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插座连接器,包括插座本体、设于插座本体上的若干插座端子以及插座接地片;所述每一插座端子设有延伸于插座本体外的安装部、与安装部相对的弹性对接部以及连接安装部与对接部的连接部;所述插座端子包括排布成一排的若干对差分信号端子及若干接地端子,所述接地端子间隔排列于相邻两对差分信号端子之间,其中,所述插座接地片一体设有若干第一弹性臂以及若干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一弹性臂及第二弹性臂分别弹性抵持在对应接地端子的对接部及连接部上,进而改善了信号串扰,提高了高频传输的性能。
Socket conn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插座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插座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高频传输的插座连接器。
技术介绍
相关现有技术请参美国专利技术公开专利US20090221165号所公开的一种传输带宽达6Gbps的高频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保持于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导电端子包括接地端子及成对排列的差分信号端子,一接地片电性连接各接地端子以减少信号串扰,改善连接器的高频性能。目前PCI-SIG协会已经公布PCIe4.0规范信号传输速率已经达到16GT/s,传输带宽已经达到了64Gbps,而PCI-SIG协会公布的目前正在开发的PCIe5.0规范信号传输速率则将进一步翻倍达到了32GT/s,而其传输带宽甚至将达到128Gbps,在如此快速发展的高频连接器领域,该现有技术中的接地片已经无法满足其高频性能。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良的插座连接器来解决以上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的高频性能的插座连接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插座连接器,包括插座本体、设于插座本体上的若干插座端子以及插座接地片;所述每一插座端子设有延伸于插座本体外的安装部、与安装部相对的弹性对接部以及连接安装部与对接部的连接部;所述插座端子包括排布成一排的若干对差分信号端子及若干接地端子,所述接地端子间隔排列于相邻两对差分信号端子之间,其中,所述插座接地片一体设有若干第一弹性臂以及若干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一弹性臂及第二弹性臂分别弹性抵持在对应接地端子的对接部及连接部上。更进一步地,所述所述插座端子自前向后组装至所述插座本体,所述插座接地片自后向前组装至所述插座本体,所述插座本体设有自后端向前凹设的纵长插槽以及位于插槽两侧的侧壁,所述侧壁设有若干与所述插槽连通的通道,所述弹性对接部设有收容于对应的通道内的弹性部以及突伸入所述插槽内的弧形部,所述第一弹性臂收容于对应的通道内并抵持在对应的弹性部上。更进一步地,所述侧壁设有自后端向前凹设并与所述通道连通的狭槽,所述插座接地片设有收容在狭槽内的主体部,所述第一弹性臂自主体部一体向上冲压并向后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弹性臂自主体部的前端一体向前延伸形成。更进一步地,所述弹性部向后并向插槽方向倾斜延伸,抵持在对应的弹性部的所述第一弹性臂沿上下方向突伸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弹性臂。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臂呈L型设置,所述主体部后端设有若干收容对应差分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的弧形部的开口。更进一步地,所述插座连接器还包括组装至插座本体上的模块,所述差分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的连接部镶埋成型在所述模块上,所述模块设有若干裸露对应接地端子连接部的凹槽,所述第二弹性臂穿过对应的凹槽进而抵持在对应的连接部上。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插座连接器,包括插座本体、设于插座本体上的若干插座端子以及组装至所述插座本体上的插座接地片;所述插座本体包括沿纵长方向延伸的两侧壁以及位于两侧壁之间的纵长插槽;所述插座端子包括在所述插槽下方排布成一排并突伸入所述插槽内的若干对差分信号端子及若干接地端子,所述接地端子间隔排列于相邻两对差分信号端子之间,其中,所述插座连接器设置成支持32GT/s以上的信号传输速率,所述插座接地片对应每一接地端子一体设有至少两个弹性臂连接对应接地端子的不同位置。更进一步地,所述每一插座端子设有延伸于插座本体外的安装部、突伸入所述插槽内的弹性对接部以及连接安装部与对接部的连接部;所述两个弹性臂分别向上弹性抵持在对应接地端子的对接部及连接部上,且抵持在对接部上的弹性臂高于抵持在连接部上的弹性臂。更进一步地,所述侧壁在插槽的下方设有若干与所述插槽连通的通道以及自后端向前凹设并与所述通道连通的狭槽,所述插座接地片自后先前组装至所述狭槽内,所述两个弹性臂沿前后方向背向延伸形成,并且抵持在对接部上的弹性臂呈L型设置。更进一步地,所述插座接地片向后延伸超出所述弹性对接部,且所述接地片的后端设有若干收容对应差分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的弹性对接部的开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插座接地片通过第一弹性臂及第二弹性臂两个弹性臂分别抵持在接地端子的对接部及连接部上,进而改善了信号串扰,提高了高频传输的性能,同时实现插座端子的阻抗连续,避免电路中出现阻抗突变的现象。【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对接配合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图1的分解图。图4是图3另一角度的分解图。图5是插头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图6是图5另一角度的部分分解图。图7是插头端子与插头接地片的分解图。图8是插座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图9是图8另一角度的部分分解图。图10是插座端子与插座接地片的分解图。图11是图1中A-A线的剖视图。图12是图1中B-B线的剖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插头连接器100插头本体1基部11舌板12上表面121突键120下表面122端子槽123凸块124插头端子2接触部21固持部22尾部23缩窄部24台阶部241第一端子组2a第二端子组2b第三端子组2c第四端子组2d差分信号端子S1、S2、S4接地端子G1、G2电源端子P1、P4插头接地片3梁部31桥接部32第一连接部33第二连接部34第三连接部35第四连接部36第五连接部37抵持部38绝缘条4凹口41绝缘块5插座连接器200插座本体6侧壁61凹陷部610通道611插槽62狭槽63插座端子7对接部71弹性部711弧形部712连接部72安装部73第四端子组7a第五端子组7b第六端子组7c第七端子组7d差分信号端子S5、S6、S7接地端子G5、G6电源端子P3、P7插座接地片8主体部81开口811第一弹性臂82第二弹性臂83弧形凸部84、85模块9凹槽91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1-4所示,本技术的插座连接器200与插头连接器100对接配合以传输高频信号,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连接器100与插座连接器200采用SFF8639传输界面,其可适用于最新一代PCIe5.0传输协议,支持32GT/s以上的信号传输速率,传输带宽可达128GB/s。为方便描述,在此定义插头连接器100与插座连接器200对接配合的方向为前后方向,而在对接配合时,插头连接器100的前端将自插座连接器200的后端插入以完成对接配合。请参阅图5-7及图11-12所示,所述插头连接器100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插座连接器,包括插座本体、设于插座本体上的若干插座端子以及插座接地片;所述每一插座端子设有延伸于插座本体外的安装部、与安装部相对的弹性对接部以及连接安装部与对接部的连接部;所述插座端子包括排布成一排的若干对差分信号端子及若干接地端子,所述接地端子间隔排列于相邻两对差分信号端子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接地片一体设有若干第一弹性臂以及若干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一弹性臂及第二弹性臂分别弹性抵持在对应接地端子的对接部及连接部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插座连接器,包括插座本体、设于插座本体上的若干插座端子以及插座接地片;所述每一插座端子设有延伸于插座本体外的安装部、与安装部相对的弹性对接部以及连接安装部与对接部的连接部;所述插座端子包括排布成一排的若干对差分信号端子及若干接地端子,所述接地端子间隔排列于相邻两对差分信号端子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接地片一体设有若干第一弹性臂以及若干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一弹性臂及第二弹性臂分别弹性抵持在对应接地端子的对接部及连接部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端子自前向后组装至所述插座本体,所述插座接地片自后向前组装至所述插座本体,所述插座本体设有自后端向前凹设的纵长插槽以及位于插槽两侧的侧壁,所述侧壁设有若干与所述插槽连通的通道,所述弹性对接部设有收容于对应的通道内的弹性部以及突伸入所述插槽内的弧形部,所述第一弹性臂收容于对应的通道内并抵持在对应的弹性部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设有自后端向前凹设并与所述通道连通的狭槽,所述插座接地片设有收容在狭槽内的主体部,所述第一弹性臂自主体部一体向上冲压并向后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弹性臂自主体部的前端一体向前延伸形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向后并向插槽方向倾斜延伸,抵持在对应的弹性部的所述第一弹性臂沿上下方向突伸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弹性臂。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臂呈L型设置,所述主体部后端设有若干收容对应差分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的弧形部的开口。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祖阳,张景翔,林威州,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腾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