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高性能线性功率放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08423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8 08: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高性能线性功率放大器,包括正电流功率放大器和负电流功率放大器。所述正电流功率放大器包含晶体管、直流电压源、钳位二极管、驱动信号源,所述晶体管的栅极连接在一起,并与第一驱动信号源相连,各个晶体管的发射极与相邻晶体管的集电极连接,第四晶体管的发射极为一侧输出点,各个直流电压源的正极相邻直流电压源的负极连接,第四直流电压源的负极为另一侧输出点。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对控制信号的不失真跟随,将微弱功率的控制信号进行功率放大。功率管承受的压降显著降低,解决了常规的线性功率放大器管耗严重,效率较低的问题,有利于充分利用半导体器件的容量,增大输出功率。

A new high performance linear power amplifi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高性能线性功率放大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线性功率放大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高性能线性功率放大器。
技术介绍
在放大电路中,输出信号往往要送去驱动一定的装置,例如收音机中扬声器的音圈、电动机的控制绕组等,这类主要用于向负载提供功率的放大电路常称为功率放大电路。功率放大分为开关型功率变换器和线性功率放大器。PWM开关变换器电路结构简单,效率高,但其输出波形实质上是离散的脉冲方块,须滤除含量丰富的谐波方可得到性能满足要求的单一频率正弦电能,且其中半导体开关器件的高频开关过程带来电磁辐射。线性功率放大器直接对微弱功率的控制信号进行功率放大,输出波形质量优良,理论上无谐波;但传统线性功率放大器效率较低;大功率领域常用的推挽式甲乙类线性功率放大器,输出完整正弦波时理论效率不高于78.54%。功率放大电路主要要求获得一定的不失真(或失真较小)的输出功率,因此功率放大器电路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要求输出功率尽可能大、效率更高、非线性失真较小、功率器件的散热要好。开关变换器存在一些无法解决的固有缺陷,并不能适应一些对电能质量要求很高的应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高性能线性功率放大器,其特征是,包括正电流功率放大器和负电流功率放大器,所述正电流功率放大器包含第一晶体管(101)、第二晶体管(102)、第三晶体管(103)、第四晶体管(104)、第一直流电压源(201)、第二直流电压源(202)、第三直流电压源(203)、第四直流电压源(204)、第一钳位二极管(301)、第二钳位二极管(302)、第三钳位二极管(303)、第一驱动信号源(401),所述第一晶体管(101)、第二晶体管(102)、第三晶体管(103)、第四晶体管(104)的栅极连接在一起,并与第一驱动信号源(401)相连,所述第一晶体管(101)的发射极与第一钳位二极管(3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高性能线性功率放大器,其特征是,包括正电流功率放大器和负电流功率放大器,所述正电流功率放大器包含第一晶体管(101)、第二晶体管(102)、第三晶体管(103)、第四晶体管(104)、第一直流电压源(201)、第二直流电压源(202)、第三直流电压源(203)、第四直流电压源(204)、第一钳位二极管(301)、第二钳位二极管(302)、第三钳位二极管(303)、第一驱动信号源(401),所述第一晶体管(101)、第二晶体管(102)、第三晶体管(103)、第四晶体管(104)的栅极连接在一起,并与第一驱动信号源(401)相连,所述第一晶体管(101)的发射极与第一钳位二极管(301)的阴极、第二晶体管(102)的集电极连接,第二晶体管(102)的发射极与第二钳位二极管(302)的阴极、第三晶体管(103)的集电极连接,第三晶体管(103)的发射极与第三钳位二极管(303)的阴极、第四晶体管(104)的集电极连接,第四晶体管(104)的发射极为一侧输出点,所述第一直流电压源(201)的正极与第一晶体管(101)的集电极相连,第一直流电压源(201)的负极与第二直流电压源(202)的正极、第一钳位二极管(301)的正极连接,第二直流电压源(202)的负极与第三直流电压源(203)的正极、第二钳位二极管(302)的正极连接,第三直流电压源(203)的负极与第四直流电压源(204)的正极、第三钳位二极管(303)的正极连接,第四直流电压源(204)的负极为另一侧输出点;所述负电流功率放大器包含第五晶体管(105)、第六晶体管(106)、第七晶体管(107)、第八晶体管(108)、第五直流电压源(205)、第六直流电压源(206)、第七直流电压源(207)、第八直流电压源(208)、第四钳位二极管(304)、第五钳位二极管(305)、第六钳位二极管(306)、第二驱动信号源(402),所述第五晶体管(105)、第六晶体管(106)、第七晶体管(107)、第八晶体管(108)的栅极连接在一起,并与第二驱动信号源(402)相连,所述第五晶体管(105)的发射极与第四钳位二极管(304)的阴极、第六晶体管(106)的集电极连接,第六晶体管(10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登平魏伟蔡文嘉荣先金丁黎李帆郭正刘莉王华陈辉吕馥香夏天马奔李莉杨丽华仇娟邹静周宇雄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计量中心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武汉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