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满液式冷凝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3451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1 01: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立式满液式冷凝器,涉及家用、商用空调器、工业制冷设备的技术领域。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从冷媒进气口进入壳体,在减速板的作用下,冷媒气体通过预冷凝,沿均流板进入主冷凝段冷却成饱和液态冷媒,饱和液态冷媒在过冷段进一步冷却成过冷液态冷媒,通过冷媒出液口流向蒸发器。冷却水沿冷却水进口进入换热列管,在壳体两侧端盖之间往返流动,并通过换热列管与制冷剂气体和液体充分换热,吸收热量的冷却水沿冷却水出口流出满液式冷凝器。

Vertical full liquid condens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立式满液式冷凝器
本技术涉及家用、商用空调器、工业制冷设备的
,尤其涉及立式满液式冷凝器。
技术介绍
目前制冷行业的满液式冷凝器均为卧式结构,体型较大,适用于较大容量的制冷设备。在小微容量的制冷设备上,冷凝器通常采用亲水铝翅片式、钎焊板式、U型管式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相比满液式冷凝器,其单位面积换热量小,能效低,能效比COP通常在3.5以下,无法满足小微容量制冷设备进一步提高能效比COP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提高小微容量制冷设备的能效比,实现与大容量制冷设备相同的COP值,并延伸应用于家用空调器、商用空调器,实现普遍广泛的高效能制冷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了立式满液式冷凝器。技术方案如下:包括壳体,壳体顶部端盖设有进水口、出水口,壳体上部侧面设有制冷剂进气口,壳体底部侧面设有制冷剂出液口和设有至少一块均流板和多根换热列管,均流板设置在进气口和出液口之间,均流板上设有多个导流孔。特别地,壳体内部设有减速板。通过均流板的设置将壳体内的空间分割为三个区域,冷媒进口一侧为预冷区,中间为主冷凝区,冷媒出口一侧为过冷区,壳体内部冷媒进气口设有减速板,中部设有气体均流板、折流板等导流构件,壳体内分布数量不等的冷凝列管。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从冷媒进气口进入壳体,在减速板的作用下,冷媒气体通过预冷凝,沿均流板进入主冷凝段冷却成饱和液态冷媒,饱和液态冷媒在过冷段进一步冷却成过冷液态冷媒,通过冷媒出液口流向蒸发器。冷却水沿进水口进入冷凝列管,在壳体两侧端盖之间往返流动,并通过换热列管与制冷剂气体和液体充分换热,吸收热量的冷却水沿冷却水出口流出满液式冷凝器。特别地,壳体底部端盖设有折流室,折流室侧面设有排污接口。通过端盖折流室的设置,使得进水口、折流室和出水口之间形成多次往返的水流通道,延长冷却水(介质)的换热停留时间,从而更好的吸收制冷剂热量,保证冷凝器的冷凝效果。设置在端盖内部的排污接口,使得可以定期对端盖、冷凝列管中的附着物、水垢、污垢等进行清理排出,保证了冷凝器的长期高效运行。特别地,壳体的1/3高度、1/2高度、2/3高度位置设有视液镜,壳体上还设有压力检测接口和温度检测接口。通过视液镜的设置,使得冷凝出来的制冷剂液体高度可以被直观的观测,同时通过压力检测接口、温度检测接口的设置,使得壳体内的制冷剂压力、制冷剂温度能够被实时检测、读取。特别地,进气口下方设有安全阀口。特别地,换热列管采用的是外翅内螺纹铜管。通过外翅内螺纹铜管的设置,增大了壳体内制冷剂气体与换热列管内冷却水之间的换热面积,加强了制冷剂气体的冷凝效果,同时由于内螺纹管的螺旋效应,使得冷却水流呈高速螺旋式运动,降低钙镁离子的污垢沉积系数,减少污垢的沉积,保证冷凝列管的长期高效运行。特别地,均流板与壳体之间通过埋弧焊、氩弧焊或高频焊焊接方式连接。特别地,导流孔直径为3~10mm或按制冷剂气体流量流速计算设计。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提高小微容量制冷设备的能效比,实现与大容量制冷设备相同的COP值,使得COP接近6.0或更高,并延伸应用于家用空调器、商用空调器,实现普遍广泛的高效能制冷应用。附图说明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其中: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所揭示的立式满液式冷凝器的主视图;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记:1壳体、2进水口、3出水口、4制冷剂进气口、5制冷剂出液口、6均流板、7换热列管、8导流孔、9折流室、10排污口、11视镜、12压力接口、13温度接口、14安全阀口具体实施方式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技术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技术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技术。此外,本技术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技术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目前制冷行业的满液式冷凝器均为卧式结构,体型较大,适用于较大容量的制冷设备。在小微容量的制冷设备上,冷凝器通常采用亲水铝翅片式、钎焊板式、U型管式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相比满液式冷凝器,其单位面积换热量小,能效低,能效比COP通常在3.5以下,无法满足小微容量制冷设备进一步提高能效比COP的要求。为了提高小微容量制冷设备的能效比,实现与大容量制冷设备相同的COP值(接近6.0或更高),并延伸应用于家用空调器、商用空调器,实现普遍广泛的高效能制冷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了立式满液式冷凝器。技术方案如下:下面根据图1和图2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了立式满液式冷凝器。技术方案如下:壳体(1)顶部端盖设有进水口(2)与出水口(3),壳体(1)上部侧面设有制冷剂进气口(4),壳体底部侧面设有制冷剂出液口(5),壳体(1)内部设有减速板,壳体(1)内部设有至少一块均流板(6)和多根换热列管(7),均流板(6)设置在进气口(4)与出液口(5)之间,均流板(6)上设有多个导流孔(8)。通过均流板的设置将壳体内的空间分割为三个区域,冷媒进口一侧为预冷区,中间为主冷凝区,冷媒出口一侧为过冷区中部设有气体均流板等导流构件,壳体内分布有冷凝列管。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从冷媒进气口进入壳体,冷媒气体通过预冷凝,沿均流板进入主冷凝段冷却成饱和液态冷媒,饱和液态冷媒在过冷段进一步冷却成过冷液态冷媒,通过冷媒出液口流向蒸发器。冷却水沿冷却水进口进入冷凝列管,在壳体两侧端盖之间往返流动,并通过冷凝列管与制冷剂气体和液体充分换热,吸收热量的冷却水沿冷却水出口流出满液式冷凝器。在实际生产中,因为制冷剂进气口处的冷凝效率和制冷剂出液口的冷凝效率较低,所以在预冷区和过冷区的冷凝列管的分布密度要小于主冷凝区的冷凝列管的分布密度,通过这种不同区域冷凝列管密度不同的设置,使得冷凝效率大大提高。特别地,壳体内部冷媒进气口处设有减速板,当然导流构件还包括折流板等构件,这里不加以限定。当然均流板上还设置有用于气体扩散的导流流道。实际制造时,壳体1由专用容器钢板制成,钢板通过三辊卷板机卷制成型,通过氩弧焊和埋弧焊的焊接工艺加工成壳体1。为了保证能定期清洁、保养换热列管,壳体1下侧端盖设有折流室9,折流室9侧面设有排污口10。通过端盖折流室9的设置,使得进水口2、折流室9和出水口3之间形成多次往返的水流通道,延长冷却水的换热停留时间,从而更好的吸收制冷剂热量,保证冷凝器的冷凝效果。设置在端盖内部的排污接口,使得可以定期对端盖、冷凝列管中的附着物、水垢、污垢等进行清理排出,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立式满液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顶部端盖设有进水口(2)与出水口(3),所述壳体(1)上部侧面设有制冷剂进气口(4),所述壳体底部侧面设有制冷剂出液口(5),所述壳体(1)内部设有至少一块均流板(6)和多根换热列管(7),所述均流板(6)设置在所述进气口(4)与所述出液口(5)之间,所述均流板(6)上设有多个导流孔(8)。/n

【技术特征摘要】
1.立式满液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顶部端盖设有进水口(2)与出水口(3),所述壳体(1)上部侧面设有制冷剂进气口(4),所述壳体底部侧面设有制冷剂出液口(5),所述壳体(1)内部设有至少一块均流板(6)和多根换热列管(7),所述均流板(6)设置在所述进气口(4)与所述出液口(5)之间,所述均流板(6)上设有多个导流孔(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满液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底部端盖设有折流室(9),所述折流室(9)侧面开设有排污口(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满液式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在1/3高度、1/2高度、2/3高度分别设有视液镜(11),所述壳体(1)上还设有压力检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江虹
申请(专利权)人:爱法空调冷冻科技无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