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分体式充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649576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1 0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智能化程度高、充电效率高并且能合理利用空间的集群分体式充电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柜体和若干个充电桩,所述柜体内部设有系统控制模块以及与所述系统控制模块电信号连接的充电功率模块、交直流检测单元、监控单元、电度计量表和通信模块,所述充电功率模块、所述交直流检测单元、所述监控单元、所述电度计量表和所述通信模块分别与所述充电桩电信号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应用于充电系统的技术领域。

Cluster split charging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集群分体式充电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充电系统,特别涉及一种集群分体式充电系统。
技术介绍
充电桩由桩体/电气模块/计量模块等部分组成,充电桩分为交流充电桩和直流充电桩;交流充电桩不仅有供电能力,还具备漏电/短路/过欠压/过流等保护功能,同时具备充电接口状态判断控制导引等完善的安全保护逻辑/人机交互等的智能操作;直流充电桩除了具备上述保护功能外,充电时(依据国家充电协议标准)还有与车载BMS系统进行信息交互的功能。上述所提及的交流充电桩/直流充电桩在各自技术范畴上已达到相对的成熟程度。但是由于各自功能的受限,在充电方式和在能耗输出方面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目前随着国家大力推动新能源事业,充电车辆日益增多。作为充电建设设施的投资者,怎么衡量充电设备的配置问题尤为重要。现有的充电桩存在如下问题:1.充电效率低下;2.智能化程度低;3.个体占地空间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智能化程度高、充电效率高并且能合理利用空间的集群分体式充电系统。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包括柜体和若干个充电桩,所述柜体内部设有系统控制模块以及与所述系统控制模块电信号连接的充电功率模块、交直流检测单元、监控单元、电度计量表和通信模块,所述充电功率模块、所述交直流检测单元、所述监控单元、所述电度计量表和所述通信模块分别与所述充电桩电信号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监控单元通过CAN总线与充电桩内的电池BMS通讯,并且所述监控单元通过协议转换器与后台通讯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充电桩包括桩体以及设于所述桩体上的读卡器、人机交互界面和两个充电枪,所述桩体的内部设有控制模块及两个充电接口,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读卡器、所述人机交互界面和所述充电接口电信号连接,所述充电接口与所述充电枪一一对应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人机交互界面的上方设有若干个功能指示灯。进一步地,所述桩体的左右两侧上均设有绕线块和放置孔,所述绕线块和所述放置孔分别与所述充电枪相配合设置。进一步地,所述充电枪上固装有把手,所述把手的内侧上设有防滑纹路。进一步地,所述柜体上设有凹槽、开锁板、报警灯和若干个散热孔,所述开锁板的一端铰接在所述凹槽上,所述凹槽内设有机械锁,所述报警灯设于所述柜体的顶部,所述散热孔均匀开设在所述柜体的前端面和后端面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所述充电枪插在需要充电的设备上,通过所述交直流检测单元对其进行识别并进行直流充电或交流充电,随后所述充电功率模块对需充电设备进行功率分配,最小功率为40KW分配基础,既可满足低容量车辆充电数量要求,也可以满足大容量电动车快速充电要求,并且根据所述充电枪的输出电流和电压以曲线形式变化,对动力电池的充电进行调整,避免过充导致损坏设备。附图说明图1是所述柜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所述充电桩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内部结构的连接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本技术包括柜体1和若干个充电桩2,所述柜体1内部设有系统控制模块3以及与所述系统控制模块3电信号连接的充电功率模块4、交直流检测单元5、监控单元6、电度计量表7和通信模块8,所述充电功率模块4、所述交直流检测单元5、所述监控单元6、所述电度计量表7和所述通信模块8分别与所述充电桩2电信号连接,所述柜体1上设有凹槽16、开锁板17、报警灯18和若干个散热孔19,所述开锁板17的一端铰接在所述凹槽16上,所述凹槽16内设有机械锁20,所述报警灯18设于所述柜体1的顶部,所述散热孔19均匀开设在所述柜体1的前端面和后端面上,此设计中,所述柜体1上设有塑壳断路器、烟感传感器以及避雷针,对所述柜体1实现充足的保护;所述监控单元6对所述充电桩2的电流、电压和温度进行监控;所述电度计量表7实现根据充电量实施充电收费;所述通信模块8实现所述柜体1与后天的通讯连接。所述监控单元6通过CAN总线与充电桩2内的电池BMS通讯,并且所述监控单元6通过协议转换器与后台通讯连接,此设计中,通过所述CAN总线对内通信,保证所述充电桩2和所述柜体1之间的信号传递。所述充电桩2包括桩体以及设于所述桩体上的读卡器9、人机交互界面10和两个充电枪11,所述桩体的内部设有控制模块及两个充电接口,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读卡器9、所述人机交互界面10和所述充电接口电信号连接,所述充电接口与所述充电枪11一一对应连接,所述人机交互界面10的上方设有若干个功能指示灯12,所述桩体的左右两侧上均设有绕线块13和放置孔14,所述绕线块13和所述放置孔14分别与所述充电枪11相配合设置,所述充电枪11上固装有把手15,所述把手15的内侧上设有防滑纹路,此设计中,所述桩体上设有紧急制停按钮21;所述人机交互界面10采用高性能ARM芯片和7寸真彩色触摸屏。本技术应用于充电系统的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群分体式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柜体(1)和若干个充电桩(2),所述柜体(1)内部设有系统控制模块(3)以及与所述系统控制模块(3)电信号连接的充电功率模块(4)、交直流检测单元(5)、监控单元(6)、电度计量表(7)和通信模块(8),所述充电功率模块(4)、所述交直流检测单元(5)、所述监控单元(6)、所述电度计量表(7)和所述通信模块(8)分别与所述充电桩(2)电信号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群分体式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柜体(1)和若干个充电桩(2),所述柜体(1)内部设有系统控制模块(3)以及与所述系统控制模块(3)电信号连接的充电功率模块(4)、交直流检测单元(5)、监控单元(6)、电度计量表(7)和通信模块(8),所述充电功率模块(4)、所述交直流检测单元(5)、所述监控单元(6)、所述电度计量表(7)和所述通信模块(8)分别与所述充电桩(2)电信号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群分体式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控单元(6)通过CAN总线与充电桩(2)内的电池BMS通讯,并且所述监控单元(6)通过协议转换器与后台通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群分体式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2)包括桩体以及设于所述桩体上的读卡器(9)、人机交互界面(10)和两个充电枪(11),所述桩体的内部设有控制模块及两个充电接口,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读卡器(9)、所述人机交互界面(10)和所述充电接口电信号连接,所述充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明理军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华夏云联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