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管加强柱结构及其安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66656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4 15: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钢管加强柱结构及其安装方法,包括:设置于结构板上的多块工字钢;架设于各块工字钢上的第一钢板;钢管加强柱包括立杆和分别与所述立杆连接的水平杆及扫地杆,所述立杆的底端支撑于所述第一钢板上,所述水平杆与周围的满堂架体搭接;第二钢板支撑于所述钢管加强柱的顶端;设置于所述第二钢板上的型钢胎架;设置于所述型钢胎架上的千斤顶,钢梁的一端架设于所述千斤顶上。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传统满堂脚手架承载力低的问题,增加了满堂脚手架的架体强度;解决了钢梁在吊装就位之后到焊接完成之前如何安全、精确地固定的施工问题,提高了钢结构施工的安全性和精确度;钢管加强柱结构便于现场施工,经济适用。

Steel tube reinforced column structure and its installation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钢管加强柱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钢管加强柱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技术介绍
大跨度钢梁在合拢前常常是悬臂结构,结构类型极不稳定,而搭设传统的满堂脚手架作为操作平台,承载能力低,不能将钢梁的悬臂端搁置在操作平台上,由此产生了钢梁在吊装就位之后到焊接完成之前如何安全、精确地固定的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管加强柱结构及其安装方法。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钢管加强柱结构,包括:设置于结构板上的多块工字钢;架设于各块工字钢上的第一钢板;钢管加强柱,所述钢管加强柱包括立杆和分别与所述立杆连接的水平杆及扫地杆,所述立杆的底端支撑于所述第一钢板上,所述水平杆与周围的满堂架体搭接;第二钢板,所述第二钢板支撑于所述钢管加强柱的顶端;设置于所述第二钢板上的型钢胎架;设置于所述型钢胎架上的千斤顶,钢梁的一端架设于所述千斤顶7上。进一步的,在上述结构中,还包括剪刀撑,所述剪刀撑分别与所述立杆和满堂架体搭接,剪刀撑与地面的夹角为45°~60°。进一步的,在上述结构中,所述立杆、水平杆及扫地杆由直径为48mm×3.6mm钢管搭设;所述立杆的间距均为200mm;所述扫地杆离地面的距离为200mm;所述水平杆之间的步距为0.9m,水平杆每隔1.8m与周围的满堂架体搭接。进一步的,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型钢胎架与千斤顶之间还设置有垫块。进一步的,在上述结构中,所述水平杆与周围的满堂架体所连成的平面上还设置有钢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面,提供一种钢管加强柱结构的安装方法,包括:在结构板上设置多块工字钢;在各块工字钢上架设第一钢板;制作钢管加强柱,所述钢管加强柱包括立杆和分别与所述立杆连接的水平杆及扫地杆,将所述立杆的底端支撑于所述第一钢板上,将所述水平杆与周围的满堂架体搭接;将第二钢板支撑于所述钢管加强柱的顶端;在所述第二钢板上设置型钢胎架;在所述型钢胎架上设置千斤顶,将钢梁的一端架设于所述千斤顶上。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法中,制作钢管加强柱之后,还包括:将剪刀撑分别与所述立杆和满堂架体搭接,其中,所述剪刀撑与地面的夹角为45°~60°。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法中,制作钢管加强柱中,所述立杆、水平杆及扫地杆由直径为48mm×3.6mm钢管搭设;所述立杆的间距均为200mm;所述扫地杆离地面的距离为200mm;所述水平杆之间的步距为0.9m,水平杆每隔1.8m与周围的满堂架体搭接。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法中,在所述第二钢板上设置型钢胎架之后,还包括:在所述型钢胎架与千斤顶之间设置垫块。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法中,将所述水平杆与周围的满堂架体搭接之后,还包括:在所述水平杆与周围的满堂架体所连成的平面设置钢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解决了传统满堂脚手架承载力低的问题,增加了满堂脚手架的架体强度;解决了钢梁在吊装就位之后到焊接完成之前如何安全、精确地固定的施工问题,提高了钢结构施工的安全性和精确度;钢管加强柱结构便于现场施工,经济适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满堂脚手架钢管加强柱临时支撑设计,可作为大跨度钢梁在合拢前的支撑结构,多用于大跨度钢梁现场分段拼装施工过程中,提高了钢结构施工的安全性、精确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钢管加强柱的立杆布置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钢管加强柱的平面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钢管加强柱立面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钢管加强柱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4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钢管加强柱结构,包括:设置于结构板1上的多块工字钢2;架设于各块工字钢2上的第一钢板3;钢管加强柱4,所述钢管加强柱4包括立杆和分别与所述立杆连接的水平杆及扫地杆,所述立杆的底端支撑于所述第一钢板3上,所述水平杆与周围的满堂架体11搭接;第二钢板5,所述第二钢板5支撑于所述钢管加强柱4的顶端;设置于所述第二钢板5上的型钢胎架6;设置于所述型钢胎架6上的千斤顶7,钢梁8的一端架设于所述千斤顶7上。在此,加强柱立杆基础为20×1000×1000的第一钢板3,所有20×1000×1000钢板下部须满铺12#工字钢2,工字钢2的两端搁置在楼板的混凝土柱梁部位,钢管加强柱4顶部设置20×850×850的第二钢板5。本专利技术解决了传统满堂脚手架承载力低的问题,增加了满堂脚手架的架体强度;解决了钢梁在吊装就位之后到焊接完成之前如何安全、精确地固定的施工问题,提高了钢结构施工的安全性和精确度;钢管加强柱结构便于现场施工,经济适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满堂脚手架钢管加强柱临时支撑设计,可作为大跨度钢梁在合拢前的支撑结构,多用于大跨度钢梁现场分段拼装施工过程中,提高了钢结构施工的安全性、精确度。本专利技术中钢管加强柱结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剪刀撑,所述剪刀撑分别与所述立杆和满堂架体搭接,剪刀撑与地面的夹角为45°~60°。在此,加强柱四周由上到下设置剪刀撑,剪刀撑与地面的夹角为45°~60°,以保证钢管加强柱结构的稳固性。本专利技术中钢管加强柱结构一实施例中,所述立杆、水平杆及扫地杆由直径为48mm×3.6mm钢管搭设;所述立杆的间距均为200mm;所述扫地杆离地面的距离为200mm;所述水平杆之间的步距为0.9m,水平杆每隔1.8m与周围的满堂架体搭接;以保证钢管加强柱结构的稳固性。本专利技术中钢管加强柱结构一实施例中,所述型钢胎架6与千斤顶7之间还设置有垫块9,以增加千斤顶7安装的稳固性。本专利技术中钢管加强柱结构一实施例中,所述水平杆与周围的满堂架体所连成的平面上还设置有钢笆10,所述钢笆可以作为操作面,也可以防止坠物。如图1~4所示,本专利技术还提供另一种钢管加强柱结构的安装方法,包括:步骤S1,在结构板1上设置多块工字钢2;步骤S2,在各块工字钢2上架设第一钢板3;步骤S3,制作钢管加强柱4,所述钢管加强柱4包括立杆和分别与所述立杆连接的水平杆及扫地杆,将所述立杆的底端支撑于所述第一钢板3上,将所述水平杆与周围的满堂架体11搭接;步骤S4,将第二钢板5支撑于所述钢管加强柱4的顶端;步骤S5,在所述第二钢板5上设置型钢胎架6;步骤S6,在所述型钢胎架6上设置千斤顶7,将钢梁8的一端架设于所述千斤顶7上。在此,加强柱立杆基础为20×1000×1000的第一钢板3,所有20×1000×1000钢板下部须满铺12#工字钢2,工字钢2的两端搁置在楼板的混凝土柱梁部位,钢管加强柱4顶部设置20×850×850的第二钢板5。本专利技术解决了传统满堂脚手架承载力低的问题,增加了满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钢管加强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设置于结构板上的多块工字钢;/n架设于各块工字钢上的第一钢板;/n钢管加强柱,所述钢管加强柱包括立杆和分别与所述立杆连接的水平杆及扫地杆,所述立杆的底端支撑于所述第一钢板上,所述水平杆与周围的满堂架体搭接;/n第二钢板,所述第二钢板支撑于所述钢管加强柱的顶端;/n设置于所述第二钢板上的型钢胎架;/n设置于所述型钢胎架上的千斤顶,钢梁的一端架设于所述千斤顶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管加强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置于结构板上的多块工字钢;
架设于各块工字钢上的第一钢板;
钢管加强柱,所述钢管加强柱包括立杆和分别与所述立杆连接的水平杆及扫地杆,所述立杆的底端支撑于所述第一钢板上,所述水平杆与周围的满堂架体搭接;
第二钢板,所述第二钢板支撑于所述钢管加强柱的顶端;
设置于所述第二钢板上的型钢胎架;
设置于所述型钢胎架上的千斤顶,钢梁的一端架设于所述千斤顶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加强柱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剪刀撑,所述剪刀撑分别与所述立杆和满堂架体搭接,剪刀撑与地面的夹角为45°~6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加强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杆、水平杆及扫地杆由直径为48mm×3.6mm钢管搭设;
所述立杆的间距均为200mm;
所述扫地杆离地面的距离为200mm;
所述水平杆之间的步距为0.9m,水平杆每隔1.8m与周围的满堂架体搭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加强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型钢胎架与千斤顶之间还设置有垫块。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加强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杆与周围的满堂架体所连成的平面上还设置有钢笆。


6.一种钢管加强柱结构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结构板上设置多块工字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顺康杭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建工五建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