滴液管路1的一端连接穿刺器11,另一端通过标准鲁尔头连接和灌注入口管路的一端相连,所述灌注入口管路的另一端通过标准鲁尔头连接和灌注出口管路相连。本技术的灌注管路与灌注泵结构配合后开始使用,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向灌注泵输入控制参数并由灌注泵转换为运行参数;在灌注泵结构中挤压板不断来回挤压灌注软管来实现流量灌注。本技术实施例的穿刺器11与灌注溶液相连接,第一罗伯特夹2则调节灌注流量的通与止,穿刺滴液管路1给灌注溶液建立液流通道而标准鲁尔头10与灌注入口管路连接。本技术实施例的灌注入口管路包含:标准鲁尔接头、灌注软管7和第二罗伯特夹9、蠕动软管4、定位块3、宝塔接头、检测块5和软管转接头。标准鲁尔接头与穿刺滴液管路连接,灌注软管给灌注溶液建立液流通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变形灌注管路,包括穿刺滴液管路(1),灌注入口管路和灌注出口管路,所述穿刺滴液管路(1)的一端连接穿刺器(11),另一端通过标准鲁尔头连接和灌注入口管路的一端相连,所述灌注入口管路的另一端通过标准鲁尔头连接和灌注出口管路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注入口管路包括灌注软管(7)和蠕动软管(4),所述灌注出口管路包括灌注延长管(8)和精密滤盒(6),所述蠕动软管(4)的一端设置有定位块(3),另一端设置有检测块(5),所述定位块(3)中设有宝塔接头连接灌注软管(7)和蠕动软管(4),所述检测块(5)中设有软管转接头连接蠕动软管(4)和灌注延长管(8),所述定位块(3)和检测块(5)中设有磁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变形灌注管路,包括穿刺滴液管路(1),灌注入口管路和灌注出口管路,所述穿刺滴液管路(1)的一端连接穿刺器(11),另一端通过标准鲁尔头连接和灌注入口管路的一端相连,所述灌注入口管路的另一端通过标准鲁尔头连接和灌注出口管路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灌注入口管路包括灌注软管(7)和蠕动软管(4),所述灌注出口管路包括灌注延长管(8)和精密滤盒(6),所述蠕动软管(4)的一端设置有定位块(3),另一端设置有检测块(5),所述定位块(3)中设有宝塔接头连接灌注软管(7)和蠕动软管(4),所述检测块(5)中设有软管转接头连接蠕动软管(4)和灌注延长管(8),所述定位块(3)和检测块(5)中设有磁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变形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礼郑淇文唐智荣
申请(专利权)人:丰凯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