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距虾脊兰野外回归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687815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8 07: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距虾脊兰野外回归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组织培养的无距虾脊兰繁殖速度快、繁殖系数大,克服了野外萌发率极低的现状,从种子转化到再生植株的时间极短,确定了适宜无距虾脊兰野外回归的林分环境,提高了无距虾脊兰野外回归的存活率。

A method of field regression for acromion shrimp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距虾脊兰野外回归方法专利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距虾脊兰野外回归方法,属于濒危植物保育

技术介绍
无距虾脊兰为兰科虾脊兰属,是中国特有种。无距虾脊兰于1951年首次在浙江省临安西天目山境内发现并命名,其模式标本即采自西天目山。其它分布地仅限于江西武宁、福建崇安及沙县、贵阳及梵净山等地。《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将虾脊兰属植物全部列为濒危或濒临灭绝等级,2015年专家对中国虾脊兰属的生存状况重新进行了评估,明确了无距虾脊兰的濒危等级为极危。无距虾脊兰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其总状花序上疏生数朵淡紫色小花,典雅清秀,植株飘逸挺拔。无距虾脊兰野生种群的繁育能力低下,其种子细小,野外萌发率极低,实生苗少,对种群的更新和维持贡献较小。其自然种群主要以无性繁殖为主,但每个基株的分株一般只有1~2个,自然繁殖系数较低,当母株受到侵害时,直接影响到种群数量的稳定性,小的种群存在随时灭绝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无距虾脊兰野生种群有性繁殖能力低下、野生资源濒临灭绝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无距虾脊兰种苗野外回归的技术,提高了无距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距虾脊兰野外回归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n(1)人工授粉及蒴果选择/n对野外处于盛花期的无距虾脊兰开花植株进行人工授粉,采摘授粉后合适胚龄的幼果;/n(2)无菌播种/n取出幼果中的种子,将种子抖落在基础MS培养基表面发育形成原球茎;/n(3)种苗繁育/n将原球茎再转接到增殖培养基中获得无菌萌发植株,在壮苗培养基上进行壮苗培养,培养获得无菌瓶苗;/n(4)种苗的移栽驯化/n选取健壮的无菌瓶苗,将小苗移栽于育苗盘中,在温室大棚中进行驯化栽培,获得回归苗;/n(5)回归生境选择与栽植/n选择与原生境相似或邻近的林分环境栽培定植回归苗。/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距虾脊兰野外回归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1)人工授粉及蒴果选择
对野外处于盛花期的无距虾脊兰开花植株进行人工授粉,采摘授粉后合适胚龄的幼果;
(2)无菌播种
取出幼果中的种子,将种子抖落在基础MS培养基表面发育形成原球茎;
(3)种苗繁育
将原球茎再转接到增殖培养基中获得无菌萌发植株,在壮苗培养基上进行壮苗培养,培养获得无菌瓶苗;
(4)种苗的移栽驯化
选取健壮的无菌瓶苗,将小苗移栽于育苗盘中,在温室大棚中进行驯化栽培,获得回归苗;
(5)回归生境选择与栽植
选择与原生境相似或邻近的林分环境栽培定植回归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距虾脊兰野外回归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培养基的成分为MS+30g·L-1蔗糖+8.0g·L-1琼脂,pH=5.8。


3.根据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无距虾脊兰野外回归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增殖培养基的成分为MS+1.0mg·L-16-BA+0.05mg·L-1NAA,pH=5.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距虾脊兰野外回归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敏王彩霞张莹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