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连接机构及存取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50805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1 11: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轴连接机构及存取箱。其中,轴连接机构包括:支撑件;第一轴,与所述支撑件连接;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轴连接,且被配置为可绕所述第一轴的轴线相对于所述支撑件转动;第二轴,套设在所述第一轴的外部,且连接所述支撑件;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轴连接,且被配置为可绕所述第二轴的轴线相对于所述支撑件转动;第一阻尼组件,被配置为对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支撑件之间的相对运动提供阻尼力;以及第二阻尼组件,被配置为对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支撑件之间的相对运动提供阻尼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无阻尼产生的碰撞或震动的问题,以及多个部件同时受到同样的阻尼力,甚至在不需要阻尼力的情况下,也受到阻尼力的问题。

Shaft connecting mechanism and access box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轴连接机构及存取箱
本技术涉及传动阻尼机构,尤其涉及一种轴连接机构及存取箱。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的枢接轴,或者没有设置阻尼,造成与枢接轴连接的部件迅速转动,产生碰撞或震动;或者设置阻尼后,产生连续阻尼扭力,使与枢接轴连接的多个部件同时受到同样的阻尼力,甚至在不需要阻尼力的情况下,也受到阻尼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轴连接机构及存取箱,用于解决与同一轴连接的多个部件所受的阻尼力一致的问题。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轴连接机构,其包括:支撑件;第一轴,与所述支撑件连接;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轴连接,且被配置为可绕所述第一轴的轴线相对于所述支撑件转动;第二轴,套设在所述第一轴的外部,且连接所述支撑件;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轴连接,且被配置为可绕所述第二轴的轴线相对于所述支撑件转动;第一阻尼组件,被配置为对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支撑件之间的相对运动提供阻尼力;以及第二阻尼组件,被配置为对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支撑件之间的相对运动提供阻尼力。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设有通孔,所述第一轴穿过所述通孔,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分别沿所述第一轴的轴线延伸方向位于所述支撑件的第一侧和第二侧。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阻尼组件包括:第一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一轴;第一转动片,固设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以及第一固定片,固设于所述支撑件的第一侧;所述第一转动片与第一固定片之间形成由所述第一弹性件加载的摩擦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片和所述第一固定片的其中之一设有第一凸块,所述第一转动片和所述第一固定片的其中另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转动片被配置为随所述第一连接件转动,以在第一转动行程,所述第一凸块在所述第一滑槽内;在第二转动行程,所述第一凸块在所述第一滑槽外,使所述第一转动片与所述第一固定片之间产生相互背离的作用力,以与所述第一弹性件配合,产生对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支撑件之间的相对运动的阻尼力。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连接件的转动方向,所述第一滑槽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凸块的长度,以在所述第一转动行程期间,所述第一凸块在所述第一滑槽内滑动。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片和所述第一固定片的其中另一还设有第一限位槽,位于所述第二转动行程的结束位置,以在所述第二转动行程结束时,所述第一凸块进入所述第一限位槽内。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阻尼组件包括第一螺母,设于所述第一轴位于所述支撑件的第二侧的端部,抵压所述第一弹性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阻尼组件包括:第二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二轴;第二转动片,固设于所述第二连接件;以及第二固定片,固设于所述支撑件的第二侧;所述第二转动片与所述第二固定片之间形成由所述第二弹性件加载的摩擦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转动片和所述第二固定片的其中之一设有第二凸块,所述第二转动片和所述第二固定片的其中另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转动片被配置为随所述第二连接件转动,以在第三转动行程,所述第二凸块在所述第二滑槽内,在第四转动行程,所述第二凸块在所述第二滑槽外,使所述第二转动片与所述第二固定片之间产生相互背离的作用力,以与所述第二弹性件配合,产生对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支撑件之间的相对运动的阻尼力。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二连接件的转动方向,所述第二滑槽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凸块的长度,以在所述第三转动行程期间,所述第二凸块在所述第二滑槽内滑动。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转动片和所述第二固定片的其中另一还设有第二限位槽,位于所述第四转动行程的结束位置,以在所述第四转动行程结束时,所述第二凸块进入所述第二限位槽内。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阻尼组件包括第二螺母,设于所述第二轴的远离所述支撑件的端部,抵压所述第二弹性件。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取箱包括:隔套,设于所述第一轴或第二轴;以及第三连接件,转动设于所述隔套。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和第二轴的轴线重合或平行。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存取箱,其包括: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轴连接机构,箱体;以及门板,通过所述轴连接机构转动连接于所述箱体;其中,所述轴连接机构的支撑件与所述箱体的侧壁一体设置,所述轴连接机构的第一连接件连接所述门板。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门板相对于所述箱体的转动行程包括第一转动行程和第二转动行程,所述第一阻尼组件在第一转动行程提供的阻尼力小于在第二转动行程提供的阻尼力;第一转动行程为所述门板与所述箱体从闭合状态到相对于所述箱体展开至预设角度的过程;第二转动行程为所述门板从相对于所述箱体展开至预设角度至完全打开的过程。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取箱包括:保护罩,用于罩设所述箱体内的物品;以及第一支架,连接所述轴连接机构的第二连接件,以相对于所述箱体转动,所述第一支架连接所述保护罩。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轴连接机构包括:隔套,设于所述第一轴或第二轴;以及第三连接件,转动设于所述隔套;所述存取箱包括:第二支架,连接所述第三连接件,以相对于所述箱体转动,所述第二支架连接且支撑所述保护罩。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与第一轴连接,第二连接件与第二轴连接,第二轴套设在第一轴的外部,第一阻尼组件被配置为对第一连接件和支撑件之间的相对运动提供阻尼力;第二阻尼组件被配置为对第二连接件和支撑件之间的相对运动提供阻尼力;第一阻尼组件和第二阻尼组件被配置为可不同时提供阻尼力,且可提供不同大小的阻尼力;即: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可以在不同时段承受阻尼力,且可以承受不同的阻尼力,解决了无阻尼产生的碰撞或震动的问题,以及多个部件同时受到同样的阻尼力,甚至在不需要阻尼力的情况下,也受到阻尼力的问题。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轴连接机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轴连接机构的爆炸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阻尼组件的爆炸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阻尼片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阻尼片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阻尼片与第二阻尼片的组合状态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阻尼组件的爆炸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三连接件安装状态的剖视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存取箱的关闭状态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存取箱的打开状态的示意图。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轴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支撑件(1);/n第一轴(2),与所述支撑件(1)连接;/n第一连接件(3),与所述第一轴(2)连接,且被配置为可绕所述第一轴(2)的轴线相对于所述支撑件(1)转动;/n第二轴(4),套设在所述第一轴(2)的外部,且连接所述支撑件(1);/n第二连接件(5),与所述第二轴(4)连接,且被配置为可绕所述第二轴(4)的轴线相对于所述支撑件(1)转动;/n第一阻尼组件(7),被配置为对所述第一连接件(3)和所述支撑件(1)之间的相对运动提供阻尼力;以及/n第二阻尼组件(8),被配置为对所述第二连接件(5)和所述支撑件(1)之间的相对运动提供阻尼力。/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轴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件(1);
第一轴(2),与所述支撑件(1)连接;
第一连接件(3),与所述第一轴(2)连接,且被配置为可绕所述第一轴(2)的轴线相对于所述支撑件(1)转动;
第二轴(4),套设在所述第一轴(2)的外部,且连接所述支撑件(1);
第二连接件(5),与所述第二轴(4)连接,且被配置为可绕所述第二轴(4)的轴线相对于所述支撑件(1)转动;
第一阻尼组件(7),被配置为对所述第一连接件(3)和所述支撑件(1)之间的相对运动提供阻尼力;以及
第二阻尼组件(8),被配置为对所述第二连接件(5)和所述支撑件(1)之间的相对运动提供阻尼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1)设有通孔,所述第一轴(2)穿过所述通孔,第一连接件(3)和第二连接件(5)分别沿所述第一轴(2)的轴线延伸方向位于所述支撑件(1)的第一侧和第二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尼组件(7)包括:
第一弹性件(71),设于所述第一轴(2);
第一转动片(72),固设于所述第一连接件(3);以及
第一固定片(73),固设于所述支撑件(1)的第一侧;
所述第一转动片(72)与第一固定片(73)之间形成由所述第一弹性件(71)加载的摩擦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片(72)和所述第一固定片(73)的其中之一设有第一凸块(74),所述第一转动片(72)和所述第一固定片(73)的其中另一设有第一滑槽(75);
所述第一转动片(72)被配置为随所述第一连接件(3)转动,以在第一转动行程,所述第一凸块(74)在所述第一滑槽(75)内;在第二转动行程,所述第一凸块(74)在所述第一滑槽(75)外,使所述第一转动片(72)与所述第一固定片(73)之间产生相互背离的作用力,以与所述第一弹性件(71)配合,产生对所述第一连接件(3)与所述支撑件(1)之间的相对运动的阻尼力。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轴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连接件(3)的转动方向,所述第一滑槽(75)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凸块(74)的长度,以在所述第一转动行程期间,所述第一凸块(74)在所述第一滑槽(75)内滑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轴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片(72)和所述第一固定片(73)的其中另一还设有第一限位槽(77),位于所述第二转动行程的结束位置,以在所述第二转动行程结束时,所述第一凸块(74)进入所述第一限位槽(77)内。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尼组件(7)包括第一螺母(76),设于所述第一轴(2)位于所述支撑件(1)的第二侧的端部,抵压所述第一弹性件(71)。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阻尼组件(8)包括:
第二弹性件(81),设于所述第二轴(4);
第二转动片(82),固设于所述第二连接件(5);以及
第二固定片(83),固设于所述支撑件(1)的第二侧;
所述第二转动片(82)与所述第二固定片(83)之间形成由所述第二弹性件(81)加载的摩擦副。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英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京东乾石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