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哲人专利>正文

烟道热能高效回收利用除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68519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烟道热能高效回收利用除尘装置,包括带有折流板和复合化学介质管的内胆,进出水管、沉降室、烟尘分离室,其特征是进烟筒上端的内胆由伞状折流板和复合化学介质管组成一次热交换室,内胆外壁与间隔板间装有烟尘螺旋导向装置,内胆上部由连通管连接装有复合化学介质管的外胆,组成二次热交换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热能回收与消烟除尘于一体等优点。适用于小型立式锅炉和大型锅炉及各种工业窑炉上。(*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烟气余热回收及除尘,适用于小型立式锅炉、大型锅炉及各种工业窑炉。目前烟道余热回收,如中国专利CN2080139U《一种空气预热器》,该预热器由板式换热器和分离式热管换热器结合在一起构成。它的应用是有局限性的,如小型锅炉不适用,板式换热器烟气通道和空气通道阻力比较大,增大鼓、引风机的功率。该预热器只回收烟道中的热能,不能将烟气中的尘粒去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占地面积小、回收热效高和集热能回收与消烟除尘于一体的烟道热能高效回收利用除尘装置。本技术烟道热能高效回收利用除尘装置,包括带有折流板和复合化学介质管与烟道相连接的内胆,进水管、出水管、沉降室、烟尘分离室以及外壳,其特征是连接烟道进烟筒外圆周边上的圆台状斜板与外壳之间组成沉降室,装于进烟筒上端的内胆由伞状折流板、内胆外壁和内胆封头及在伞状折流板面的同心圆上均布的复合化学介质管组成一次热交换室,水平套装在内胆封头上的环状T形挡烟圈与内胆外围的圆筒形间隔板之间形成连通烟尘分离室的狭长缝隙,内胆外壁与间隔板之间装有螺旋形烟尘螺旋导向装置,间隔板外壳和挡烟圈之间为烟尘分离室及烟气出口,内胆的上部由连通管连接装有复合化学介质管的外胆组成二次热交换室。烟道热能高效回收及除尘装置,是装在锅炉、窑炉的烟道上,烟气通过复合化学介质管至伞状折流板,将烟气折向四周,通过复合化学介质管分成若干小流,由于复合化学介质管管内装有特殊配方的高效的传导介质,以低温开始沸腾吸热、冷凝放热的相变机理进行传导,传导系数大,因此采用该技术在本装置内,使烟道中的热能得以充分的吸收,通过烟气的折流和复合化学介质管阻挡分流,迫使尘粒从烟气中分离出来,落入沉降室,净化后的烟气通过沉降室顶部进入螺旋导向装置迫使烟气进行旋转,靠离心力使经第一次净化后的烟气中的尘粒惯性作用带到螺旋装置周边,含尘烟气沿间隔板壁上狭长缝隙进入分离室中,将烟气中的粒尘分离出来,净化的烟气沿沉降室上升至挡烟圈,出口与螺旋装置净化烟气混合后,经第二段对流复合化学介质管进行二次热能回收,同经引风机、烟囱排入大气中。本技术与现有技术比较具有以下优点1.制造工艺、装置结构简单,紧凑合理,占地面积小;2.适用性强,可应用在小型立式锅炉和大型锅炉及各种工业窑炉;3.由于采用了复合化学介质管、伞状折流板、螺旋装置,回收热效高,除尘效果好,而且热能回收、除尘于一体。本技术由以下附图及实施例给出。附图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视图。烟道热能高效回收利用除尘装置,主要有五大部分组成沉降室(1)、内胆(2)、外胆(3)、复合化学介质管(4)、外壳(5)。以10吨锅炉为例。说明如下沉降室(1)进烟筒(1.1)用δ=3mm钢板卷成φ900mm×1000mm圆筒,斜板(1.2)δ=3mm钢板焊成圆台状,内夹角为45度,内圆φ900mm,外圆φ1600mm,高360mm,圆台状顶与进烟筒(1.1)上口下520mm垂直焊接。放灰管(1.3)D100×300mm2个。内胆(2)用δ=4mm钢板卷成φ1100mm×600mm圆筒,伞状折流板(2.1)由8块δ=6mm扇形钢板焊接组成外圆φ1100mm,高317mm伞状。内胆封头(2.2)为圆台形,用δ=4mm钢板卷成上口φ108mm,下口φ1100mm高317mm。再将内胆(2),伞状折流板(2.1),内胆封头(2.2)组成焊接,在伞状折流板(2.1)面的同心圆上铣孔φ52mm共计121个均匀分布,将复合化学介质管(4)φ51mm×800mm121根焊接在伞状折流板(2.1)上,外露300mm。螺旋导向装置(2.3)δ=6mm,r1=1300mm,长800mm钢板8块,以内胆(2)底边为准,成36度夹角均匀分布焊接,间隔板(2.6)δ=4mm钢板卷成中φ1400mm×900mm焊在螺旋导向装置(2.3)上边沿下100mm处,挡烟圈(2.7)是由δ=3mm钢板φ1350mm×φ1500mm与φ1400mm×100mm圆圈组成,焊在螺旋导向装置上,距间隔板(2.6)50mm,形成狭长缝隙(2.4)和烟气出口(2.5),进水管(7)φ108mm×300mm无缝管通过间隔板(2.6)焊在内胆(2)下边沿上75mm处,外胆(3)由外胆内壁(3.1)δ=4mm钢板卷成φ900mm×700mm,外胆下封头(3.2)δ=6mm钢板卷成圆台形φ900mm×φ1600mm×200mm,复合化学介质管(4)φ51×800mm81根均匀分布在外胆下封头(3.2)外露300mm焊接,外壳(5)δ=4mm钢板卷成φ1600mm×2800mm圆筒,封头(5.1)δ=6mm钢板割成φ1650mm×850mm,扳过与外壳(5)外胆内壁(3.1)高出封头100mm外胆下封头(3.2)焊接,组装。将内胆(2)装进外壳(5)内,距外胆下封头(3.2)下边350mm处为挡烟圈位置,调整后将支承板(6)δ=6mm 100mm×200mm 8块均匀分布焊在外壳(5),间隔板(2.6)上。然后将内胆(2),外胆(3)用连通管(8)φ108mm无缝管连接上,出水管(9)φ108mm×200mm焊在封头上,将进烟筒(1.1)装进外壳(5)内斜板(1.2)下边与外壳(5)边平齐焊接,将放灰管(1.3)最底处焊接。权利要求1.一种烟道热能高效回收利用除尘装置,包括带有折流板(2.1)和复合化学介质管(4)与烟道相连接的内胆(2),进水管(7)、出水管(9)、沉降室(1)、烟尘分离室以及外壳(5),其特征在于连接烟道进烟筒(1.1)外圆周边上的圆台状斜板(1.2)与外壳(5)之间组成沉降室(1),装于进烟筒(1.1)上端的内胆(2)由伞状折流板(2.1)、内胆外壁和内胆封头(2.2)及在伞状折流板(2.1)面的同心圆上均布的复合化学介质管(4)组成一次热交换室,水平套装在内胆封头(2.2)上的环状T形挡烟圈(2.7)与内胆(2)外围的圆筒形间隔板(2.6)之间形成连通烟尘分离室的狭长缝隙(2.4),内胆外壁与间隔板(2.6)之间装有螺旋形烟尘螺旋导向装置(2.3),间隔板(2.6)与外壳(5)和挡烟圈(2.7)之间为烟尘分离室及烟气出口(2.5),内胆(2)的上部由连通管(8)连接装有复合化学介质管(4)的外胆(3),组成二次热交换室。专利摘要一种烟道热能高效回收利用除尘装置,包括带有折流板和复合化学介质管的内胆,进出水管、沉降室、烟尘分离室,其特征是进烟筒上端的内胆由伞状折流板和复合化学介质管组成一次热交换室,内胆外壁与间隔板间装有烟尘螺旋导向装置,内胆上部由连通管连接装有复合化学介质管的外胆,组成二次热交换室。本技术具有热能回收与消烟除尘于一体等优点。适用于小型立式锅炉和大型锅炉及各种工业窑炉上。文档编号F23J15/00GK2352830SQ9824004公开日1999年12月8日 申请日期1998年8月20日 优先权日1998年8月20日专利技术者刘哲人, 孙恩国, 卢映东 申请人:刘哲人, 孙恩国, 卢映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烟道热能高效回收利用除尘装置,包括带有折流板(2.1)和复合化学介质管(4)与烟道相连接的内胆(2),进水管(7)、出水管(9)、沉降室(1)、烟尘分离室以及外壳(5),其特征在于:连接烟道进烟筒(1.1)外圆周边上的圆台状斜板(1.2)与外壳(5)之间组成沉降室(1),装于进烟筒(1.1)上端的内胆(2)由伞状折流板(2.1)、内胆外壁和内胆封头(2.2)及在伞状折流板(2.1)面的同心圆上均布的复合化学介质管(4)组成一次热交换室,水平套装在内胆封头(2.2)上的环状T形挡烟圈(2.7)与内胆(2)外围的圆筒形间隔板(2.6)之间形成连通烟尘分离室的狭长缝隙(2.4),内胆外壁与间隔板(2.6)之间装有螺旋形烟尘螺旋导向装置(2.3),间隔板(2.6)与外壳(5)和挡烟圈(2.7)之间为烟尘分离室及烟气出口(2.5),内胆(2)的上部由连通管(8)连接装有复合化学介质管(4)的外胆(3),组成二次热交换室。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哲人孙恩国卢映东
申请(专利权)人:刘哲人孙恩国卢映东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23[中国|黑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