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吊顶的吊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0027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8 10: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于吊顶的吊扇,属于吊顶风扇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吊顶组件、连接杆、电机和多片扇叶,吊顶组件由从上至下相互组合在一起的挂接顶板、扣接件、第一连接筒和第二连接筒组成,挂接顶板和扣接件焊接在一起,第一连接筒的一端扣接在扣接件的内部,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筒相互插接,第二连接筒的内部安装有缠绕轴、两个回位弹簧和缠绕带,两个回位弹簧分别固定连接在缠绕轴的左右两端,两个回位弹簧远离缠绕轴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二连接筒内壁的左右两侧,缠绕轴和两个回位弹簧均与第二连接筒的底面平行。该种便于吊顶的吊扇,在进行吊顶安装时十分省力,无需多人配合安装,吊顶十分便捷。

A ceiling fa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吊顶的吊扇
本技术涉及吊顶风扇
,特别涉及一种便于吊顶的吊扇。
技术介绍
随着全球变暖及环保节能的趋势,空调这种高耗电的家电越来越受限制使用,一台空调相当于20台吊扇的用电量,在温度不超过30℃时用风扇是完全可以达到降温驱热的功效,而在所有种类的风扇里,只有吊扇在同样的电量下所产生的风量最大,所以吊扇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而且实验研究发现用吊扇配合空调使用可以减少空调的负载,在工业生产干燥领域,吊扇是一种能够实现节能以及提升干燥效果的装置,被广泛运用。吊扇都是通过吊顶的方式进行安装,由于吊扇重量较大,现有的吊扇在进行吊顶安装时较为费力,往往需要多人配合安装,十分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吊顶的吊扇,该种便于吊顶的吊扇,在进行吊顶安装时十分省力,无需多人配合安装,吊顶十分便捷。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便于吊顶的吊扇,包括吊顶组件、连接杆、电机和多片扇叶,所述吊顶组件由从上至下相互组合在一起的挂接顶板、扣接件、第一连接筒和第二连接筒组成,所述挂接顶板和所述扣接件焊接在一起,所述第一连接筒的一端扣接在所述扣接件的内部,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筒相互插接,所述第二连接筒的内部安装有缠绕轴、两个回位弹簧和缠绕带,两个所述回位弹簧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缠绕轴的左右两端,两个所述回位弹簧远离所述缠绕轴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筒内壁的左右两侧,所述缠绕轴和两个所述回位弹簧均与所述第二连接筒的底面平行,所述缠绕带的一端与所述缠绕轴固定连接后缠绕在所述缠绕轴的外壁,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筒固定连接;所述电机通过所述连接杆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筒的底部,多片所述扇叶沿着所述电机的侧壁等距安装。进一步的,所述挂接顶板的前部边缘处对称开设有两个U型槽,两个所述U型槽分别位于所述扣接件的左右两侧,且所述挂接顶板位于两个所述U型槽外侧的位置分别开设有两个通孔。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筒扣接在所述扣接件内部的部位设置有凸缘,且所述凸缘与所述扣接件的内壁相抵。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筒和所述第二连接筒连接端的外壁均设置有螺纹,且所述第一连接筒和所述第二连接筒的螺纹部位活动套接有螺环,所述螺环的外壁设置有防滑纹。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种便于吊顶的吊扇在进行吊顶安装时,将吊扇拆分为两部分后分别吊顶安装,并且在吊顶安装过程中能够借助吊顶组件产生的反弹力来达到省力的目的,从而使得整个吊扇在进行吊顶安装时十分省力,无需多人配合安装,吊顶十分便捷。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吊顶组件剖面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一连接筒和第二连接筒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拉伸回位组件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挂接顶板和扣接件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挂接顶板与墙面安装结构示意图。图中:1、吊顶组件;101、挂接顶板;102、扣接件;103、第一连接筒;104、第二连接筒;1041、缠绕轴;1042、回位弹簧;1043、缠绕带;105、螺环;2、连接杆;3、电机;4、扇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请参阅图1-6,一种便于吊顶的吊扇,包括吊顶组件1、连接杆2、电机3和多片扇叶4,吊顶组件1由从上至下相互组合在一起的挂接顶板101、扣接件102、第一连接筒103和第二连接筒104组成,挂接顶板101和扣接件102焊接在一起,第一连接筒103的一端扣接在扣接件102的内部,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筒104相互插接,第二连接筒104的内部安装有缠绕轴1041、两个回位弹簧1042和缠绕带1043,两个回位弹簧1042分别固定连接在缠绕轴1041的左右两端,两个回位弹簧1042远离缠绕轴1041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二连接筒104内壁的左右两侧,缠绕轴1041和两个回位弹簧1042均与第二连接筒104的底面平行,缠绕带1043的一端与缠绕轴1041固定连接后缠绕在缠绕轴1041的外壁,另一端与第一连接筒103固定连接;电机3通过连接杆2连接在第二连接筒104的底部,多片扇叶4沿着电机3的侧壁等距安装。通过以上技术方案,在对本技术进行吊顶安装时,会先将第一连接筒103和第二连接筒104拆分开来,从而将整个吊扇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中上部组件部件少质量轻,包括了挂接顶板101、扣接件102和第一连接筒103,下部组件部件多质量较重,包括有第二连接筒104、连接杆2、电机3和扇叶4,上下两部分由缠绕带1043连接起来,吊扇拆分完毕之后,先将下部组件放置在地面,然后对上部组件进行吊顶安装,具体步骤是:先将整个上部组件托举起来,直至挂接顶板101紧贴吊顶墙面,再通过螺栓将挂接顶板101固定住,从而完成了整个上部组件的吊顶安装,且由于上部组件的质量很轻,因此在对上部组件进行吊顶安装时,十分省力,并且在上部组件向上托举的过程中,第一连接筒103和第二连接筒104的距离逐渐增大,从而使缠绕带1043由原本的缠绕状态被逐渐拉直伸长,缠绕带1043受拉力后带动缠绕轴1041进行转动,在缠绕轴1041转动过程中产生动能,缠绕轴1041将动能传递给回位弹簧1041后,两个回位弹簧1041发生剧烈形变并生成回弹力,此时回位弹簧1041将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并且在上部组件吊顶完毕时,两个回位弹簧1041的弹性势能最大,上部组件吊顶完毕后,再对下部组件进行吊顶安装,将下部组件向上托举起来,此过程中,第一连接筒103和第二连接筒104的距离逐渐缩小,使得缠绕带1043回缩,并重新缠绕在缠绕轴1041的外壁,缠绕轴1041逐渐回转至原有位置,此时两个回位弹簧1041的弹性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缠绕轴1041和缠绕带1043在动能的驱动下快速回转和回缩,使得整个下部组件快速上升,下部组件上升过程中两个回位弹簧1041的形变程度逐渐变小并最终恢复原样,实现了在向上托举下部组件时能够借助两个回位弹簧1041在回弹过程中转化的动能,节省一部分力量,最后,将第一连接筒103和第二连接筒104连接在一起,从而将上部组件和下部组件组合在一起,完成对本技术的吊顶安装。实施例2参照图5,一种便于吊顶的吊扇,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挂接顶板101的前部边缘处对称开设有两个U型槽,两个U型槽分别位于扣接件102的左右两侧,可预先在吊顶安装面处竖直插接两个螺栓,再将挂接顶板101通过两个U型槽沿着两个螺栓的杆部滑入后卡接在一起,由此实现对挂接顶板101乃至整个上部组件的初步固定,在后续对挂接顶板101进一步固定时无需用手托举,较为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吊顶的吊扇,包括吊顶组件(1)、连接杆(2)、电机(3)和多片扇叶(4),其特征在于:/n所述吊顶组件(1)由从上至下相互组合在一起的挂接顶板(101)、扣接件(102)、第一连接筒(103)和第二连接筒(104)组成,所述挂接顶板(101)和所述扣接件(102)焊接在一起,所述第一连接筒(103)的一端扣接在所述扣接件(102)的内部,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筒(104)相互插接,所述第二连接筒(104)的内部安装有缠绕轴(1041)、两个回位弹簧(1042)和缠绕带(1043),两个所述回位弹簧(1042)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缠绕轴(1041)的左右两端,两个所述回位弹簧(1042)远离所述缠绕轴(1041)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筒(104)内壁的左右两侧,所述缠绕轴(1041)和两个所述回位弹簧(1042)均与所述第二连接筒(104)的底面平行,所述缠绕带(1043)的一端与所述缠绕轴(1041)固定连接后缠绕在所述缠绕轴(1041)的外壁,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筒(103)固定连接;/n所述电机(3)通过所述连接杆(2)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筒(104)的底部,多片所述扇叶(4)沿着所述电机(3)的侧壁等距安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吊顶的吊扇,包括吊顶组件(1)、连接杆(2)、电机(3)和多片扇叶(4),其特征在于:
所述吊顶组件(1)由从上至下相互组合在一起的挂接顶板(101)、扣接件(102)、第一连接筒(103)和第二连接筒(104)组成,所述挂接顶板(101)和所述扣接件(102)焊接在一起,所述第一连接筒(103)的一端扣接在所述扣接件(102)的内部,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筒(104)相互插接,所述第二连接筒(104)的内部安装有缠绕轴(1041)、两个回位弹簧(1042)和缠绕带(1043),两个所述回位弹簧(1042)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缠绕轴(1041)的左右两端,两个所述回位弹簧(1042)远离所述缠绕轴(1041)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筒(104)内壁的左右两侧,所述缠绕轴(1041)和两个所述回位弹簧(1042)均与所述第二连接筒(104)的底面平行,所述缠绕带(1043)的一端与所述缠绕轴(1041)固定连接后缠绕在所述缠绕轴(1041)的外壁,另一端与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小弟
申请(专利权)人:横峰县江鑫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