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慧专利>正文

人工测量中心静脉压专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678602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4 22:17
人工测量中心静脉压专用装置,有效的解决了无法定量输送液体的问题;包括上下轴向的输液瓶,输液瓶右侧设有前后轴向且半圆形的控制块,控制块上开设有前后贯通且弧形的滑槽,滑槽外侧开设有多个沿圆周方向均布的限位槽,输液瓶内同轴设有与其底面形状相同且可上下移动的活塞,活塞上端面上同轴设有上端贯穿输液瓶的推杆,推杆上侧铰接有可上下摆动的传动杆,传动杆右端经主动杆铰接有前端伸出滑槽且可在滑槽内滑动的拉杆,拉杆前侧铰接有可与限位槽底部接触的限位杆,输液瓶右下侧设有进液管,输液瓶下侧同轴设有输液管;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构思新颖,实用性强。

Special device for artificial measurement of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人工测量中心静脉压专用装置
本技术涉及重症监护室测量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人工测量中心静脉压专用装置。
技术介绍
中心静脉压是用于检测人体生理循环系统生理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包括右心房和上下腔的压力,可以反映静脉回心血量、体内血容量以及右心室充盈时的压力,从而间接反映出右心功能的变化情况,在危重患者的急救中其监测的意义更加显著,对指导临床诊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测量中心静脉压多采用人工测量的方法,而现有的人工测量中心静脉压的装置在使用时至少需要两名医护人员来同时进行操作,浪费了人力,且在往患者体内输送生理盐水时,完全依靠医护人员的经验来判断输入的剂量,无法精确输入的量,影响了测出数据的精准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技术之目的就是提供人工测量中心静脉压专用装置,有效的解决了无法定量输送液体的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包括上下轴向的输液瓶,输液瓶右侧设有前后轴向且半圆形的控制块,控制块上开设有前后贯通且弧形的滑槽,滑槽外侧开设有多个沿圆周方向均布的限位槽,输液瓶内同轴设有与其底面形状相同且可上下移动的活塞,活塞上端面上同轴设有上端贯穿输液瓶的推杆,推杆上侧铰接有可上下摆动的传动杆,传动杆右端经主动杆铰接有前端伸出滑槽且可在滑槽内滑动的拉杆,拉杆前侧铰接有可与限位槽底部接触的限位杆,输液瓶右下侧设有进液管,输液瓶下侧同轴设有输液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无需多人共同操作,只需一人即可完成整个测量操作,对输入患者体内液体的容量进行了准确的限定,无需人手拉拽来使测量管保持竖直,减少了测量误差,提高了测量的准确性,带有刻度的测量管使测量结果一目了然,减少了记录误差,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构思新颖,实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的轴测局部半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轴测局部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图3中A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由图1至图4给出,包括上下轴向的输液瓶1,输液瓶1右侧设有前后轴向且半圆形的控制块2,控制块2上开设有前后贯通且弧形的滑槽3,滑槽3外侧开设有多个沿圆周方向均布的限位槽4,输液瓶1内同轴设有与其底面形状相同且可上下移动的活塞5,活塞5上端面上同轴设有上端贯穿输液瓶1的推杆6,推杆6上侧铰接有可上下摆动的传动杆7,传动杆7右端经主动杆8铰接有前端伸出滑槽3且可在滑槽3内滑动的拉杆9,拉杆9前侧铰接有可与限位槽4底部接触的限位杆10,输液瓶1右下侧设有进液管11,输液瓶1下侧同轴设有输液管12。为了对输液瓶1进行固定,所述的输液瓶1左侧设有上下方向的支撑板13,支撑板13上侧设有环形且开口向右的支撑环14,支撑环14上表面可与输液瓶1下表面接触。为了对传动杆7与主动杆8进行保护,所述的输液瓶1上侧固定有L形的操作盒15,传动杆7与主动杆8均位于操作盒15内,操作盒15前端面与控制块2后端面固定在一起,操作盒15上开设有与滑槽3形状相同且位于滑槽3后侧的弧形槽。为了增大推杆6随传动杆7上下移动的幅度,所述的操作盒15内设有位于传动杆7正下方的连接块16,连接块16后侧铰接有可左右摆动的连杆17,连杆17自由端与传动杆7右侧铰接在一起。为了对输液瓶1与操作盒15进行更好的固定,所述的支撑板13上侧设有一对左右方向且L形的固定夹18,固定夹18具有弹性且其内表面可与操作盒15外表面接触。为了防止输液管12内的液体从进液管11流出,所述的进液管11内设有开口朝向输液瓶1的单向阀19。为了将液体输入患者体内,所述的输液管12自由端经三通阀20连接有测量管21,支撑板13下侧设有两个位于输液管12正下方且上下分布的限位夹22,限位夹22具有弹性,测量管21可固定在限位夹22内,测量管21自由端设有连接管23。为了便于控制输液瓶1内的液体含量,更准确的读出测量的结果,所述的控制块2前表面上刻有与限位槽4一一对应的刻度,测量管21中部刻有沿轴向均匀分布的刻度。为了增加装置的稳定性,所述的支撑板13下侧设有支撑座24。为了增加输液瓶1的封闭性,所述的活塞5上设有密封圈。本技术在使用时,初始状态为输液瓶1不在支撑板13上,拉杆9位于滑槽3最上侧,此时对应的刻度为零;将操作盒15倾斜后由下而上插入固定夹18中,输液瓶1放在支撑环14上,使输液瓶1下端面与支撑环14上端面接触,操作盒15外表面与固定夹18内表面接触,将限位夹22前后两侧分别沿前后方向拉开,使测量管21上的刻度位于两个限位夹22之间,将测量管21放在限位夹22内,松开限位夹22,此时限位夹22内表面与测量管21外表面接触,测量管21被固定,转动三通阀20,使输液管12不与三通阀20连接的其他两个管道连通,三通阀20其他的两个管道分别连接有测量管21与大气;将进液管11插入装有所需液体的容器中,转动限位杆10,使限位杆10为前后方向,沿滑槽3向下推动限位杆10,拉杆9同步运动,随着拉杆9的运动,主动杆8向右摆动并向下移动,使传动杆7绕其与连杆17的铰接点上下摆动,经推杆6带动活塞5向上移动,使进液装置内的液体被吸入输液瓶1内,观察控制块2上的刻度,在限位杆10移动到所需的容量刻度时,停止移动限位杆10,转动限位杆10,使限位杆10与限位槽4底部接触,此时输液瓶1内的液体量即为刻度上所显示的量,做到了精确控制,解决了之前凭经验输液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的问题;转动三通阀20,使输液管12与测量管21连通,此时不与大气连通,转动限位杆10,使限位杆10为前后方向,沿滑槽3向上推动限位杆10,拉杆9同步运动,随着拉杆9的运动,主动杆8向左摆动并向上移动,使传动杆7绕其与连杆17的铰接点上下摆动,经推杆6带动活塞5向下移动,挤压液体使输液瓶1内的液体被挤入输液管12内,经三通阀20流入测量管21中,在液体从连接管23内流出时,停止转动限位杆10,使连接管23与中心静脉导管连接,继续转动限位杆10,使输液管12内的液体进入患者体内,在拉杆9回到初始位置,即拉杆9位于滑槽3最上侧时,停止转动限位杆10,此时输液瓶1内的液体被完全挤入输液管12内;转动三通阀20,使测量管21与大气连通,依据所需调整支撑板13的位置,在到达所需的位置时,观测测量管21内的液体高度,在液体不下降时,记录此时的刻度,测量结束,依照上述步骤及现场具体情况进行器械的整理。本技术所述的三通阀20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详细描写。本技术的输液瓶1可采用透明材料,其上可刻有刻度,便于观察内部液体含量。本技术测量管21上的刻度为不同颜色,如正常值的刻度为绿色,异常值为红色,使医护人员便于观测读数是否处于正常范围内。本技术支撑板13上侧与输液瓶1接触的右表面为弧形面,增大了与输液瓶1的接触面积,对输液瓶1进行了更好的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人工测量中心静脉压专用装置,包括上下轴向的输液瓶(1),其特征在于,输液瓶(1)右侧设有前后轴向且半圆形的控制块(2),控制块(2)上开设有前后贯通且弧形的滑槽(3),滑槽(3)外侧开设有多个沿圆周方向均布的限位槽(4),输液瓶(1)内同轴设有与其底面形状相同且可上下移动的活塞(5),活塞(5)上端面上同轴设有上端贯穿输液瓶(1)的推杆(6),推杆(6)上侧铰接有可上下摆动的传动杆(7),传动杆(7)右端经主动杆(8)铰接有前端伸出滑槽(3)且可在滑槽(3)内滑动的拉杆(9),拉杆(9)前侧铰接有可与限位槽(4)底部接触的限位杆(10),输液瓶(1)右下侧设有进液管(11),输液瓶(1)下侧同轴设有输液管(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人工测量中心静脉压专用装置,包括上下轴向的输液瓶(1),其特征在于,输液瓶(1)右侧设有前后轴向且半圆形的控制块(2),控制块(2)上开设有前后贯通且弧形的滑槽(3),滑槽(3)外侧开设有多个沿圆周方向均布的限位槽(4),输液瓶(1)内同轴设有与其底面形状相同且可上下移动的活塞(5),活塞(5)上端面上同轴设有上端贯穿输液瓶(1)的推杆(6),推杆(6)上侧铰接有可上下摆动的传动杆(7),传动杆(7)右端经主动杆(8)铰接有前端伸出滑槽(3)且可在滑槽(3)内滑动的拉杆(9),拉杆(9)前侧铰接有可与限位槽(4)底部接触的限位杆(10),输液瓶(1)右下侧设有进液管(11),输液瓶(1)下侧同轴设有输液管(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测量中心静脉压专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输液瓶(1)左侧设有上下方向的支撑板(13),支撑板(13)上侧设有环形且开口向右的支撑环(14),支撑环(14)上表面可与输液瓶(1)下表面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测量中心静脉压专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输液瓶(1)上侧固定有L形的操作盒(15),传动杆(7)与主动杆(8)均位于操作盒(15)内,操作盒(15)前端面与控制块(2)后端面固定在一起,操作盒(15)上开设有与滑槽(3)形状相同且位于滑槽(3)后侧的弧形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慧景孟娟王凤哲杨婉君刘欢曹淑殷
申请(专利权)人:杨慧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