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优化光伏组件用接线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43366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1 04: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温度优化光伏组件用接线盒,包括:盒体、第一载流铜片、第二载流铜片、第三载流铜片、第四载流铜片、第一旁路二极管、第二旁路二极管、第三旁路二极管、第一导线夹、第二导线夹、支撑条;支撑条横向设置在盒体内部空间的后部;第一载流铜片和第四载流铜片均为直角形;分别位于盒体内左后部与右后部;在盒体内部,第一载流铜片、第二载流铜片后端、第三载流铜片后端、第四载流铜片依次安装在支撑条上;第一载流铜片和第四载流铜片的纵向部分别对准第一导线夹、第二导线夹;第一载流铜片和第四载流铜片的横向部分别朝向第二载流铜片后部、第三载流铜片后部;各旁路二极管设在载流铜片之间的缺口中。该接线盒可增大载流铜片面积。

Junction box for temperature optimized PV modu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温度优化光伏组件用接线盒
本技术涉及一种接线盒,尤其是一种光伏组件用接线盒。
技术介绍
现有的光伏组件用接线盒,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即载流铜片面积分配不合理以及盒体内部存在空间浪费的情况。当接线盒内通过电流较大时,载流铜片升温较高;载流铜片在较高温度下可能发生曲翘,甚至导致焊点脱焊,影响接线盒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温度优化光伏组件用接线盒,能够增加载流铜片面积,降低接线盒内温度。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温度优化光伏组件用接线盒,包括:盒体、第一载流铜片、第二载流铜片、第三载流铜片、第四载流铜片、第一旁路二极管、第二旁路二极管、第三旁路二极管、第一导线夹、第二导线夹、支撑条;所述支撑条横向设置在盒体内部空间的后部;支撑条两端分别与盒体左右侧壁连接;第一导线夹、第二导线夹分别安装在盒体前侧壁上的左右两端;第一导线夹、第二导线夹分别用于夹住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第一载流铜片和第四载流铜片均为直角形;分别位于盒体内左后部与右后部;在盒体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温度优化光伏组件用接线盒,其特征在于,包括:盒体(1)、第一载流铜片(2)、第二载流铜片(3)、第三载流铜片(4)、第四载流铜片(5)、第一旁路二极管(6)、第二旁路二极管(7)、第三旁路二极管(8)、第一导线夹(9)、第二导线夹(10)、支撑条(11);/n所述支撑条(11)横向设置在盒体(1)内部空间的后部;支撑条(11)两端分别与盒体(1)左右侧壁连接;/n第一导线夹(9)、第二导线夹(10)分别安装在盒体(1)前侧壁上的左右两端;第一导线夹(9)、第二导线夹(10)分别用于夹住第一导线(12)和第二导线(13);/n第一载流铜片(2)和第四载流铜片(5)均为直角形;分别位于盒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温度优化光伏组件用接线盒,其特征在于,包括:盒体(1)、第一载流铜片(2)、第二载流铜片(3)、第三载流铜片(4)、第四载流铜片(5)、第一旁路二极管(6)、第二旁路二极管(7)、第三旁路二极管(8)、第一导线夹(9)、第二导线夹(10)、支撑条(11);
所述支撑条(11)横向设置在盒体(1)内部空间的后部;支撑条(11)两端分别与盒体(1)左右侧壁连接;
第一导线夹(9)、第二导线夹(10)分别安装在盒体(1)前侧壁上的左右两端;第一导线夹(9)、第二导线夹(10)分别用于夹住第一导线(12)和第二导线(13);
第一载流铜片(2)和第四载流铜片(5)均为直角形;分别位于盒体(1)内左后部与右后部;
在盒体(1)内部,第一载流铜片(2)、第二载流铜片(3)后端、第三载流铜片(4)后端、第四载流铜片(5)从左到右依次安装在支撑条(11)上;第一载流铜片(2)与第二载流铜片(3)之间、第二载流铜片(3)与第三载流铜片(4)之间、第三载流铜片(4)与第四载流铜片(5)之间均留有间隙;第二载流铜片(3)前端和第三载流铜片(4)前端安装在盒体(1)前侧壁的内台阶上;
第一载流铜片(2)和第四载流铜片(5)的纵向部分别对准第一导线夹(9)、第二导线夹(10);第一载流铜片(2)和第四载流铜片(5)的横向部分别朝向第二载流铜片(3)后部、第三载流铜片(4)后部;
第二载流铜片(3)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缺口,用于容纳旁路二极管;第二载流铜片(3)左侧缺口与第一载流铜片(2)的纵向部相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恽旻袁凯杰张栋兵吴晓丽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