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建民专利>正文

自排式防串烟防倒灌排风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8220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自排式防串烟防倒灌排风道,由从住宅楼最底层竖直贯穿到顶层的主排风道和在每层楼的排风道内设置的一个或多个辅助排风道构成,辅助排风道内的排风口处设置自排器,排风道顶端出屋面处设置抽力器;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使排风道中保持稳定负压,彻底消除油烟串烟和倒灌现象,且具有结构简单、性能稳定、造价低廉等优点。(*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通风排烟领域构件,具体来说是一种住宅集中排放系统中的垂直烟道。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城市居民多居住在多层及中、高层住宅楼内,为解决油烟排放问题,国家建设部规定99年起必须在新建住宅厨厕的建筑墙体内安设竖向集中式排烟道,即把各户用抽油烟机、排气扇排出的气体统一经专用管道送往高空。然而实际生活中,当多台抽油烟机、排气扇同时工作时,烟道内油、烟气体会在各个楼层发生气压变化而形成负压,容易出现‘倒灌’‘串气’等现象,造成二次污染。为解决此问题,建筑商们在烟道内安装了各种‘止逆阀’,但效果不甚理想。往往使用一段时间后就由于油污粘连使阀片开合失灵,维护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使通道内保持稳定负压状态,防止串烟、倒灌现象出现的自排式排风道。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排风道1包括主排风道2和多个辅助排风道3,主排风道2是一个空腔的筒状体,从住宅楼最底层竖直贯穿到顶层共分为首层4、中间段5、顶层6三个部分。在每层楼的排风道1内均设有1个或多个辅助排风道3,在辅助排风道3内排风口7处设置自排器8,自排器8与每户的烟道排气口相通。在顶层6上端即楼顶层出屋面处设置抽力器16。本技术所述的自排器8是这样实现的与每户的烟道排气口连通的进风管15穿过托板14从自排器壳体9的一侧插入自排器8内,壳体9上端为开放式的导风口10,下端与导油管11连接,储油盒12一端卡接在托板14上,并与导油管11相连通,挡板13在储油盒12下方并固定在托板14上,托板14与排风道1外壁搭接。本技术所述的抽力器16由抽力器主体17、抽力器排风口18和顶盖19构成,主体17为空心体,在其外周侧面上开设排风口18,主体17上端设置顶盖19。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成本低廉。根据油烟气在各楼层间的气压变化不同,在排风道首层、中间段和顶层的辅助排风道的结构布局也不同(在中间段第3楼层的结构是固定的),从而实现排风道内始终保持负压。自排器安设在辅助排风道内,即使没有抽油烟机和排风扇的作用,自排器也可以依靠辅助排风道内由底向上流动的气压,带动油烟从出风口排出,即形成所谓‘自排’。同时,油烟气中的油脂,可以通过导油管流入储油盒。储油盒可以由排烟道外部直接取出清洗。抽力器装置在楼顶高出房屋处,能避免排风道外界的气流与道体内向外排放的气流形成对流产生倒灌。抽力器与换气扇配合使用时,排风效果会大为提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所述自排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间段第3楼层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首层和顶层的结构示意图,图5-a、5-b、5-c,为本技术中间段(除第3楼层外)的各种实施例,图6,为本技术所述稳压辅助排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安装有换气扇时的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排风道,2主排风道,3辅助排风道,4排风道首层,5排风道中间段,6排风道顶层,7排风口,8自排器,9自排器壳体,10导风口,11导油管,12储油盒,13挡板,14托板,15进风管,16抽力器,17抽力器主体,18抽力器出风口,19顶盖,20换气扇,21阻挡板,22稳压辅助排风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参照图1、2,排风道1包括主排风道2和多个辅助排风道3,主排风道2是一个空腔的筒状体,从住宅楼最底层竖直贯穿到顶层共分为首层4、中间段5、顶层6三个部分,在每层楼的排风道1内均设有1个或多个辅助排风道3,在辅助排风道3内排风口7处设置自排器8,在顶层6上端即楼顶层出屋面处设置抽力器15。由于自排器8与每户的烟道排气口连通,油烟气经由自排器进风管15流入自排器壳体9内,并从自排器导风口10排入辅助排风道3。同时油烟气中的油脂,可以通过导油管11流入储油盒12储存起来。油烟气经过主排风道2和辅助排风道3从底层向建筑顶层上升最后通过抽力器出风口18排出。如图3所示,本技术在第3楼层设置有彼此间隔10~2000mm两个辅助排风道3,主排风道2在第3楼层底即第2、3楼层交界处安设有阻挡板21,以减缓高层排出的油烟气对下形成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主排风道被堵截,首层和第2楼层的油烟气只能从口径较小的辅助排风道排出,从而产生较大的向上冲击力,因此,这两楼层的油烟在无法获得下层气压的情况下也可以迅速排出。图4中,本技术在首层和顶层分别只设置有一个辅助排风道3,辅助排风道3距离所在层的底面为10~2600mm,并通向所在层的顶面。图5-a中,本技术中间段(除第3楼层外)的任一楼层中,可以在该层的顶部和底部设置间隔为10~2000mm的两个辅助排风道3。图5-b中,本技术中间段(除第3楼层外)的楼层中,可以在该层的顶部设置一个辅助排风道3,并相距10~2000mm设置另一个辅助排风道3,该辅助排风道3与该层底面间隔为10~1000mm。图5-c中,本技术中间段(除第3楼层外)的楼层中,可以在该层的顶部、中部和下部各设置一个辅助排风道3,各辅助排风道3相距10~1000mm。本专利技术所述辅助排风道3的截面可以是方形、弧形或者其结合。图6中,当需要下层向上层增压时,可以在排风道中间段5任一楼层中两个辅助排风道3之间设置稳压辅助排风道22。稳压辅助排风道22搭接在排风道1壁上,其形状可以根据各层气压变化而有所不同。图7中,本技术抽力器的主体17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成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棱柱体或其中任意组合成的各种形状。如果以长方体为例,可以在主体17的四个侧面的中心部位上各开设一个出风口18,主体17上面设置棱锥体状的顶盖19。顶盖19可以制成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棱锥体状或其中任意组合成的各种形状。当本技术的抽力器与换气扇配合使用时,排风效果会大为提高。顶盖19的中心部位可以挖空,将换气扇20卡接在顶盖19上,或者在顶盖19的中心部位形成空心突起,将换气扇20套接在突起处。权利要求1.一种自排式防串烟防倒灌排风道,具有从住宅楼最底层竖直贯穿到顶层共分为首层(4)、中间段(5)、顶层(6)三个部分、呈空腔筒状体的主排风道(2),其特征在于在每层楼的排风道(1)内设置辅助排风道(3),在辅助排风道(3)的排风口(7)处设置自排器(8),在顶层(6)上端设置抽力器(1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风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排风道(1)的首层(4)和顶层(6)分别只设置有一个辅助排风道(3),通向所在层顶面的辅助排风道(3)距离所在层的底面为10~2600mm。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排风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排风道(1)第3楼层设置有彼此间隔10~2000mm的两个辅助排风道(3),所述主排风道(2)在第3楼层底面设置有阻挡板(2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风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排风道(1)的中间段(5)的除第3楼层以外的任一楼层中,可以在该层的顶面和底面设置间隔为10~2000mm的两个辅助排风道(3);也可以在该层的顶部设置一个辅助排风道(3),并距离10~2000mm设置另一个辅助排风道(3),该辅助排风道3与该层底面间距10~1000mm;也可以在该层的顶部、中部和下部各设置一个辅助排风道(3),两个辅助排风道(3)间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排式防串烟防倒灌排风道,具有从住宅楼最底层竖直贯穿到顶层共分为首层(4)、中间段(5)、顶层(6)三个部分、呈空腔筒状体的主排风道(2),其特征在于:在每层楼的排风道(1)内设置辅助排风道(3),在辅助排风道(3)的排风口(7)处设置自排器(8),在顶层(6)上端设置抽力器(1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民
申请(专利权)人:张建民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