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防眩光的后视镜以及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619984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31 19: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防眩光的后视镜,包括:前壳体和后壳体,所述前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光线传感器,所述后壳体上设置有第二光线传感器;电敏变色镜片,所述电敏变色镜片在通电后其明暗程度能够随电压变化而变化;控制单元,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和所述电敏变色镜片分别与所述控制单元电性连接;电源,所述电源为所述控制单元供电;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用于检测环境的光照强度L1;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用于检测后方车辆的光照强度L2,所述光照强度L2大于所述光照强度L1,所述控制单元改变电压从而使得所述电敏变色镜片翻转使镜面变昏暗。该后视镜能够自动调节镜面,避免产生眩光现象,提高驾驶的安全性。

An intelligent anti glare rearview mirror and its control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防眩光的后视镜以及控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了一种汽车的后视镜,尤其涉及一种智能防眩光的后视镜,还涉及一种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当汽车在夜间或者在过桥洞、隧道等昏暗环境下行车时,后方车辆的前大灯照射在汽车的后视镜上会产生眩光现象,从而造成司机夜盲。即使眩光光源移开后,残留在司机眼睛内的影像会造成盲点,这种现象被称之为“眩光现象”。这种效应会使司机的反应时间降低,在短短的眩光时间内无疑极大地增加了汽车发生事故的机率。现有传统后视镜是通过手动调节双反射镜面的方法来实现防眩光的效果。但是在实际驾驶过程中,如果眩光过强的话,驾驶员条件反射会立即闭眼或者用手遮挡眼睛,然后再去调节后视镜。这样同样存在发生事故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防眩光的后视镜,该后视镜能够自动调节防止产生眩光,提高夜间驾驶的安全性。该智能防眩光的后视镜包括:前壳体和后壳体,所述前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光线传感器,所述后壳体上设置有第二光线传感器;电敏变色镜片,所述电敏变色镜片在通电后其明暗程度能够随电压变化而变化;控制单元,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和所述电敏变色镜片分别与所述控制单元电性连接;电源,所述电源为所述控制单元供电;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用于检测环境的光照强度L1;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用于检测后方车辆的光照强度L2,所述光照强度L2大于所述光照强度L1,所述控制单元改变电压从而使得所述电敏变色镜片翻转使镜面变昏暗。r>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单元包括MCU处理器,分别与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和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连接的数模转换器,以及与所述电敏变色镜片连接的执行单元。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单元设定一阈值L0,该阈值表示白天的最低光照强度;在所述光照强度L1大于所述阈值L0时,所述MCU处理器输出为高电平信号;在所述光照强度L1小于所述阈值L0,并且所述光照强度L1大于所述光照强度L2时,所述MCU处理器输出为高电平信号;在所述光照强度L1小于所述阈值L0,并且在所述光照强度L2大于所述光照强度L1时,所述MCU处理器输出低电平信号,从而控制所述电敏变色镜片翻转使得所述电敏变色镜片变昏暗。进一步地,所述光照强度L2大于所述光照强度L1达500LUX以上,所述MCU处理器输出低电平信号。进一步地,所述电敏变色镜片由入射光方向依次包括保护膜、反射膜、剥离膜、粘着剂层、TAC层、前偏光片、液晶上玻璃、液晶、液晶下玻璃和后偏光片。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前壳体的右下角,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后壳体的上方中央。本专利技术还包括一种智能防眩光的后视镜的控制方法,包括:所述控制单元预定一个阈值L0,该阈值表示白天的最低光照强度;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检测环境的光照强度为L1,所述控制单元比较L0和L1的大小,若L1大于L0,则判断当前为白天,不开启防眩光模式;若L1小于L0,则判断当前为夜晚,开启防眩光模式;当所述后视镜在防眩光模式下,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检测后方车辆的光照强度为L2,所述控制单元比较L1和L2的大小,若L1小于L2,则所述控制单元改变电压大小,从而将所述电敏变色镜片翻转使其镜面变昏暗。进一步地,在不开启防眩光模式时,所述电敏变色镜片不通电压;在防眩光模式下,所述电敏变色镜片有加载电压。进一步地,所述光照强度L2大于所述光照强度L1达500LUX以上,所述电敏变色镜片的加载电压变化。进一步地,所述电敏变色镜片的电压值与L2、L1之间的差值呈正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智能防眩光的后视镜能够自动检测到后方车辆的车灯是否照射到后视镜上产生眩光,在眩光的情况下,能够自动翻转电敏变色镜片,从而使得后视镜的镜面变得昏暗防止眩光,提高驾驶的安全性;该后视镜能够根据后方车辆的光照强度,对应调整电敏变色镜片的翻转角度从而镜面有对应的昏暗程度,使得该后视镜的适应性更强。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智能防眩光的后视镜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智能防眩光的后视镜的电敏变色镜片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智能防眩光的后视镜的控制电路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智能防眩光的后视镜的控制方法流程图。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前壳体-1;第一光线传感器-11;电敏变色镜片-2;控制单元-3;MCU处理器-31;数模转换器-32;执行单元-33;后壳体-4;第二光线传感器-4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智能防眩光的后视镜,如图1所示。该智能防眩光的后视镜包括前壳体1和后壳体4,所述前壳体1上设置有第一光线传感器11,所述后壳体4上设置有第二光线传感器41;电敏变色镜片2,所述电敏变色镜片2在通电后其明暗程度能够随电压变化而变化;控制单元3,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11、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41和所述电敏变色镜片2分别与所述控制单元3电性连接;电源,所述电源为所述控制单元3供电,在后壳体4上设置有电源开关,驾驶员能够手动控制该后视镜的电源开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11用于检测环境的光照强度L1;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41用于检测后方车辆的光照强度L2,所述光照强度L2大于所述光照强度L1,所述控制单元3改变电压从而使得所述电敏变色镜片2翻转使镜面变昏暗。本实施例中的后视镜中有检测环境光强的第一光线传感器11,以及检测后方车辆的光强的第二传感器,控制单元3能够比较第一光线传感器11和第二光线传感器41的检测数据,判断是否产生眩光,从而控制电敏变色镜片2的电压的开断调节镜面变昏暗实现自动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防眩光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包括:/n前壳体和后壳体,所述前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光线传感器,所述后壳体上设置有第二光线传感器;/n电敏变色镜片,所述电敏变色镜片在通电后其明暗程度能够随电压变化而变化;/n控制单元,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和所述电敏变色镜片分别与所述控制单元电性连接;/n电源,所述电源为所述控制单元供电;/n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用于检测环境的光照强度L1;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用于检测后方车辆的光照强度L2,所述光照强度L2大于所述光照强度L1,所述控制单元改变电压从而使得所述电敏变色镜片翻转使镜面变昏暗。/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防眩光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壳体和后壳体,所述前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光线传感器,所述后壳体上设置有第二光线传感器;
电敏变色镜片,所述电敏变色镜片在通电后其明暗程度能够随电压变化而变化;
控制单元,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和所述电敏变色镜片分别与所述控制单元电性连接;
电源,所述电源为所述控制单元供电;
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用于检测环境的光照强度L1;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用于检测后方车辆的光照强度L2,所述光照强度L2大于所述光照强度L1,所述控制单元改变电压从而使得所述电敏变色镜片翻转使镜面变昏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防眩光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包括MCU处理器,分别与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和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连接的数模转换器,以及与所述电敏变色镜片连接的执行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防眩光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设定一阈值L0,该阈值表示白天的最低光照强度;在所述光照强度L1大于所述阈值L0时,所述MCU处理器输出为高电平信号;在所述光照强度L1小于所述阈值L0,并且所述光照强度L1大于所述光照强度L2时,所述MCU处理器输出为高电平信号;在所述光照强度L1小于所述阈值L0,并且在所述光照强度L2大于所述光照强度L1时,所述MCU处理器输出低电平信号,从而控制所述电敏变色镜片翻转使得所述电敏变色镜片变昏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防眩光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照强度L2大于所述光照强度L1达500LUX以上,所述MCU处理器输出低电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庆凯王诠富
申请(专利权)人:天瀚科技吴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