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09094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8 11:58
提供新的马达构造,能够使线圈的引出线弯曲为稳定的形状,而无需进行利用夹具等的追加工序。线圈支架(30)支承分别从多个线圈(21)向定子(20)的轴向上侧引出的多根引出线(21a)。线圈支架(30)具有:圆环状部(31),其位于比定子(20)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多个保持壁部(32),它们从圆环状部(31)向轴向上侧突出;以及肋(34),其从圆环状部(31)向轴向下侧突出。保持壁部(32)具有能够供引出线(21a)插入的开口部(32a)。肋(34)在径向上位于引出线(21a)的引出位置与保持壁部(32)之间。

mo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马达
本专利技术涉及马达。
技术介绍
为了得到电力供给,马达的线圈绕组需要与被称为ECU的马达控制装置电连接。因此,有时使用将线圈绕组引导至期望的引出方向的支承部件。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从线圈引出的引线通过汇流条模具的线圈通孔相对于汇流条终端被定位(第0024段)。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19933号公报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马达中,需要使线圈的卷绕结束侧的引线弯曲,从而避免引线变得不稳定(第0040段)。由此,需要对引线进行利用夹具等的追加加工,因而产生作业工序时间增加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马达构造,能够使线圈的引出线弯曲为稳定的形状,而无需进行利用夹具等的追加工序。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本申请的例示的第一专利技术的马达具有:转子,其具有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定子,其与转子在径向上对置地配置,并具有多个线圈;以及线圈支架,其支承分别从多个线圈向定子的轴向上侧引出的多根引出线,线圈支架具有:圆环状部,其位于比定子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并且具有圆环形状;多个保持壁部,它们沿着圆环状部的内周或者外周配置,并且向轴向上侧突出;以及至少一个肋,其从圆环状部向轴向下侧突出,多个保持壁部具有供多根引出线插入的开口部,多根引出线从该引出线的引出位置沿径向朝向多个保持壁部延伸,肋在径向上位于引出位置与多个保持壁部之间。根据本申请的例示的第一专利技术,能够使线圈的引出线弯曲为稳定的形状,而无需进行利用夹具等的追加工序。附图说明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图2是将构成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定子以及线圈支架分解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将构成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定子以及线圈支架组装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构成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线圈支架的仰视图。图5是构成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线圈支架的下表面侧立体图。图6是示出在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中线圈支架保持线圈引出线的情形的图。图7是示出构成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线圈的引出线的弯曲形状的图。图8是构成变形例的马达的线圈支架的俯视图。标号说明1:马达;10:转子;11:轴;12:第一轴承;13:第二轴承;14:转子铁芯;15:转子磁铁;20:定子;21:线圈;21a:引出线;21b:引出位置;25:定子铁芯;25a:铁芯背部;25b:齿部;26:上侧绝缘件;27:下侧绝缘件;30、30A:线圈支架;31:圆环状部;32:保持壁部;32a:开口部;33:引导部;34:肋;35:腿部;40:轴承保持架;50:汇流条单元;60:外壳。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马达进行说明。另外,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以任意地变更。而且,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各结构,有时使各构造的比例尺或数量等不同于实际的构造。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将Z轴设定为与马达的中心轴线J平行,将Z轴方向的正侧(+Z侧)称为“上侧”,将Z轴方向的负侧(-Z侧)称为“下侧”。另外,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以沿上下方向(Z轴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即绕中心轴线J的方向简称为“周向”,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即,上下方向或Z轴方向)称为轴向。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沿轴向延伸”除了严格地沿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延伸的情况,还包含沿相对于轴向在小于45°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而且,“沿径向延伸”除了严格地沿径向,即沿垂直于上下方向(Z轴方向)的方向延伸的情况,还包含沿相对于径向在小于45°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具有转子10、定子20、线圈支架30、轴承保持架40、汇流条单元50以及外壳60。转子10具有轴11、转子铁芯14以及转子磁铁15。轴11能够以沿Z轴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旋转。转子铁芯14沿周向包围轴11并固定于轴11。转子磁铁15固定于转子铁芯14的沿周向的外侧面。转子铁芯14以及转子磁铁15与轴11一体地旋转。轴11被第一轴承12与第二轴承13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J旋转。第一轴承12位于定子20的上侧,第二轴承13位于定子20的下侧。第一轴承12与第二轴承13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任何公知的轴承。定子20与转子10在径向上对置地配置。定子20固定于外壳60。定子20具有多个线圈21、定子铁芯25、上侧绝缘件26以及下侧绝缘件27。线圈21的数量例如为12个。引出线21a从各线圈21向定子20的上侧引出。定子铁芯25为包围转子10的环状构造。定子铁芯25具有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的铁芯背部25a以及从铁芯背部25a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齿部25b。铁芯背部25a将多个齿部25b的径向外侧连接为环状。多个齿部25b沿周向在一周范围内等间隔地配置。齿部25b的数量例如为12个。线圈21经由上侧绝缘件26以及下侧绝缘件27卷绕于各齿部25b。上侧绝缘件26位于定子铁芯25的上侧。下侧绝缘件27位于定子铁芯25的下侧。上侧绝缘件26与下侧绝缘件27覆盖定子铁芯25的各齿部25b的周向端面以及轴向端面。线圈支架30配置于定子20的上侧,并支承多根引出线21a。轴承保持架40配置于线圈支架30的上侧,并支承第一轴承12。轴承保持架40固定于外壳60。汇流条单元50配置于轴承保持架40的上侧,并覆盖外壳60的上侧的开口。汇流条单元50固定于外壳60。外壳60收纳马达1的各结构部件(转子10、定子20、线圈支架30、轴承保持架40以及汇流条单元50等)。图2与图3分别是将本实施方式的定子20以及线圈支架30分解后的状态以及组装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另外,在图2与图3中,对与图1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如图2与图3所示,从一个线圈21引出一根引出线21a。本实施方式的定子20具有12个线圈21,因此从定子20向轴向上侧引出12根引出线21a。12根引出线21a分别是构成线圈21的线圈线的端部。而且,如图2与图3所示,线圈支架30具有位于比定子20靠轴向上侧的位置的圆环状部31以及向轴向上侧突出的多个保持壁部32。圆环状部31具有在径向上具有宽度(内周与外周之间的间隔)的圆环形状。多个保持壁部32沿圆环状部31的内周等间隔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12根引出线21a从定子20引出,因此线圈支架30具有12个保持壁部32。由于各保持壁部32沿圆环状部31的内周配置,因此各保持壁部32在圆环状部31的径向内侧保持各引出线21a。各保持壁部32具有能够沿轴向插入线圈21的引出线21a的开口部32a。各开口部32a沿轴向贯通圆环状部31。各保持壁部32沿各开口部32a的贯通圆环状部31的部分的内周面向轴向上侧延伸。即,各保持壁部32的内周面与各开口部32a的贯通圆环状部31的部分的内周面连续。在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马达,其具有:/n转子,其具有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n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对置地配置,并具有多个线圈;以及/n线圈支架,其支承分别从所述多个线圈向所述定子的轴向上侧引出的多根引出线,/n所述线圈支架具有:/n圆环状部,其位于比所述定子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并且具有圆环形状;/n多个保持壁部,它们沿着所述圆环状部的内周或者外周配置,并且向轴向上侧突出;以及/n至少一个肋,其从所述圆环状部向轴向下侧突出,/n所述多个保持壁部具有供所述多根引出线插入的开口部,/n所述多根引出线从该引出线的引出位置沿径向朝向所述多个保持壁部延伸,/n所述肋在径向上位于所述引出位置与所述多个保持壁部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928 JP 2018-1846401.一种马达,其具有:
转子,其具有以沿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
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对置地配置,并具有多个线圈;以及
线圈支架,其支承分别从所述多个线圈向所述定子的轴向上侧引出的多根引出线,
所述线圈支架具有:
圆环状部,其位于比所述定子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并且具有圆环形状;
多个保持壁部,它们沿着所述圆环状部的内周或者外周配置,并且向轴向上侧突出;以及
至少一个肋,其从所述圆环状部向轴向下侧突出,
所述多个保持壁部具有供所述多根引出线插入的开口部,
所述多根引出线从该引出线的引出位置沿径向朝向所述多个保持壁部延伸,
所述肋在径向上位于所述引出位置与所述多个保持壁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定子位于比所述转子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所述定子具有定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村紘通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