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排气通风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69087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8 08: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梯排气通风系统,包括电梯轿厢;所述电梯轿厢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导风机构和第二导风机构,所述第一导风机构和第二导风机构之间通过排风管连通;所述第一导风机构和第二导风机构分别设置有将气流导入的导风口,所述导风口的截面面积沿气流流动方向逐渐减小,所述导风口出风端分别设置有单向通风阀;所述排风管上设置有若干排风孔;所述电梯轿厢侧壁上部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通风孔第二通风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电梯上下运行时空气流动特点,强制将空气导入轿厢内,同时,通过轿厢侧壁的通气孔置换出轿厢内污浊空气,以此实现轿厢内的空气流通,具有节能降噪的优点。

Elevator exhaust ventilat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梯排气通风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通风系统,尤其涉及电梯排气通风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电梯的使用安全性和舒适性越来越被人重视。电梯轿厢关门时基本形成一种相对密封的体系,体系内部空气基本不能流通,极易引起轿厢乘员的烦闷感和窒息感,严重者甚至会引起轿厢乘员窒息死亡,特别是当轿厢乘员数量较多,轿厢内存在异味时,轿厢乘员的烦闷感和窒息感会特别明显。因此,为了缓解轿厢人员的烦闷感和窒息感,通常会设计强制通风设备来加强轿厢内的空气流通。但目前常用的轿厢强制通风设备通常需要引风机来进行强制通风,一方面会产生较大的噪音,影响轿厢乘员的舒适性,另一方面也会消耗较大的能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靠轿厢自然通风且低噪音的电梯排气通风系统。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梯排气通风系统,包括电梯轿厢;所述电梯轿厢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导风机构和第二导风机构,所述第一导风机构和第二导风机构之间通过排风管连通;所述第一导风机构和第二导风机构分别设置有将气流导入的导风口,所述导风口的截面面积沿气流流动方向逐渐减小,所述导风口出风端分别设置有单向通风阀;所述排风管上设置有若干排风孔;所述电梯轿厢侧壁上部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通风孔第二通风孔。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风机构和第二导风机构的导风口出风端设置有空气过滤器。进一步地,所述空气过滤器内装有活性炭空心球。进一步地,所述排风管有四个,分别设置在电梯轿厢的四个角落。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风机构和排风管之间、所述第二导风机构和排风管之间分别通过分风管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风机构和第二导风机构的导风口进风端尺寸与电梯轿厢的尺寸相当。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分别以百叶窗形式开设。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风孔的百叶窗叶片呈倾斜设置,所述叶片靠近电梯轿厢内部的一端高于其另一端;所述第二通风孔的百叶窗叶片呈倾斜设置,所述叶片靠近电梯轿厢内部的一端低于其另一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在轿厢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导风机构,利用电梯上下运行时空气流动特点,强制将空气导入轿厢内,同时,通过轿厢侧壁的通气孔置换出轿厢内污浊空气,以此实现轿厢内的空气流通。本技术利用轿厢自然通风,避免了引风机的使用,一方面可以避免引风机产生噪音,另一方面可以节约能源。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示意图;附图编号说明:1、轿厢,2、第一导风机构,3、第二导风机构,4、空气过滤器,5、单向通风阀,6、分风管,7、排风管,8、排风孔,9、第一通风孔,10、叶片,11、第二通风孔,12、导风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1所示,一种电梯排气通风系统,包括电梯轿厢1;所述电梯轿厢1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导风机构2和第二导风机构3,所述第一导风机构2和第二导风机构3之间通过排风管7连通;所述第一导风机构2和第二导风机构3分别设置有将气流导入的导风口12,所述导风口12的截面面积沿气流流动方向逐渐减小,所述导风口12出风端分别设置有单向通风阀5;所述排风管7上设置有若干排风孔8;所述电梯轿厢1侧壁上部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通风孔9第二通风孔11。在轿厢顶1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导风机构,利用电梯上下运行时空气流动特点,强制将空气导入轿厢1内,同时,通过轿厢侧壁的通气孔置换出轿厢内污浊空气,可以实现轿厢内的自然通风。将第一导风机构2和第二导风机构3的导风口设置成沿气流流动方向截面面积逐渐减小的导风口,一方面可以增大导风效果,另一方面,可产生节流效应使得气体的流速增加,温度降低,提高轿厢内的舒适性。为了提高进入轿厢的空气质量,防止空气中的粉尘等杂质进入轿厢,所述第一导风机构2和第二导风机构3的导风口出风端分别设置有空气过滤器4,所述空气过滤器4内装有活性炭空心球。为了提高轿厢内的空气流通效果,所述第一导风机构2和第二导风机构3的导风口进风端尺寸与电梯轿厢1的尺寸相当;所述排风管7有四个,分别设置在电梯轿厢1的四个角落;所述第一导风机构2和排风管7之间、所述第二导风机构3和排风管7之间分别通过分风管6连通。将第一导风机构2和第二导风机构3的导风口进风端设置成与轿厢尺寸相当,可以增大导风机构的导风量,提高轿厢内的空气流通效果;通过分风管6可以使导风机构倒入的空气分散到各个排气管7中;将排风管7设置在轿厢1的四个角落,可以使空气均匀的导入轿厢1内,提高轿厢1内空气的均匀性。为了进一步提高空气流通效果,所述第一通风孔9和第二通风孔11分别以百叶窗形式开设;所述第一通风孔9的百叶窗叶片10呈倾斜设置,所述叶片10靠近电梯轿厢内部的一端高于其另一端;所述第二通风孔11的百叶窗叶片10呈倾斜设置,所述叶片10靠近电梯轿厢内部的一端低于其另一端。工作原理:本方案巧妙利用了电梯上下运行时空气气流特点,通过单向通风阀5单向导通,强制实现轿厢1内空气置换。具体过程如下:当电梯轿厢1在上升过程中,轿厢顶部的单向通风阀5在气流作用下向下单向导通,由于轿厢底部的单向通风阀5处于封闭状态,电梯井道中气流经轿厢顶部的单向通风阀5、排风孔8以及第二通风孔11的百叶窗进入电梯轿厢1内部,强制增加进入轿厢内新鲜空气量,利用空气对流原理通过第一通风孔9的百叶窗置换出轿厢1内污浊空气;当电梯轿厢1在下降过程中,轿厢底部的单向通风阀5在气流作用下向下单向导通,由于轿厢顶部的单向通风阀5处于封闭状态,电梯井道中气流经轿厢底部的单向通风阀5、排风孔8以及第一通风孔9的百叶窗进入电梯轿厢1内部,强制增加进入轿厢内空气量,利用空气对流原理通过第二通风孔11的百叶窗置换出轿厢内污浊空气;并当电梯轿厢1处于静止状态时,由于第一通风孔9和第二通风孔11的百叶窗始终处于开启状态,有效增大了轿厢通风面积,实现了轿厢内部与外界的有效空气对流。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有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梯排气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梯轿厢;所述电梯轿厢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导风机构和第二导风机构,所述第一导风机构和第二导风机构之间通过排风管连通;所述第一导风机构和第二导风机构分别设置有将气流导入的导风口,所述导风口的截面面积沿气流流动方向逐渐减小,所述导风口出风端分别设置有单向通风阀;所述排风管上设置有若干排风孔;所述电梯轿厢侧壁上部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通风孔第二通风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排气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梯轿厢;所述电梯轿厢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导风机构和第二导风机构,所述第一导风机构和第二导风机构之间通过排风管连通;所述第一导风机构和第二导风机构分别设置有将气流导入的导风口,所述导风口的截面面积沿气流流动方向逐渐减小,所述导风口出风端分别设置有单向通风阀;所述排风管上设置有若干排风孔;所述电梯轿厢侧壁上部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第一通风孔第二通风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排气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机构和第二导风机构的导风口出风端设置有空气过滤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排气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过滤器内装有活性炭空心球。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排气通风系统,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俍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时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