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超声波雾化装置及其驱动电路板、驱动电路模块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643452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1 04: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雾化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小型超声波雾化装置及其驱动电路板、驱动电路模块,驱动电路板包括:第一电阻R

A small ultrasonic atomizing device and its driving circuit board and driving circuit modu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型超声波雾化装置及其驱动电路板、驱动电路模块
本技术涉及雾化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小型超声波雾化装置及其驱动电路板、驱动电路模块。
技术介绍
常见的超声波雾化换能器的频率一般为1.7MHz-2.4MHz,广泛用于加湿器、医用雾化器、香薰机等领域。其雾化驱动电路一般采用电容反馈式电路,输入电压在24V-48V,输入电功率在10W以上,其中功率放大三极管采用3834,3835,BU406等大体积大功率三极管,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全部或部分采用插焊元件。驱动电路模块体积较大,很难使用在较小空间和小雾化量的应用领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小型超声波雾化装置及其驱动电路板、驱动电路模块,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雾化装置驱动电路模块体积较大,难以应用于较小空间和小雾化量的使用环境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于小型超声波雾化装置的驱动电路板,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MOS管Q1以及保险丝,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分别连接在电源两端,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有第一接线端子,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连接有第二接线端子,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依次与所述第三电阻R3、所述第二电感L2以及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还连接在所述第二电感L2和所述第一电容C1之间,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还依次与所述第四电阻R4、所述第五电容C5连接并返回所述第一接线端子,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还依次与所述第四电容C4、所述第二电容C2并返回所述第一接线端子,所述MOS管Q1的G极连接在所述第四电阻R4与所述第五电容C5之间,所述MOS管Q1的S极通过所述第一电感L1、所述保险丝与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MOS管Q1的D极与所述第一接线端子连接。本技术还公开一种应用于小型超声波雾化装置的驱动电路模块,包括:弹性体、三极管、散热板以及如本技术的驱动电路板,所述散热板包括板体和在所述板体背侧布置的散热翅片,所述三极管与所述板体贴合,所述驱动电路板通过弹性体与所述三极管挤压固定。其中,所述散热板为U型结构,所述板体包括底板和连接于所述底板两侧的竖板,所述散热翅片包括设于所述底板背侧的第一翅片和设于所述竖板背侧的第二翅片。其中,所述弹性体为硅胶垫、橡胶垫、弹簧垫中的一种。本技术还公开一种小型超声波雾化装置,包括:超声波雾化换能器和如本技术的驱动电路模块,所述超声波雾化换能器与所述驱动电路模块连接。其中,所述超声波雾化换能器连接在所述第一接线端子和所述第二接线端子。其中,所述超声波雾化换能器由圆片状或球冠状的压电陶瓷晶片组成。其中,所述超声波雾化换能器的谐振频率为2.5MHz-5MHz,功率为8W以下,输入电压不超过12V。其中,所述三极管采用D1691型号。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小型超声波雾化装置及其驱动电路板、驱动电路模块,通过对驱动电路板的电路改造以及驱动电路模块的结构改造,散热板既可以散热,又可以作为驱动电路模块的外壳,使得驱动电路模块的结构更加紧凑,体积更小,节省空间,可适用于较小空间的雾化环境以及小雾化量的应用领域。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种应用于小型超声波雾化装置的驱动电路板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应用于小型超声波雾化装置的驱动电路模块的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应用于小型超声波雾化装置的驱动电路模块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小型超声波雾化装置。图中:1、驱动电路板;2、弹性体;3:三极管;4、散热板;41、板体;42、散热翅片;5、驱动电路模块;6、超声波雾化换能器;7、保险丝。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技术公开一种应用于小型超声波雾化装置的驱动电路板,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MOS管Q1以及保险丝7,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分别连接在电源两端,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有第一接线端子,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连接有第二接线端子,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依次与所述第三电阻R3、所述第二电感L2以及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还连接在所述第二电感L2和所述第一电容C1之间,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还依次与所述第四电阻R4、所述第五电容C5连接并返回所述第一接线端子,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还依次与所述第四电容C4、所述第二电容C2并返回所述第一接线端子,所述MOS管Q1的G极连接在所述第四电阻R4与所述第五电容C5之间,所述MOS管Q1的S极通过所述第一电感L1、所述保险丝7与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MOS管Q1的D极与所述第一接线端子连接。具体的,本技术的应用于小型超声波雾化装置的驱动电路板中,第一电阻R1的电阻为3kΩ,第二电阻R2的电阻为1.5kΩ,第三电阻R3的电阻为390欧姆、第四电阻R4的电阻为1欧姆,且上述电阻均采用1206封装形式;第一电容C1的电容为10nF、第二电容C2的电容为1nF、第三电容C3的电容为0.1nF、第四电容C4的电容为33nF、第五电容C5的电容为100pF,且上述电容均采用1206封装形式;第一电感L1为47μH的CD54型电感、第二电感L2的电感为100μH且采用1206的封装形式,保险丝7的允许通过电流为1000mA且采用1206的封装形式,从而减小驱动电路板的体积。如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还公开一种应用于小型超声波雾化装置的驱动电路模块,包括:弹性体2、三极管3、散热板4以及如本技术的驱动电路板1,所述散热板4包括板体41和在所述板体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小型超声波雾化装置的驱动电路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阻R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小型超声波雾化装置的驱动电路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MOS管Q1以及保险丝,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分别连接在电源两端,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有第一接线端子,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连接有第二接线端子,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依次与所述第三电阻R3、所述第二电感L2以及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还连接在所述第二电感L2和所述第一电容C1之间,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还依次与所述第四电阻R4、所述第五电容C5连接并返回所述第一接线端子,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还依次与所述第四电容C4、所述第二电容C2并返回所述第一接线端子,所述MOS管Q1的G极连接在所述第四电阻R4与所述第五电容C5之间,所述MOS管Q1的S极通过所述第一电感L1、所述保险丝与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MOS管Q1的D极与所述第一接线端子连接。


2.一种应用于小型超声波雾化装置的驱动电路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弹性体、三极管、散热板以及如权利要求1的驱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咸威咸寿荣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东方金荣超声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