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基加固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627708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31 23: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建筑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地基加固系统,包括主体框架,所述主体框架包括十字形的第一基础组件,所述主体框架由所述第一基础组件拼接而成,所述主体框架上设置有第二基础组件;所述第一基础组件包括第一主体柱和中部位置与所述第一主体柱卡接的第二主体柱,所述第一基础组件上还设置有用于增加地基稳定性的第一加强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地基加固系统通过预制好的第一基础组件和第二基础组件,安装更加的方便,在安装时无需在现场临时加工制作,各个部件更加的标准,避免了现场制作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影响地基的稳固性,同时也减少了施工时间。

A foundation strengthening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基加固系统
本技术属建筑
,具体涉及一种地基加固系统。
技术介绍
地基是指建筑物下面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作为建筑地基的土层分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和人工填土。地基有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复合地基)两类。天然地基是不需要人加固的天然土层。人工地基需要人加固处理,常见有石屑垫层、砂垫层、混合灰土回填再夯实等。地基指的是承受上部结构荷载影响的那一部分土体。基础下面承受建筑物全部荷载的土体或岩体称为地基。地基不属于建筑的组成部分,但它对保证建筑物的坚固耐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有的地基加固方法主要有锚杆静压预制桩加固技术;高压旋喷桩加固技术;化学灌浆加固技术;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加固技术;包柱式新旧基础连接技术;植筋式新旧基础边接技术等。现有的加固地基的方法大多采用砂桩或石灰桩来加固,地基中成孔后,在孔中灌以砂、石、土或石灰等材料,捣实而形成直径较大的桩体,以致桩和原土组成复合地基,达到加固的目的,但是,这种技术通常需要在现场根据实际环境临时加工制作,制作过程中容易出现误差,影响地基的加固效果,且现场施工的时间也比较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方便、有利于缩短施工时间的地基加固系统。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地基加固系统,包括主体框架,所述主体框架包括十字形的第一基础组件,所述主体框架由所述第一基础组件拼接而成,所述主体框架上设置有第二基础组件;所述第一基础组件包括第一主体柱和中部位置与所述第一主体柱卡接的第二主体柱,所述第一基础组件上还设置有用于增加地基稳定性的第一加强柱,所述第一主体柱和所述第二主体柱均为方形结构多个所述第一基础组件卡接构成了所述主体框架,相邻的所述第一基础组件之间以卡接的方式连接。所述第一基础组件为十字形,所述第一基础组件拼接构成所述主体框架之后,所述主体框架中形成了多个方形空腔,所述第二基础组件设置在该方形空腔内,用于将所述方形空腔填满,所述第二基础组件与所述第一基础组件卡接。所述第一主体柱与所述第二主体柱卡接,所述第一主体柱的中部位置与所述第二主体柱的中部位置卡接,所述第一主体柱与所述第二主体柱卡接之后构成十字形的所述第一基础件。所述第一加强柱设置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基础组件相连接,所述第一加强柱的另一端嵌入土层,用于增加地基的强度和稳定性,使得建筑物更加的稳定。所述第一主体柱和所述第二主体柱的长度、宽度和厚度相同。本技术的地基加固系统使得建筑基础与地基的接触面更加的平整,增加了接触面积,使得建筑更加的稳定。本技术对地基起到了良好的加固作用,所述第一加强柱进一步增强了地基的稳定性。本技术另一第一基础件拼接呈主体框架,第二基础组件与第一基础件卡接,填补主体框架的间隙,增加地基与建筑基础的接触面积,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在对地基进行加固的同时,降低了安装的要求,简化了安装方式,有利于减少建筑施工的时间。本技术的地基加固系统通过预制好的第一基础组件和第二基础组件,安装更加的方便,在安装时无需在现场临时加工制作,各个部件更加的标准,避免了现场制作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影响地基的稳固性,同时也减少了施工时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体柱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端和用于与所述连接端相配合的第一卡槽,所述第二主体柱的两端也分别设置有所述连接端和所述第一卡槽。多个所述第一基础组件卡接构成了所述主体框架,相邻的所述第一基础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具体为,将一个所述第一基础组件一端所设置的所述连接端安装到与该第一基础组件相邻的第一基础组件一端所设置的所述第一卡槽内,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基础组件之间通过所述连接端和所述第一卡槽卡接。所述卡槽和所述连接端不仅可用于将相邻的所述第一基础组件相连接,在安装过程中还起到了定位作用,无需借助其他工具便能准确的安装,安装方便,减少了在安装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等原因导致安装不准确,影响地基的稳定性。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体柱和所述第二主体柱上均设置有方形的第一卡齿,所述第二基础组件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卡齿相配合的第二卡齿。所述第一卡齿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柱远离土层的一面,所述第二主体柱上所设置的所述第一卡齿也位于所述第二主体柱远离土层的一侧。所述第二基础组件为方形结构,所述第二卡齿设置在所述第二基础组件的侧面,所述第二卡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基础组件的侧面相连接,所述第二卡齿的另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二基础组件的一端伸出。所述第二卡齿设置在所述第二基础组件远离所述第一基础件的一侧。当所述第二基础组件与所述第一基础件相卡接时,所述第二基础组件远离土层的一面与所述第一基础件远离土层的一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使得所述地基加固系统与建筑基础相基础的一面更加的平整,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所述第一卡齿和所述第二卡齿除了用于将所述第一基础件和所述第二基础组件相连接外,在安装过程中,所述第一卡齿和所述第二卡齿在起到了定位作用,用于确定安装位置,使得安装更加的准确、方便。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体柱的中部位置靠近所述第二主体柱的一面设置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二主体柱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卡槽相配合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设置在所述第二主体柱的中部位置靠近所述第一主体柱的一面,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均为方形结构。所述第一卡槽的深度为所述第一主体柱厚度的二分之一,所述第一卡槽的深度为所述第一主体柱厚度的二分之一。所述第一主体柱通过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第二主体柱卡接,所述第二主体柱通过所述第二卡槽与所述第一主体柱卡接。所述第一主体柱和所述第二主体柱卡接后,所述第一主体柱远离土层的一面与所述第二主体柱远离土层的一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一主体柱靠近土层的一面与所述第二主体柱靠近土层的一面位于同一平面。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体柱的中部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加强柱相配合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主体柱的中部位置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加强柱相配合第二通孔。所述第一加强柱靠近土层的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后嵌入土层中。所述第一加强柱远离土层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一加强柱远离土层的一面与所述第一主体柱远离土层的一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一加强柱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一主体柱和所述第二主体柱相连接,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确定了所述第一加强柱的安装位置,使得所述第一加强柱的安装位置更加的准确,地基中所设置的所述第一加强柱位置排布更加的均匀、规律,有利于地基的加固。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基础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基础组件卡接的本体,所述本体为方形结构,所述第二卡齿设置在所述本体的侧面上,所述本体上设置有用于进一步加固地基的第二加强柱。所述本体用于填补所述主体框架的间隙,所述本体的厚度与所述第一主体柱的厚度相同,所述第二卡齿设置在所述本体的侧面、远离土层的一侧。所述第二卡齿与所述第一卡齿相配合,用于将所述本体与所述第一基础组件相卡接。所述第二加强柱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基础组件相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柱远离所述第二基础组件的一端嵌入土层中,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基加固系统,包括主体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框架包括十字形的第一基础组件,所述主体框架由所述第一基础组件拼接而成,所述主体框架上设置有用于填充所述主体框架空腔的第二基础组件;所述第一基础组件包括第一主体柱和中部位置与所述第一主体柱卡接的第二主体柱,所述第一基础组件上还设置有用于增加地基稳定性的第一加强柱,所述第一主体柱和所述第二主体柱均为方形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基加固系统,包括主体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框架包括十字形的第一基础组件,所述主体框架由所述第一基础组件拼接而成,所述主体框架上设置有用于填充所述主体框架空腔的第二基础组件;所述第一基础组件包括第一主体柱和中部位置与所述第一主体柱卡接的第二主体柱,所述第一基础组件上还设置有用于增加地基稳定性的第一加强柱,所述第一主体柱和所述第二主体柱均为方形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基加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柱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端和用于与所述连接端相配合的第一卡槽,所述第二主体柱的两端也分别设置有所述连接端和所述第一卡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基加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柱和所述第二主体柱上均设置有方形的第一卡齿,所述第二基础组件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卡齿相配合的第二卡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地基加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柱的中部位置靠近所述第二主体柱的一面设置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二主体柱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强刘继云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西南建科建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