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式土壤污染就地修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656400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4 12: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移动式土壤污染就地修复装置,包括修复装置本体,所述修复装置本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座,所述底座的正面和背面均固定连接有支板,所述支板的外侧开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内部纵向固定连接有竖杆,所述竖杆的表面套设有滑套。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修复装置本体、底座、支板、竖杆、滑套、弹簧、移动机构、竖块、第一活动杆、活动板、气缸、第二活动杆、横板和滚轮的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的修复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无法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对修复装置进行移动,防止需要使用者对土壤进行搬运的问题,该移动式土壤污染就地修复装置,具备便于移动的优点,提高了修复装置的实用性。

A mobile on-site remediation device for soil pollu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移动式土壤污染就地修复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土壤修复
,具体为一种移动式土壤污染就地修复装置。
技术介绍
土壤修复是使遭受污染的土壤恢复正常功能的技术措施,在土壤修复行业,已有的土壤修复技术达到一百多种,常用技术也有十多种,大致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方法,土壤修复是指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从根本上说,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原理可包括为:改变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或同土壤的结合方式,降低其在环境中的可迁移性与生物可利用性;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在土壤修复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修复装置对土壤进行处理,但是现有的修复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无法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对修复装置进行移动,防止需要使用者对土壤进行搬运,降低了修复装置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式土壤污染就地修复装置,具备便于移动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修复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无法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对修复装置进行移动,防止需要使用者对土壤进行搬运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移动式土壤污染就地修复装置,包括修复装置本体,所述修复装置本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座,所述底座的正面和背面均固定连接有支板,所述支板的外侧开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内部纵向固定连接有竖杆,所述竖杆的表面套设有滑套,所述竖杆的表面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顶部与滑套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弹簧的底部与第一凹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滑套的外侧延伸至第一凹槽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位于底座的底部。优选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竖块,所述竖块的内侧与滑套的外侧固定连接,所述竖块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活动杆,所述底座的正面和背面均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外侧的左侧和右侧分别开设有第一活动孔和第二活动孔,第一活动孔的内壁与第一活动杆的表面滑动连接,所述底座顶部右侧的前侧和后侧均开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气缸,所述气缸的输出端延伸至第二凹槽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活动杆,所述第二活动杆的表面与第二活动孔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竖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横板,所述横板位于底座的底部,所述横板底部的四角均固定连接有滚轮。优选的,所述底座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防滑垫。优选的,所述支板外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定位块,所述定位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垫片,所述垫片的底部与竖块的顶部接触。优选的,所述支板外侧的底部开设有第三凹槽,第三凹槽的内部设置有螺栓,螺栓的螺纹端贯穿至支板的内侧与底座固定连接,第三凹槽和螺栓的数量均为八个,且八个第三凹槽和第三螺栓均呈等距离分布。优选的,所述滚轮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凸块,且多个凸块呈等距离分布,所述气缸的型号为SC50-15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修复装置本体、底座、支板、竖杆、滑套、弹簧、移动机构、竖块、第一活动杆、活动板、气缸、第二活动杆、横板和滚轮的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的修复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无法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对修复装置进行移动,防止需要使用者对土壤进行搬运的问题,该移动式土壤污染就地修复装置,具备便于移动的优点,提高了修复装置的实用性。2、本专利技术通过支撑块的设置,能够对底座起到了限位和支撑的作用,通过防滑垫的设置,能够防止支撑块产生打滑的现象,通过定位块的设置,能够对竖块起到了限位的作用,通过垫片的设置,能够减少定位块和竖块的摩擦,延长了竖块的实用性,同时对竖块起到了限位的作用,通过螺栓的设置,能够防止支板脱离底座,同时对支板起到了限位和支撑的作用,通过凸块的设置,能够防止滚轮移动时出现打滑的现象,同时对滚轮起到了防护的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竖块结构左视剖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横板结构俯视图。图中:1修复装置本体、2底座、3支板、4竖杆、5滑套、6弹簧、7移动机构、71竖块、72第一活动杆、73活动板、74气缸、75第二活动杆、76横板、77滚轮、8支撑块、9防滑垫、10定位块、11垫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一种移动式土壤污染就地修复装置,包括修复装置本体1,修复装置本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座2,底座2的正面和背面均固定连接有支板3,支板3的外侧开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内部纵向固定连接有竖杆4,竖杆4的表面套设有滑套5,竖杆4的表面套设有弹簧6,弹簧6的顶部与滑套5的底部固定连接,弹簧6的底部与第一凹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滑套5的外侧延伸至第一凹槽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移动机构7,移动机构7包括竖块71,竖块71的内侧与滑套5的外侧固定连接,竖块71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活动杆72,底座2的正面和背面均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活动板73,活动板73外侧的左侧和右侧分别开设有第一活动孔和第二活动孔,第一活动孔的内壁与第一活动杆72的表面滑动连接,底座2顶部右侧的前侧和后侧均开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气缸74,气缸74的输出端延伸至第二凹槽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活动杆75,第二活动杆75的表面与第二活动孔的内壁滑动连接,竖块7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横板76,横板76位于底座2的底部,横板76底部的四角均固定连接有滚轮77,移动机构7位于底座2的底部,底座2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撑块8,支撑块8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防滑垫9,通过支撑块8的设置,能够对底座2起到了限位和支撑的作用,通过防滑垫9的设置,能够防止支撑块8产生打滑的现象,支板3外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定位块10,定位块10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垫片11,垫片11的底部与竖块71的顶部接触,通过定位块10的设置,能够对竖块71起到了限位的作用,通过垫片11的设置,能够减少定位块10和竖块71的摩擦,延长了竖块71的实用性,同时对竖块71起到了限位的作用,支板3外侧的底部开设有第三凹槽,第三凹槽的内部设置有螺栓,螺栓的螺纹端贯穿至支板3的内侧与底座2固定连接,第三凹槽和螺栓的数量均为八个,且八个第三凹槽和第三螺栓均呈等距离分布,通过螺栓的设置,能够防止支板3脱离底座2,同时对支板3起到了限位和支撑的作用,滚轮77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凸块,且多个凸块呈等距离分布,气缸74的型号为SC50-150,通过凸块的设置,能够防止滚轮77移动时出现打滑的现象,同时对滚轮77起到了防护的作用。使用时,使用者启动气缸74,气缸74的输出端带动第二活动杆75向上移动,第二活动杆75向上移动带动活动板73围绕转轴旋转,活动板73旋转带动第一活动杆72向下移动,第一活动杆72向下移动带动竖块71和横板76和滚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动式土壤污染就地修复装置,包括修复装置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修复装置本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座(2),所述底座(2)的正面和背面均固定连接有支板(3),所述支板(3)的外侧开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内部纵向固定连接有竖杆(4),所述竖杆(4)的表面套设有滑套(5),所述竖杆(4)的表面套设有弹簧(6),所述弹簧(6)的顶部与滑套(5)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弹簧(6)的底部与第一凹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滑套(5)的外侧延伸至第一凹槽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移动机构(7),所述移动机构(7)位于底座(2)的底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式土壤污染就地修复装置,包括修复装置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修复装置本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座(2),所述底座(2)的正面和背面均固定连接有支板(3),所述支板(3)的外侧开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内部纵向固定连接有竖杆(4),所述竖杆(4)的表面套设有滑套(5),所述竖杆(4)的表面套设有弹簧(6),所述弹簧(6)的顶部与滑套(5)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弹簧(6)的底部与第一凹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滑套(5)的外侧延伸至第一凹槽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移动机构(7),所述移动机构(7)位于底座(2)的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移动式土壤污染就地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机构(7)包括竖块(71),所述竖块(71)的内侧与滑套(5)的外侧固定连接,所述竖块(71)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活动杆(72),所述底座(2)的正面和背面均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活动板(73),所述活动板(73)外侧的左侧和右侧分别开设有第一活动孔和第二活动孔,第一活动孔的内壁与第一活动杆(72)的表面滑动连接,所述底座(2)顶部右侧的前侧和后侧均开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气缸(74),所述气缸(74)的输出端延伸至第二凹槽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活动杆(7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睿葛苏阳柳欢
申请(专利权)人:中地泓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