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物联网复合材料健康检测装置及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63630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1 01: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物联网复合材料健康检测装置及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碳纳米管压阻传感器2、电阻测量电路和信号传输电路;碳纳米管压阻传感器2包括矩阵式排列的多个碳纳米管压阻器件2;碳纳米管压阻传感器2的多个碳纳米管压阻器件3贴附于被测物体表面;每行或每列的碳纳米管压阻器件3串联,并与电阻测量电路连接;碳纳米管压阻器件3包括衬底6、碳纳米管聚合物薄膜7和电极4,碳纳米管聚合物薄膜7固定于衬底6上,碳纳米管聚合物薄膜7的两端各引出一个电极4。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大大提高了安装的效率、使传感器与被测物体贴合更加紧密、对被测复合材料的损伤定位更加准确;利用碳纳米管极高的压阻因子特性,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A health detection device and system for composite materials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物联网复合材料健康检测装置及系统
本技术涉及材料检测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复合材料健康检测装置及系统。
技术介绍
传统基于物联网的健康检测中,人们往往采用由高电阻系数电阻丝弯曲制成的电阻应变片或半导体应变传感器等对复合材料制成的桥梁、高铁轨道、塔架、建筑物、风力发电机叶片等构件的应力进行检测,以测试其是否发生性能退化和结构损伤。对表面积较大、结构复杂构件的构件检测,要么采用形状结构较大的传感器件,但存在与被测构件结合不紧密,对应力方向定位不准,不便于定位损伤位置的问题;要么采取多个应变传感器进行检测,但存在传感器安装工序较多、布线复杂,定位损伤位置不准确的问题。此外,现有检测手段还存在传感器电阻率不够高,对应力反映不敏感,导致检测精度低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出。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物联网复合材料健康检测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碳纳米管压阻传感器、电阻测量电路和信号传输电路;所述碳纳米管压阻传感器包括矩阵式排列的多个碳纳米管压阻器件;所述碳纳米管压阻传感器的多个碳纳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物联网复合材料健康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碳纳米管压阻传感器(2)、电阻测量电路和信号传输电路;/n所述碳纳米管压阻传感器(2)包括矩阵式排列的多个碳纳米管压阻器件(3);所述碳纳米管压阻传感器(2)的多个碳纳米管压阻器件(3)贴附于被测物体表面;每行或每列的碳纳米管压阻器件(3)串联,并与所述电阻测量电路连接;/n所述碳纳米管压阻器件(3)包括衬底(6)、碳纳米管聚合物薄膜(7)和电极(4),所述碳纳米管聚合物薄膜(7)固定于衬底(6)上,所述碳纳米管聚合物薄膜(7)的两端各引出一个电极(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物联网复合材料健康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碳纳米管压阻传感器(2)、电阻测量电路和信号传输电路;
所述碳纳米管压阻传感器(2)包括矩阵式排列的多个碳纳米管压阻器件(3);所述碳纳米管压阻传感器(2)的多个碳纳米管压阻器件(3)贴附于被测物体表面;每行或每列的碳纳米管压阻器件(3)串联,并与所述电阻测量电路连接;
所述碳纳米管压阻器件(3)包括衬底(6)、碳纳米管聚合物薄膜(7)和电极(4),所述碳纳米管聚合物薄膜(7)固定于衬底(6)上,所述碳纳米管聚合物薄膜(7)的两端各引出一个电极(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物联网复合材料健康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纳米管聚合物薄膜(7)采用多壁碳纳米管和聚甲基丙烯酸的聚合物薄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物联网复合材料健康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测量电路包括直流电流源(5)、信号放大电路和模数转换电路,所述直流电流源(5)与所述电极(4)连接,所述电极(4)同时与所述信号放大电路输入端连接,所述信号放大电路输出端与所述模数转换电路输入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物联网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金涛严向华孟翔芸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智诚物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内蒙;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