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锅炉排污水加热冷渣器冷却水回水的余热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704694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8 11: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利用锅炉排污水加热冷渣器冷却水回水的余热利用系统,换热管位于热水箱内,锅炉本体疏水来水管与连排来水管通过管道并管后经第一阀门与换热管的入口相连通,冷渣器冷却水回水管的出口分为两路,其中一路与冷却塔相连通,另一路经第二阀门与热水箱入口相连通,工业水来水管及自来水来水管与热水箱的入口相连通,热水箱的出口分为两路,其中一路经第三阀门与热水装车口相连通,另一路经第四阀门与热水并供热管道相连通,该系统能够有效的回收并利用锅炉排污水的热量。

Waste heat utilization system for heating cooling water return water of slag cooler by using boiler sewa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利用锅炉排污水加热冷渣器冷却水回水的余热利用系统
本技术属于锅炉设备
,涉及一种利用锅炉排污水加热冷渣器冷却水回水的余热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锅炉运行中,锅筒内的高温含盐软化水不断蒸发浓缩,为使炉水符合规定要求,需对锅炉水进行排污。排污方式分连续排污和定期排污两种,连续排污是从锅炉循环回路中含盐浓度最高的部位连续不间断的排除一定量的浓缩水并同时输人等量的新软化水,以降低炉水含盐量及碱度;定期排污是补充连续排污的不足,从锅炉下汽包等低点处排出汽包内的沉积物,以改善锅炉水质量。二者排出的水为锅炉额定压力下的饱和水温度(温度达250℃),带有极大的热能,排污量约为锅炉蒸发量的3%。很多企业将这些高温水直接排放到地沟中,造成大量热能和水资源的浪费。传统的冷渣器冷却是通过冷却塔实现的,冷却水在冷渣器内吸收热量后,回水被送至冷却塔降温散热,其余热散失到空气中,无法回收利用,同时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利用锅炉排污水加热冷渣器冷却水回水的余热利用系统,该系统能够有效的回收并利用锅炉排污水的热量。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述的利用锅炉排污水加热冷渣器冷却水回水的余热利用系统包括锅炉本体疏水来水管、连排来水管、第一阀门、换热管、冷渣器冷却水回水管、冷却塔、第二阀门、热水箱、工业水来水管、自来水来水管、第三阀门、热水装车口、第四阀门及热水并供热管道;换热管位于热水箱内,锅炉本体疏水来水管与连排来水管通过管道并管后经第一阀门与换热管的入口相连通,冷渣器冷却水回水管的出口分为两路,其中一路与冷却塔相连通,另一路经第二阀门与热水箱入口相连通,工业水来水管及自来水来水管与热水箱的入口相连通,热水箱的出口分为两路,其中一路经第三阀门与热水装车口相连通,另一路经第四阀门与热水并供热管道相连通。还包括定排来水管及定排扩容器,其中,定排来水管及定排扩容器与锅炉本体疏水来水管及连排来水管相连通。冷渣器冷却水回水管上设置有第五阀门。第一阀门与换热管的入口之间设置有第六阀门。工业水来水管上设置有第七阀门,自来水来水管上设置有第八阀门。热水箱的出口依次经第九阀门、热水泵、第十阀门及流量计与热水装车口及热水并供热管道相连通。定排扩容器的入口处设置有第十一阀门。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所述的利用锅炉排污水加热冷渣器冷却水回水的余热利用系统在具体操作时,利用冷渣器冷却水回水管输出的冷渣器冷却水回水吸收锅炉本体疏水来水管输出的锅炉本体疏水及连排来水管输出的连排来水的热量,吸收热量后的冷渣器冷却水回水送入热水装车口及热水并供热管道中,以实现回收并利用锅炉排污水热量的目的,在回收利用热能和水资源的同时为企业创造额外的经济效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可有效回收冷渣器冷却水回水,减少其通过冷却塔冷却后直接排放导致的水资源浪费。同时收回的热量可以作为热水输出,也可在冬天进行供暖,为企业创造额外的经济效益。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冷渣器冷却水回水管、21为第一阀门、22为第二阀门、23为第三阀门、24为第四阀门、25为第五阀门、26为第六阀门、27为第七阀门、28为第八阀门、29为第九阀门、210为第十阀门、211为第十一阀门、3为冷却塔、4为热水箱、5为锅炉本体疏水来水管、6为连排来水管、7为定排来水管、8为定排扩容器、9为管式换热器、10为热水泵、11为流量计、12为热水装车口、13为热水并供热管道、14为工业水来水管、15为自来水来水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参考图1,本技术所述的利用锅炉排污水加热冷渣器冷却水回水的余热利用系统包括锅炉本体疏水来水管5、连排来水管6、第一阀门21、换热管9、冷渣器冷却水回水管1、冷却塔3、第二阀门22、热水箱4、工业水来水管14、自来水来水管15、第三阀门23、热水装车口12、第四阀门24及热水并供热管道13;换热管9位于热水箱4内,锅炉本体疏水来水管5与连排来水管6通过管道并管后经第一阀门21与换热管9的入口相连通,冷渣器冷却水回水管1的出口分为两路,其中一路与冷却塔3相连通,另一路经第二阀门22与热水箱4入口相连通,工业水来水管14及自来水来水管15与热水箱4的入口相连通,热水箱4的出口分为两路,其中一路经第三阀门23与热水装车口12相连通,另一路经第四阀门24与热水并供热管道13相连通。本技术还包括定排来水管7及定排扩容器8,其中,定排来水管7及定排扩容器8与锅炉本体疏水来水管5及连排来水管6相连通。冷渣器冷却水回水管1上设置有第五阀门25;第一阀门21与换热管9的入口之间设置有第六阀门26;工业水来水管14上设置有第七阀门27,自来水来水管15上设置有第八阀门28;热水箱4的出口依次经第九阀门29、热水泵10、第十阀门210及流量计11与热水装车口12及热水并供热管道13相连通;定排扩容器8的入口处设置有第十一阀门211。本技术的具体操作过程为:锅炉本体疏水来水管5输出的锅炉本体疏水与连排来水管6输出的连排来水汇流后进入到换热管9中进行放热;冷渣器冷却水回水管1输出的冷渣器冷却水回水分为两路,其中一路进入到冷却塔3中,另一路进入到热水箱4中进行吸热,当冷渣器冷却水回水不足时,工业水来水管14和自来水来水管15输出的水进入到热水箱4中进行吸热,热水箱4输出的吸热后的水分为两路,其中一路经热水装车口12直接输送至罐车中,另一路经热水并供热管道13并入供热管道中。工业水来水管14和自来水来水管15的补水作为冷渣器冷却水不足的备用方案;换热管9可以由光管或翅片管等强化传热管组成。定排扩容器8主要用来吸收定排来水管7的定期排污水,因定排水排放时间短、温度高,普通换热器难以适应此种短时高热能的快速回收利用,故定排水难以回收利用其余热。利用锅炉排污水,通过换热器加热冷渣器冷却水回水,实现锅炉排污水的余热利用,减少冷渣器冷却水回水通过冷却塔3冷却后直接排放导致的水资源浪费,在实际操作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相应参数,改变排污水流量、冷渣器冷却水回水流量、热水流量及热水温度等性能参数。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技术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利用锅炉排污水加热冷渣器冷却水回水的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锅炉本体疏水来水管(5)、连排来水管(6)、第一阀门(21)、换热管(9)、冷渣器冷却水回水管(1)、冷却塔(3)、第二阀门(22)、热水箱(4)、工业水来水管(14)、自来水来水管(15)、第三阀门(23)、热水装车口(12)、第四阀门(24)及热水并供热管道(13);/n换热管(9)位于热水箱(4)内,锅炉本体疏水来水管(5)与连排来水管(6)通过管道并管后经第一阀门(21)与换热管(9)的入口相连通,冷渣器冷却水回水管(1)的出口分为两路,其中一路与冷却塔(3)相连通,另一路经第二阀门(22)与热水箱(4)入口相连通,工业水来水管(14)及自来水来水管(15)与热水箱(4)的入口相连通,热水箱(4)的出口分为两路,其中一路经第三阀门(23)与热水装车口(12)相连通,另一路经第四阀门(24)与热水并供热管道(13)相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锅炉排污水加热冷渣器冷却水回水的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锅炉本体疏水来水管(5)、连排来水管(6)、第一阀门(21)、换热管(9)、冷渣器冷却水回水管(1)、冷却塔(3)、第二阀门(22)、热水箱(4)、工业水来水管(14)、自来水来水管(15)、第三阀门(23)、热水装车口(12)、第四阀门(24)及热水并供热管道(13);
换热管(9)位于热水箱(4)内,锅炉本体疏水来水管(5)与连排来水管(6)通过管道并管后经第一阀门(21)与换热管(9)的入口相连通,冷渣器冷却水回水管(1)的出口分为两路,其中一路与冷却塔(3)相连通,另一路经第二阀门(22)与热水箱(4)入口相连通,工业水来水管(14)及自来水来水管(15)与热水箱(4)的入口相连通,热水箱(4)的出口分为两路,其中一路经第三阀门(23)与热水装车口(12)相连通,另一路经第四阀门(24)与热水并供热管道(13)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锅炉排污水加热冷渣器冷却水回水的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排来水管(7)及定排扩容器(8),其中,定排来水管(7)及定排扩容器(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庆刘冠杰郭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