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气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472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由两块聚乙烯薄膜连接而成,连接部分将薄膜中部构成一气体通道,气体通道的一端为操作段,另一端为自封口段,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安装到充气物上,将操作段4留在充气物外边,自封口段5放入充气物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体积小,成本低,适用于各种充气物,特别是超薄型充气物(如氢气球、气棒等),用作自封口气嘴用。(*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橡胶或聚乙烯类充气物品,如气球、气床、气垫、气棒等。日常用的充气类物品如气球、气床、气垫、气棒等,使用时先将其充满气体,然后将气口封牢。封口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用绳子捆扎,二是安装自动封口嘴。用绳子捆扎法比较麻烦,充气过程气体会往外跑,气充好后捆扎不牢固。自动封口嘴使用方便,充气过程气体不往外跑,气体只进不出,气充好不用捆扎,但常见的自动封口嘴多为软胶(如球胆)或金属加胶嘴(如车胎),这种气嘴体积大,成本高,不适用于薄型充气物(如氢气球、气棒等)。本技术的目的是设计一种薄膜气嘴,用聚乙烯薄膜制作,这种气嘴体积很小,成本低,适用于各种充气物,特别是超薄型充气物(如氢气球、气棒等)。本技术由两层聚乙烯薄膜构成,层间有两部分连接部分,连接部分将薄膜中部构成一气体通道,气体通道的一端为操作段,另一端为自封口段,为便于操作,将连接部分设计成波纹型或齿型。使用时将本技术与充气物一起成型,成型时将操作段留在充气物的外边,将自封口段放入充气物的内部。本技术体积小,成本低,适用于各种充气物,特别是超薄型充气物(如氢气球、气棒等),用作自封口气嘴用。下面对照附图自进一步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设计实例;图2本技术应用实例(气棒)。图1中将两块聚乙烯薄膜1用热压或粘胶连接成双层平面结构,连接部分2将聚乙烯薄膜1的中部留一气体通道3,气体通道3的一端为操作段4,而另一端为自封口段5。将连接部分2设计成齿形。图2为本技术在一玩具气棒上的应用实例,在气棒接合处7将本技术夹入两层聚乙烯薄膜6之间,将操作段4留出气棒6外边,将自封口段5放在气棒6内部。使用时将操作段4用手掰开,现出通气口,用口或打气筒对着通气口往气棒6内充气,充气期间暂停充气或充足气后停止充气,由于气棒6内气体压力高于外界空气压力,棒内的气体自动将自封口段5压紧,气体不能溢出。当要将气棒6内之气体放出来时,将一根比气体通道3小的棍棒从操作段4插入气体通道3内即可。用本技术制成的充气物品,可反复充气放气多次。权利要求1.薄膜气嘴,由两层聚乙烯薄膜构成,其特征在于层间有两部分连接部分,连接部分将薄膜中部构成一气体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气嘴,其特征在于连接部分为波纹型设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气嘴,其特征在于连接部分为齿型设计。专利摘要本技术是由两块聚乙烯薄膜连接而成,连接部分将薄膜中部构成一气体通道,气体通道的一端为操作段,另一端为自封口段,将本技术安装到充气物上,将操作段4留在充气物外边,自封口段5放入充气物内部。本技术体积小,成本低,适用于各种充气物,特别是超薄型充气物(如氢气球、气棒等),用作自封口气嘴用。文档编号A47C27/08GK2376814SQ98243259公开日2000年5月10日 申请日期1998年10月30日 优先权日1998年10月30日专利技术者何荣光 申请人:广州永兴胶袋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薄膜气嘴,由两层聚乙烯薄膜构成,其特征在于:层间有两部分连接部分,连接部分将薄膜中部构成一气体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荣光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永兴胶袋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