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镜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60149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4 13: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透镜结构,包括透镜本体,透镜本体的侧壁设有第一弧面、第二弧面和第三弧面,透镜本体的上表面设有第一出射面,发光孔的槽底形成第一入射面,发光孔的侧面形成第二入射面,凹槽的槽底形成第二出射面,凹槽的侧面形成第三出射面;第一弧面的曲率半径125mm≤r1≤128mm,第二弧面的曲率半径78mm≤r2≤80mm,第三弧面的曲率半径235mm≤r3≤237mm,第一出射面的曲率半径300mm≤r4≤302mm,第一入射面的曲率半径19mm≤r5≤21mm,第二入射面与水平面的夹角80°≤a≤90°,第二出射面的曲率半径64mm≤r7≤66mm,第三出射面与水平面的夹角90°≤β≤95°,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定各个面的曲率半径以及夹角来提高出光率及舒适性。

A lens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透镜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透镜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灯的组装,通常是将先透镜装在座体内,然后再将防眩罩安装在透镜上,然而由于现有大部分透镜设计时未考虑到防眩罩的应用,使各个面的曲率设计存在问题,让光线穿过透镜后部分光直接打在防眩罩上,无法从防眩罩的出光孔内射出,出光率低,同时防眩罩上的光直接反弹到眼睛,使其舒适度不足,照射效果不佳。本技术就是基于以上问题产生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透镜结构,通过设定各个面的曲率半径使得通过透镜的光线避免打在防眩罩上,增强出光率及应用上的舒适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透镜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呈喇叭状的透镜本体,所述透镜本体的侧壁由下而上依次设置有第一弧面、第二弧面和第三弧面,所述透镜本体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出射面,所述透镜本体的入射端开设有发光孔,所述发光孔的槽底形成第一入射面,所述发光孔的侧面形成第二入射面,所述透镜本体的上表面还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的槽底形成第二出射面,凹槽的侧面形成第三出射面;所述第一弧面的曲率半径r1满足125mm≤r1≤128mm,所述第二弧面的曲率半径r2满足78mm≤r2≤80mm,所述第三弧面的曲率半径r3满足235mm≤r3≤237mm,所述第一出射面的曲率半径r4满足300mm≤r4≤302mm,所述第一入射面的曲率半径r5满足19mm≤r5≤21mm,所述第二入射面与水平面的夹角a满足80°≤a≤90°,所述第二出射面的曲率半径r7满足64mm≤r7≤66mm,所述第三出射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β满足90°≤β≤95°。如上所述的一种透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面的曲率半径r1=127.15mm。如上所述的一种透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弧面的曲率半径r2=79.7mm。如上所述的一种透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弧面的曲率半径r3=236.68mm。如上所述的一种透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射面的曲率半径r4=301.93mm。如上所述的一种透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射面的曲率半径r5=20mm。如上所述的一种透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射面的曲率半径r7=65mm。如上所述的一种透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入射面与水平面的夹角a=85°.如上所述的一种透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出射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β=9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一种透镜结构,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透镜结构,第一弧面的曲率半径r1满足125mm≤r1≤128mm,第二弧面的曲率半径r2满足78mm≤r2≤80mm,第三弧面的曲率半径r3满足235mm≤r3≤237mm,第一出射面的曲率半径r4满足300mm≤r4≤302mm,第一入射面的曲率半径r5满足19mm≤r5≤21mm,第二入射面与水平面的夹角a满足80°≤a≤90°,第二出射面的曲率半径r7满足64mm≤r7≤66mm,第三出射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β满足90°≤β≤95°,通过设定入射面、出射面的曲率半径以及入射斜面、出射斜面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来实现通过透镜的光线从防眩罩的通孔上射出,避免打到防眩罩上,提高出光率及舒适性。【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的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光线通过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一种透镜结构,包括呈喇叭状的透镜本体10,所述透镜本体10的侧壁由下而上依次设置有第一弧面1、第二弧面2和第三弧面3,所述透镜本体10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出射面4,所述透镜本体10的入射端开设有发光孔101,所述发光孔101的槽底形成第一入射面5,所述发光孔101的侧面形成第二入射面6,所述透镜本体10的上表面还设置有凹槽102,所述凹槽102的槽底形成第二出射面7,凹槽102的侧面形成第三出射面8;所述第一弧面1的曲率半径r1满足125mm≤r1≤128mm,所述第二弧面2的曲率半径r2满足78mm≤r2≤80mm,所述第三弧面3的曲率半径r3满足235mm≤r3≤237mm,所述第一出射面4的曲率半径r4满足300mm≤r4≤302mm,所述第一入射面5的曲率半径r5满足19mm≤r5≤21mm,所述第二入射面6与水平面的夹角a满足80°≤a≤90°,所述第二出射面7的曲率半径r7满足64mm≤r7≤66mm,所述第三出射面8与水平面的夹角β满足90°≤β≤95°通过设定入射面、出射面的曲率半径以及入射斜面、出射斜面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来实现通过透镜的光线从防眩罩的通孔上射出,避免打到防眩罩上,提高出光率及舒适性。具体的第一弧面1的曲率半径r1=127.15mm,第二弧面2的曲率半径r2=79.7mm,第三弧面3的曲率半径r3=236.68mm,所述第一出射面4的曲率半径r4=301.93mm,所述第一入射面5的曲率半径r5=20mm,第二出射面7的曲率半径r7=65mm,第二入射面6与水平面的夹角a=85°,第三出射面8与水平面的夹角β=92°。由图3可以看出,通过本技术的透镜本体射出的光线均没有打在防眩罩上,光照更加舒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透镜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呈喇叭状的透镜本体(10),所述透镜本体(10)的侧壁由下而上依次设置有第一弧面(1)、第二弧面(2)和第三弧面(3),所述透镜本体(10)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出射面(4),所述透镜本体(10)的入射端开设有发光孔(101),所述发光孔(101)的槽底形成第一入射面(5),所述发光孔(101)的侧面形成第二入射面(6),所述透镜本体(10)的上表面还设置有凹槽(102),所述凹槽(102)的槽底形成第二出射面(7),凹槽(102)的侧面形成第三出射面(8);所述第一弧面(1)的曲率半径r1满足125mm≤r1≤128mm,所述第二弧面(2)的曲率半径r2满足78mm≤r2≤80mm,所述第三弧面(3)的曲率半径r3满足235mm≤r3≤237mm,所述第一出射面(4)的曲率半径r4满足300mm≤r4≤302mm,所述第一入射面(5)的曲率半径r5满足19mm≤r5≤21mm,所述第二入射面(6)与水平面的夹角a满足80°≤a≤90°,所述第二出射面(7)的曲率半径r7满足64mm≤r7≤66mm,所述第三出射面(8)与水平面的夹角β满足90°≤β≤9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透镜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呈喇叭状的透镜本体(10),所述透镜本体(10)的侧壁由下而上依次设置有第一弧面(1)、第二弧面(2)和第三弧面(3),所述透镜本体(10)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出射面(4),所述透镜本体(10)的入射端开设有发光孔(101),所述发光孔(101)的槽底形成第一入射面(5),所述发光孔(101)的侧面形成第二入射面(6),所述透镜本体(10)的上表面还设置有凹槽(102),所述凹槽(102)的槽底形成第二出射面(7),凹槽(102)的侧面形成第三出射面(8);所述第一弧面(1)的曲率半径r1满足125mm≤r1≤128mm,所述第二弧面(2)的曲率半径r2满足78mm≤r2≤80mm,所述第三弧面(3)的曲率半径r3满足235mm≤r3≤237mm,所述第一出射面(4)的曲率半径r4满足300mm≤r4≤302mm,所述第一入射面(5)的曲率半径r5满足19mm≤r5≤21mm,所述第二入射面(6)与水平面的夹角a满足80°≤a≤90°,所述第二出射面(7)的曲率半径r7满足64mm≤r7≤66mm,所述第三出射面(8)与水平面的夹角β满足9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民翊兰德成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邦孚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